APP下载

2015,诗歌刊物的新变化

2015-02-07张德明

诗潮 2015年6期
关键词:扬子江诗潮诗刊

〇张德明

月度诗歌观察

2015,诗歌刊物的新变化

〇张德明

【开栏语】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自1916年问世至今,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几经沉浮,屡历坎坷,但总能在逆境中坚韧生长,不断前行,优秀的诗人与诗作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有如星河灿烂,有力护卫着这一文学体式的艺术尊严和精神高度。新世纪以来,各种媒体异常活跃,国民经济日渐厚实,这给中国新诗的稳步成长与不断繁盛提供了强大后援和诸多契机,值得关注的诗歌现象、品质优良的诗歌文本、具有创见的诗歌批评,也在一种自然的文学生态中持续呈现,不时带给人审美的惊喜和阅读的快感。为了大力推举优秀诗人诗作,有效促进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在2015年中国新诗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诗潮》杂志社将与南方诗歌研究中心合作,推出“月度诗歌观察”栏目,以“月度好诗榜”和“每月诗歌综述”等形式,对诗坛现状进行全方位扫描和及时总结,为人们准确认识当前诗歌的成绩与问题提供某种导引和启示。

栏目主持人: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对于中国新诗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很多,也许什么意味都没有,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站在诗歌刊物主编和编辑的角度看,2015年意味着谋求变化,意味着寻找突破,意味着继续发现好诗,意味着继续为诗坛默默奉献。当中国新诗正在悄然走向百年诞辰的时候,具有历史感的当代诗人,其焦虑心态和奋发意识是并存的,这体现在诗歌的年产量依旧有增无减,优质之作时有出现但更多的却是平庸而无效的诗歌表达等上面。面对鱼龙混杂的当代诗歌现场,刊物主编和编辑们也许一刻都难得闲着,他们每日在细审着各路涌来的诗稿,希图为时代挑拣出最好的作品。他们还密切地关注诗坛,敏锐地洞察发展动向,摸准当下诗歌的美学脉搏。在多种媒介异常活跃和繁盛的现时语境下,诗歌刊物的存在与发展碰到了诸多挑战,但可以相信所有办刊人都是迎难而上的,刊发诗歌的质量,刊物的发行量、阅读量、关注度、影响力,等等,都是每个办刊人常常考虑的问题。说实话,当微信传播、刷屏式浏览成为我们时代最主要的传播阅读方式,当网络媒体的力量大大超越了纸质媒体力量的时候,诗歌刊物的处境无疑是有些尴尬的;但是,诗歌刊物又是无法缺席的,它有着其他媒体尚未具备的优势,因为文学的定型化、经典化和权威性都必须经过纸质媒体而得到最后的确认,一首诗的历史化和合法化地位也是通过纸质媒体而得到最终落实的。诗歌刊物,是对芜杂的诗歌乱象的有效清理,是对当代最有质地的诗歌美学景观的确切呈现,我们必须向所有为当代新诗发展默默奉献的刊物主编和编辑们致敬。基于上述原因,我对今年出版发行的各家诗刊进行了浏览和观察,由此发现了诗歌刊物出现的新变化。

2015年,一些诗歌刊物变厚了。江苏作协主办的《扬子江诗刊》,由原来的80个页码,增加到现在的112个页码;沈阳市文联主办的《诗潮》,由原有的96个页码,增加到现在的128个页码。刊物变厚,不仅说明着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更意味着将引发更多其他方面的连锁反应。页码增加,意味着用稿量也将随之加大;用稿量加大,意味着编辑的辛苦程度提升了,这是其一。其二,刊物多了页码,工作量大了,原有的编辑将忙不过来,这意味着聘请新的编辑在所难免,刊物在编审上的资金投入也就得增加了;同时,随着用稿量的增加,每期发出的稿费也要增多了,因此,刊物增厚自然带来了每本期刊成本的增加。据我了解,扩版后的《扬子江诗刊》,每期要比去年多投入近10万元;《诗潮》扩版之后,每期也多了两万元左右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增大,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办刊的难度和压力,迫使主编们想办法去征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主编的工作量,无形之中也加大了。

2015年,诗歌刊物都变美了。我把《诗刊》《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林》《绿风》《诗选刊》全部摆放在我的办公桌前,审视它们的外观形态和身体结构,不觉发现了它们各自的美丽。《诗刊》的封面是素洁的,给人一种简明有力的感觉;《星星》《绿风》依旧小巧而丰腴,散逸着醉人的芳香和气息;《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选刊》都是大开本的期刊,封面美轮美奂,格局大气敞亮,让你顿生一睹为快之感;《诗林》体形居中,自有其独特之处。另外,《诗江南》《中国诗歌》我也是每期都能收到,作为后起的诗歌刊物,它们从外形到格局都不落俗套,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头。从这些越变越美的诗歌刊物中,我们能阅读到诗歌主编和编辑们在办刊物上的用心与用力。

2015年,诗歌刊物的栏目变得更丰富精彩了。《诗刊》在保留原有的特色栏目如“视点”“长调”“气象”“每月诗星”等之外,今年增加了“E首诗·诗歌角”栏目,走网路选稿、读者荐诗的路线,颇为引人关注。《星星》的栏目设置有意采取正副标题形式,每个栏目的副标题还是原来的传统品牌,而正标题会选本栏目中所刊发诗歌中的一行有意味的诗句来标名,起到诗意化点题的作用。《扬子江诗刊》从第二期起,栏目设置变化显著,“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新星座”“旧体新韵”“书法”等都是新近推出的栏目,其中“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是他们着力打造的一个诗歌系列研讨工程。据刊物负责人胡弦介绍,设置这个栏目是希望站在新诗百年的高度研究新诗,每年设3~6场“子论坛”,计划全程三年10~15场,对中国新诗的重大问题进行分站式研讨,使整个论坛的学术品位既具有深刻性和延伸性,又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同时,刊物将旧体新韵改成彩色印刷,与书法作品一起彩印,前后紧靠、位于书本正中,互增趣味性又突出旧体诗的重要和典雅。《诗潮》新设了多个栏目,其中“新诗典·典中典”由伊沙主持,2014年下半年开始推出,2015年更趋成熟,该栏可视为影响甚广的网络版《新世纪诗典》的纸质呈现,影响力自然不在话下;“每月诗歌观察”由张德明主持,包括“月度诗歌榜”和“月度诗歌综述”等环节,力图呈现诗歌研究者对当下诗歌现场的及时观察、思考与总结的最新成果;“中国诗歌龙虎榜”由诗人卢辉主持并主笔,用以展示当下实力诗人阵容、品评当代优秀诗歌作品。对于一个诗歌刊物来说,品牌栏目的持续创办,是其集揽人气、获取优质稿源的非常重要的路径,而新栏目的设置,又可以给刊物带来新艺术格调和美学气息。在栏目创作上,既要守常,又要求变,才能使刊物既不失自我个性,又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多家刊物在2015年对栏目设置的调整和改变,正是为着增强刊物的特色和亮点,使刊物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2015年,诗歌刊物的形象展示更具立体化了。除了按时出版的纸质版刊物外,《诗刊》《诗潮》《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等都有与之相伴的博客,用来发布诗歌目录,推介重点作品。2015年,随着微信媒介的迅猛发展,各家刊物也随风而动,相继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诗刊》《星星》两家的微信公众号更新甚勤,影响广远,《扬子江诗刊》《绿风》等也相继创建了本刊物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不仅是提供各种诗歌信息的有利渠道,也是展示刊物编辑的视野、水准和刊物形象不可忽视的媒介。由于当下中国已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阅读与传播的个人化和随时性,使得诗歌的传播接受发生了极大改变,借助微信公众号,很多诗歌信息能顺利进入大众视野,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关注,这对促进新诗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我相信,随着信息意识的增强和刊物发展的需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诗歌刊物创建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

2015年,诗歌刊物的作品质量整体提升了。作品整体水平的提升,既有编辑的功劳,也与新世纪以来媒体的异常发达对新诗创作的刺激和开发息息相关。客观地说,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于扩大新诗的群众影响,促进新诗的传播接受,培养诗歌创作的作者队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培养等来说,无疑是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的。通过十多年的累积,目前中国诗人的队伍群体在数量上无疑是相当庞大的,“草根诗人”的迅猛崛起,将新诗创作的群众基础有效夯实,有为数甚众的诗人在共同发力,优质的诗歌作品自然会如期涌现。翻阅2015年的一些诗歌刊物,会发现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诗歌佳作。离离的《蘑菇》、汤养宗的《雕花的身体》、郦楹的《夜歌》、余秀华的《失眠的人》、武强华的《替一个陌生女人表达歉意》、西娃的《“哎呀”》等,都是2015年第一季度中令人过目难忘的好作品。如果尺度再宽松一些,各家刊物发表的质量不俗的诗作,可能远不止我上述提到的有限的几首。

我承认,2015年的诗歌刊物,也许还有好多亮点和出彩之处,尚没有被我所发现和论及。而我更相信,随着新诗百年诞生的日益临近,中国新诗一切美好的迹象都将从容呈现,给人带来不断的惊喜和满足。

好诗榜:2015年第一季度

1.西 娃:《“哎呀”》(《诗刊》2015年2月下半月刊)

2.小布头:《天条》(《诗刊》2015年2月下半月刊)

3.离 离:《蘑菇》(《诗选刊》2015年2月号)

4.李满强:《敦煌遗书》(《中国诗歌》2015年第2期)

5.汤养宗:《雕花的身体》(《扬子江诗刊》2015年1月号)

6.李 岩:《倒着走》(《诗潮》2015年3月号)

7.郦 楹:《夜歌》(《星星》2015年第3期)

8.武强华:《替一个陌生女人表达歉意》(《人民文学》2015年2月号)

9.陈先发:《箜篌颂》(《诗歌月刊》2015年1—2月合刊)

10.轩辕轼轲:《春节怀大舅》(《人民文学》2015年3月号)

评选者:张德明教授、史习斌博士、程继龙博士

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扬子江诗潮诗刊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