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作用

2015-02-06静,刘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光疗蓝光脑病

文 静,刘 玲

(贵阳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作用

文 静,刘 玲

(贵阳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目的 分析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135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同日龄正常标准的早产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A组采用综合治疗,B组采用综合治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C组采用综合治疗+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比较3组治疗5d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3组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具有积极有效的防治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持续蓝光照射和间断蓝光照射疗效相近,但间断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早期防治早产儿胆红素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胆红素脑病;早产儿;持续蓝光照射;间断蓝光照射;预防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早期多见。若未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很容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因为呼吸衰竭而导致患儿死亡[1]。早产儿以及极低体质量儿是病理性黄疸的易发群体,需要高度警惕其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2]。最近几年,笔者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同日龄正常标准、有可能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采用蓝光照射预防性光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新生儿病房中135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同日龄正常标准的早产儿,出生1minApgar评分>7分;其母孕期无特殊用药史;新生儿无先天畸形及其他合并症;无家族遗传史。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3组:A组45例,男28例,女17例;胎龄27~36(34.3±1.8)周;日龄0.5~72(23.4±4.5)h;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11例;出生体质量1 300~2 600(2 054.8±48.7)g。B组45例,男29例,女16例;胎龄27~35(34.8±2.1)周;日龄1.0~72(22.8±4.8)h;自然分娩33例,剖宫产12例;出生体质量1350~2600(2 062.7±47.7)g。C组45例,男28例,女17例;胎龄26~36(35.1±1.7)周;日龄0.5~72(24.2±4.6)h;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11例;出生体质量1 250~2 550(2 064.8±48.7)g。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早产儿分别于出生后采集脐血及生后第4天采集1mL空腹静脉血以耦氮反应法测血清总胆红素值。3组均以出生后为时间起点,每隔12h采用经皮黄疸检测仪检测患儿的黄疸指数至黄疸完全消退,黄疸指数均换算为血清总胆红素数值。所有患儿均持续治疗5d。A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纠正酸中毒、保温、非营养性吸吮,给予维生素、三磷酸腺苷、肝酶诱导剂等。B组给予综合治疗(同A组)+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裸体放入蓝色光箱中,温度设置为30~32 ℃,湿度为55%~65%,波长420~470nm,蓝光辐射功率≥500μW/cm2;以黑色眼罩保护眼睛、黑色棉布尿布保护会阴,为保证患者皮肤受光均匀,将灯光距离调整为40~50cm,连续照射24h,共1次。C组给予综合治疗(同A组)+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光疗的操作方法和各项基本参数设定同B组,但蓝光照射时间为照射12h停12h,共3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出生后第4—6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及出现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观察3组治疗5d后的临床效果和B组、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体征良好,皮肤黄疸消退,小便颜色正常,复查血清总胆红素<90μmol/L;有效:临床体征较好,皮肤黄疸减轻,复查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100μmol/L;无效:皮肤黄疸无明显变化,复查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100μmol/L。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效果B组和C组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A组(P均<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A组比较,P<0.05。

2.2 血清总胆红素B组、C组出生后第4—6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205μmol/L的患儿分别为35例(78%)、12例(27%)、13例(28%),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B组和C组均未见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A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3例(51%)和胆红素脑病11例(24%)。B组和C组出生后第4—6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及出现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均低于A组(P均<0.05)。见表2。

表2 3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①与A组比较,P<0.05。

2.3 光疗不良反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3。

表3 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注:①与B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同时也一直是导致新生儿临床死亡和后期出现后遗症的重要因素[3];其发病原因是间接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进行毒害,导致新生儿的神经细胞中毒变性[4]。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病死率非常高,即便是抢救成功,基本上也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据报道,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致死率为50%~75%[5],而抢救成功后的患儿有75%~90%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6]。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包括早产儿、感染、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窒息缺氧以及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G-6-PD)等[7]。目前,蓝光照射、换血、静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以及营养脑神经治疗等[8],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主要方法和常用方法。最近几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断得到重视,由此导致的新生儿临床致死率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成为了医学领域的新的关注焦点。

诱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现在临床上公认早产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新生儿的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胆红素对新生儿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毒害程度越严重[9]。自身肝酶发育不成熟使得早产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功能受到较大限制;加之早产儿的本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后喂养不耐受、营养不良,严重削弱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致使新生儿体内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同时,早产儿发育不完善的血脑屏障无法有效抵御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毒害[10]。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有较高发病危险的早产儿进行早期蓝光照射有利于预防胆红素脑病,改善患儿预后。

光疗已经具有超过50年的应用历史,其临床应用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光疗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11]。光疗的基本原理是,胆红素分子会在波长510~530nm绿光和波长425~475nm蓝光照射下出现氧化和异构,生成胆绿素和无毒水溶性双吡咯,这些物质会跟随胆汁、尿液、粪便排出体外,不会弥散到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有效防止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2-13]。由于波长450~460nm的光线是胆红素分子的最佳吸收光波长,而蓝光的波长高峰在425~475nm,非常接近胆红素分子的最佳吸收光波长,能够更好地分解胆红素,所以蓝光也被认为是人工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佳光源[14]。预防性的光疗可在封闭式暖箱或者开放式暖箱中进行,光源可选择使用单光,不会对其他的治疗操作产生影响或限制。为了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会阴和双眼产生伤害,在光疗期间需要注意使用黑布对上述两个部位进行覆盖;另外,蓝光照射也会分解核黄素并增加不显性失水,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核黄素与丢失液体的及时补充。对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归纳起来,皮疹、腹泻、发热、核黄素和Ca2+降低是较为常见的光疗不良反应,但对新生儿的影响均较为轻微。另有研究指出,光强度过大、照射时程过长、波长接近蓝光的紫外线(UV)照射后可导致新生儿DNA和多种基因畸变、血小板改变及姐妹染色体交换等改变[15]。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光源强度,并尽可能地缩短蓝光的照射时间;同时,在蓝光照射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新生儿情况的监测。在本研究中,B组和C组生后第4—6天血清总胆红素峰值>205μmol/L的患儿比例、临床总有效率、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病率均要显著优于A组,表明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作用明显。

目前,蓝光照射主要分为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和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在本研究中,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B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的C组,这也说明2种照射方式在具有类似治疗效果,间断性蓝光照射疗法相对于持续性蓝光照射疗法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但早期蓝光照射的干预标准、光疗停止时间在医学界还有较大争议,如何科学使用光疗才能够使得光疗既有肯定的疗效,又有较低的不良反应,还可以缩短治疗和住院时间,依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就本研究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早期蓝光照射对早产儿胆红素脑病具有积极有效的防治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持续蓝光照射和间断蓝光照射的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更少,在早期防治早产儿胆红素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1] 李小容,吴涛.单面、双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3):1125

[2] 侯梅,王海桥,孙殿荣,等.胆红素脑病引起的脑性瘫痪及其促发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855-858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9-303

[4] 于晶晶.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26-28

[5] 陈贻骥,刘作义,吴仕孝.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以及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机制[J].儿科药学杂志,2003,9(2):8-10

[6]OgunlesiTA,DedekeIO,AdekanmbiAF,etal.TheincidenceandoutcomeofbilirubinencephalopathyinNigeria:abi-centrestudy[J].NigerJMed,2007,16(4):354-359

[7] 胡素元.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597-3598

[8] 丛艳洁.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控制胆红素脑病有效疗法的临床意义[J].求医问药,2012,10(4):177-178

[9] 张清慧.蓝光照射预防新生高危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36-137

[10]WatchkoJF.Kernicterusandthemolecularmechanismsofbilirubin-inducedCNSinjuryinnewborns[J].NeuromolecularMed,2006,8(4):513-529

[11] 冯薇,梁学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照疗法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09

[12] 梁兰玲.四黄金茵栀子汤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67-68

[13] 张建华.妈咪爱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11,41(11):87-88

[14] 赵瑞斌.加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3例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4

[15] 罗焕华,俞淑文,安丽.光疗早期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作用[J].山东医药,2012,52(5):74-7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0.027

R742

B

1008-8849(2015)20-2238-03

2014-09-05

猜你喜欢

光疗蓝光脑病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强化光疗的效果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Bhutani曲线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