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博拉病毒的正确认识及科学应对

2015-02-06刘保光袁小玲马彩珲吴华刘凯

中国动物保健 2015年1期
关键词:博拉亚型病毒

刘保光,袁小玲,马彩珲,吴华,刘凯

(1.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西藏拉萨85003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埃博拉病毒的正确认识及科学应对

刘保光1,2,袁小玲3,马彩珲2,吴华2,刘凯1

(1.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西藏拉萨85003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本文通过对埃博拉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的浅析,目的是为医学及兽医学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埃博拉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埃博拉;出血热;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首发于1976年,是一种能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出血热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国家,自身传染性、致病性和病死率高,但我国至今无人埃博拉病例的发生。2014年初爆发于非洲西部的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病死率埃博拉疫情,是该病历史上规模最大、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1]。截至目前,疫情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多国防疫和医疗队先后加入到了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中。由于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埃博拉病毒。

1 埃博拉病毒概况

埃博拉病毒(eboa virus,EBV)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形态多呈长丝状或杆状,病毒颗粒长度差异较大,颗粒表面有呈刷状样整齐排列的突起[2]。

目前,该病毒已确定有五种亚型,即扎伊尔型、苏丹型、莱斯顿型、科特迪瓦型和本迪布焦型。各亚型毒力不同,但相互间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除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无症状感染外,其余4个亚型均对人有致死性,以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最高[3]。目前,我国没有发现任何亚型的埃博拉病毒,但因我国人员流动频繁、西非疫情严重,但也面临着埃博拉传入的巨大威胁,为此,如何做好埃博拉外来病的防控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2 埃博拉病毒传播及流行病学特征

据研究发现[4],该病毒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接触埃博拉患者或被感染的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各种体液及其污染物进行传播。目前,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最易感,发病主要集中于成年人,这可能与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目前还没有发现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现在,据研究发现[5],有症状的病例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随病程的发展传染性有增强作用。此外,针对病人尸体及其污染物,如不采取恰当防护的措施,则感染的风险高。因此,医护人员和及其病人护理、接触人员是高风险人群[6]。如果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感染风险就大大降低,在该病的早期,感染的风险也很低。

3 埃博拉病毒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

大家都知道,埃博拉病毒病死率高,但该病不会在中国大规模传播,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能力有限,在社区暴发的可能性较低,不像SARS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因此,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该病毒传播区域性不强。

鉴于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大,致死率高等特点,又因该病可通过接触传播,国外关于人、动物均有所报道[4,7]。因此,从事医学及其医护人员、兽医工作者等,他们均为高危人员,因此我们医学及兽医学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

3.1 预防措施

目前,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现在预防埃博拉应加强该病的监控及其进入非洲旅行者的监控,及时发现、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进行防病知识宣传,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采取措施,对污染物进行高压蒸汽消毒处理;做好医院、动物圈舍的消毒、隔离工作等,严防与感染者直接接触[8]。兽医工作者要做好隔离和控制传染源头,切断一切传播途径,保护健康畜禽,严防再次传给人类。

3.2 治疗措施

现在,全世界没有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有效药物,大多在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科学证实。目前,对感染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主要采用维持水盐平衡、防止继发感染[9]。

4 小结

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发生疫情,但也应加强监测和积极准备应对,做好易感人群、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防控技术的储备,做好疫苗、药物、诊断技术的研发应对工作,加强对该病的科学认识,以最高戒备准备应对潜在的威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疫苗、药物定会研发出来,造福于人类与动物健康。■(编辑:狄慧)

[1] 张云辉,王姝,陈玉琪,等.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4,4:3-8.

[2] 聂福平,范泉水,王灵强,等.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10:65-67.

[3] 史子学,赵晓明,丁晓东,等.埃博拉病毒感染猪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4,2:86-87.

[4] 陈英虎,尚世强,俞惠,等.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4:241-245.

[5] Colebunders R,Borchert M.Ebola haemorrhagic fever-A review[J]. J Infect,2000,1:16-20.

[6] Heinz F,Thomas W G.Ebola haemorrhagic fever[J].The Lancet, 2011,377:849-862.

[7]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猪身上发现埃博拉病毒 [EB/OL].新华网,[ 2009-07-1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10/content_11685683.htm

[8] 任成山,赵晓晏.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4,(4):459-462.

[9] 李昱,任翔,刘翟.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病学、生态学、诊断、治疗及控制[J].科技导报,2014,24:15-24.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1.019

刘保光,男(1983-),河南民权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兽医教学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E-mal:liubaoguang83@sina.com。

猜你喜欢

博拉亚型病毒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基于CYP2C9亚型酶研究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的相互作用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Ikaros的3种亚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直面“埃博拉”之惧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