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瓶

2015-02-06颦颦

中华手工 2014年7期
关键词:天球梅瓶器形

颦颦

看各种鉴宝栏目,专家动辄说:“这款青花梅瓶颜色纯正”、“这款四方倭角瓶裂片不自然”、“这款贯耳瓶很是规整”……听到这些花样百出的瓶名,作为非专业收藏人士,是不是很头疼,很抓狂,很想有个人来讲解一下:这些瓶到底谁是谁啊?这些文雅之极的名字怎么来的?怎么区别它们?

由于瓶的造型太多,在这里只讲解经典、常见的几款。

玉壶春瓶:酒名变瓶名

器形:撇口、细颈、圆腹、圈足

如果说梅瓶是“丰胸”,那么玉壶春瓶就是“大腹”,重心完全下移,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款典型器物。

从外观看,玉壶春瓶就是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线条优美柔和,有圆形,还有八方形,最初也是酒器。其得名由来,存在不少争议。

笔者认为,“玉壶春瓶”的名称是因“玉壶春”酒而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名。唐代称酒为“春”,后代沿用,直到现在,仍有酒叫某某春,比如五粮春。可以推测,“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在宋代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会是某种固定的造型,而这种酒长盛不衰,酒瓶的形状也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造型的瓶子叫做“玉壶春瓶”。

清朝,皇帝喜欢赏赐它给大臣,看谁顺眼,就说:“赏玉壶春瓶一对。”太监刚开始还说全称,后面就简称:“赏瓶一对。”久而久之,它又称“赏瓶”。

净瓶:比丘“十八物”

器形:管状细长、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

净瓶(梵名kalasa)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既是信徒用来洗手之物,亦是佛教法器之一,多为菩萨手持,尤其以多臂观音菩萨手中最为常见。

在印度,净瓶多为金属制造,传入中国,才有了陶瓷烧制。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工匠先将手工拉坯分段成型的长颈瓶作为器身,然后在长颈瓶的撇口上接塑倒置喇叭状瓶口作为长颈瓶口的延伸。另外在瓶身肩部开孔安装不同形式的出水口,使净瓶的器形亭亭玉立,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因为是佛器,流传下来的非常稀少,尤其河南烧制的净瓶,是藏家心中梦寐以求的藏品。

观音瓶:是瓶也是尊

器形:喇叭口、短颈、丰肩、圆腹、直腿到足

通常我们会以为观音瓶就是观音菩萨手上那个长长细细的瓶子,其实不是,那个是净瓶。观音瓶是钧瓷常见的器形,在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得较多。从外观看,很像梅瓶与玉壶春瓶的“女儿”,亭亭玉立。

不过,“观音瓶”这个名字的来源的确与观音菩萨有关: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一个叫彩虹的姑娘)送给观音的,菩萨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

观音瓶也叫观音尊。一般来说,口小腹大者称之为瓶,口大腹小者为尊,这款器形有口大者,也有口小者,所以有瓶有尊。主要有五彩和青花两种釉彩。

天球瓶:来自星星的你

器形: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

天球瓶创烧于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盛行于康乾,常见青花、五彩、粉彩。它的“脖子”又细又长,“肚子”却十分硕大,像是从天而降的圆球,故名“天球”。看到这里,不禁想问一句:天球君,你来自哪颗星星?

不少专家认为,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瓷器造型,更确切地说,是受西亚铜器的造型影响。难怪天球瓶有几分异国情调。在中国的六百余年,天球瓶也有不少变化,主要是颈部趋细长、窄小,腹部趋扁圆,更加符合国人审美。

葫芦瓶:我是一个大家族

器形:似葫芦、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

葫芦谐音“福禄”,且造型像“吉”字,所以葫芦瓶又名“大吉瓶”,创制于南宋龙泉窑,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受欢迎。

它的家族比较大,衍生出三节、四节、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及八方、扁腹、多棱形、一孔等各种葫芦瓶。其中扁腹绶带葫芦瓶名气很大,出现在明朝,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造型颇似扁葫芦,自颈部到肩部有如意形双耳,以绘“胡人乐舞图”为贵。

转心瓶:转山转水转陶瓷

器形:内外双瓶,可以转动

这是清朝独创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空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绘上各种纹样。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空,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有学者认为,“转心瓶”是由“套瓶”发展进化而成的。“套瓶”也是镂空瓶内套装一只小瓶。

转心瓶的来历有一个故事,说乾隆下江南,到景德镇微服出游,对满街精美绝伦的瓷器赞不绝口,在一家小店,叹了口气:“景德镇瓷器确实不错呀!可就是还有些美中不足。”老瓷工地方观念很重,一听对方说不足,连忙问:“你说的是哪方面不足?”“不会动。”乾隆皇帝很直爽。老陶工被难住了,心想:这瓷器是泥做,火烧的,怎么会动呢?后来兵官赶来,三呼万岁。老瓷工才知道这人是当今皇上,既然皇上都开了口,难道聪明的景德镇瓷工造不出会动的瓷器来吗?不,一定要争这口气。几个月后就是元宵佳节,老瓷工看着旋转着的跑马灯,产生了灵感,做出了会动的陶瓷。

梅瓶:口中一支梅

器形: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盛行于宋代,因为口小至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器形挺拔,体态秀美,可谓瓶中“君子”。

这款备受收藏人士喜爱的瓶形,却不是汉人发明的,它来自契丹。

当年契丹人抓了汉人工匠,发现他们烧制的陶瓷瓶非常不适合草原,便让工匠仿造他们喝水的革囊,烧出便于携带、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这便是梅瓶的雏形。小口仅仅是为了里面盛满的水或酒不会溅出,方便携带而已。后来这种器形传到中原,经过一番改良,才有了今日的模样。

就算传到汉地,梅瓶最初的功能也不是插花。磁州窑系有一对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明代唐寅绘制《饮中八仙图》中李白、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

后来不知道谁把用过的梅瓶用来插梅花,渐渐发现,这瓶用起来真是顺手,其体态浑圆秀美,配上梅花的高雅冷傲,相得益彰。渐渐传开,便得了“梅瓶”这个雅名。

①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耳用以穿绳。

②盘口瓶:流行于北朝至隋。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③卷口瓶:宋代北方磁州窑系的瓶式。侈口卷沿,细长颈微撇,口颈呈开放的喇叭花状。圆腹、腹下内收、喇叭形足。

④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瓶口似开放的花朵。

⑤穿带瓶:流行于宋元明清。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⑥瓜棱瓶:宋瓷中常见的瓶式。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

⑦胆式瓶:宋代哥窑、钧窑烧造,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

⑧贯耳瓶:仿汉代投壶,直颈较长,颈部两侧对称竖直的管状贯耳。

⑨八方瓶:方瓶,由四方及边角的各四个面焊合成八面体。

⑩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瓶式。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

(以下均为清朝流行式样)

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像一根有把手的棒槌。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和颈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

灯笼瓶: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形似灯笼。

象腿瓶:撇口、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

双陆瓶:口、颈相连直下,溜肩,以下渐硕,近底处略丰,平底或圈足,仿古代博具双陆器形烧制。

猜你喜欢

天球梅瓶器形
梅瓶
钧瓷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基于三角形周长的暗星全天球自主快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