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一位“老新闻”谈经济解释性报道
——《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相关报道探析

2015-02-06宋晓彤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吉林市火柴生产

□ 文/宋晓彤

与一位“老新闻”谈经济解释性报道
——《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相关报道探析

□ 文/宋晓彤

编者按:优秀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身上,有很多值得当今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品质。本文以吉林市《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的四篇代表性报道为例,讲述了这位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如何敢于提出问题,表达不同意见;如何通过报道推动矛盾解决;如何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如何不断学习进步,掌握理论分析工具等优秀品质。

在笔者的书桌里一直珍藏着几张贺卡,那是多年来始终关心、鼓励我的前辈,《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先生寄来的。

盛夏的一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蒋老家。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正用iPad浏览当天的新闻。

老人跟我聊起了当年新闻采访的事。在他四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新闻,是他在1979年至1985年间所做4篇经济解释性报道:《关于猪剥皮的“扯皮”问题》《“梅花鹿”牌怀表为什么大量积压》《要为中档火柴平反》《“货”往高处走》。这4篇报道都是针对当时的经济矛盾展开的,直面现实、层层剥笋、撞击思想,发表后对经济界产生深刻影响。

在佩服他取得那么多成绩的同时,我也惊叹他能把好多细节、时间、甚至数字,都记得丝毫不差的记忆能力。透过那一册册整理归纳的报摘,我看到了这位研究型、专家型记者的成长轨迹,和其独特的深入采访与调查研究的功底。

一、问题意识的魄力

“经济报道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生活、民生,涉及到老百姓的穿衣吃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记者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还要敢于向上反映情况,敢于替老百姓说话,这样,你才能主动去吃那么多的苦。”蒋光宜把别人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发现和报道矛盾现象的同时,又往前走了一步,以破解矛盾为目标深入调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回忆这些报道,他说:“矛盾就是我的线索。”

故事一:“猪剥皮”上报大领导

1979年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掣肘,逐渐出现市场经济特征,而人们的思想还未摆脱左的束缚,很多体制弊端影响着经济发展。

在采访中,蒋光宜发现,市面上一时买不到皮鞋。他在制革厂了解到,由于缺乏猪皮该厂即将停产;他又深入到与之相关联的肉联厂采访,得知该厂却怕赔钱不愿意剥猪皮。两个厂的领导都说这个猪剥皮的扯皮问题已扯了多年。带着这个问题,蒋光宜决定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问题的症结很快查明:肉联厂不愿意剥皮在于猪皮定价过低,剥皮越多、亏损越大。

在找到相关部门解决未果的情况下,蒋光宜最后找到市长反映情况。市长无奈地说:事情早就知道,也曾多次开会,但一筹莫展。因为价格是国家制定的,市里说了不算。你们通过报纸呼吁呼吁吧!

经过研究,蒋光宜认为:猪剥皮的扯皮问题是全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代表性。“那么猪剥皮到底有没有道理?”正当蒋光宜思想困惑的时候,他突然在《湖南日报》上发现一则介绍猪皮用途的广告!这回,他心里有底了。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他连夜写了《关于猪剥皮的扯皮问题》的采访扎记。报道分四个部分:猪剥皮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来断此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结合现实情况,解析劳动与商品的价值观念,探讨猪皮价格到底应由什么来决定。它不该由上级主管部门凭主观来决定,而应根据实际、由工人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市场需求来决定。报道挖掘出矛盾的根本原因: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不合理。报道于1979年3月27日在《江城日报》刊出后,蒋光宜将报纸寄给了北京的商业部、财政部、轻工业部,4个月后这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调高猪皮收购价。过去,肉联厂每剥1张猪皮要亏损10.567元,调价后则可以盈利3.23元。由此,一个影响全国制鞋业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1980年东北三省报纸会议上,蒋光宜介绍经验时说:“问题性的报道许多报纸不敢报,没办法。‘猪剥皮’这个全国性的问题,我给突破了,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做依据,打动了中央部门。矛盾,你要是望而退步了,你就打败仗了;你解决了,大家都叫好。”

故事二:“小火柴”引发大讨论

1980年,吉林市火柴厂一改过去只生产廉价低档火柴的思路,生产了一种纸盒美观、木杆粗壮、焰头饱满的中档火柴。蒋光宜为此采写了一篇报道赞扬这种创新精神。

不料,该产品受到省价格检查部门批评,被指为乱涨价,不允许生产。这件事在火柴厂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蒋光宜对此也非常不服气,因为他深入过一线,了解这一新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部过程。秉承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蒋光宜决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再度到吉林市火柴厂深入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理论来分析研究,从火柴生产的物化劳动(火柴杆沾药、沾油、火柴盒刷磷、包装材料、燃料动力)、活劳动(工资、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消耗来看利润率,证明生产中档火柴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多,绝非乱涨价。他从“中档火柴物美价廉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用价值规律来分析中档火柴的价格”“从中档火柴事件看某些部门的工作作风”三个方面,写出了《要为中档火柴平反》的报道。

稿子交给市委领导,没想到市委领导看后大加鼓励并同意发表。这篇报道1980年7月16日在《江城日报》发表后产生巨大反响。广大读者纷纷来电、来稿表示支持。但市里个别领导看了却极为反感,严厉批评。经请示后,报社就中档火柴应不应该退出市场,开辟专栏,展开讨论。市委还就中档火柴事件专门召开常委会统一认识。

蒋光宜把报纸寄送给省里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省相关部门看到报道后勇于检讨,改变了相关规定,使本来被判了“死刑”的中档火柴重获新生。

二、鲜活故事的魔力

蒋光宜常说:“深入基层采访,不是到哪儿就听个汇报、拿个材料,而是要沉下去,做‘体验式’采访。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亲耳听、亲眼看,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和鲜活的故事。”在经济报道中,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做现象报道,也不是蜻蜓点水地做碎片式报道,而是长期蹲点,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探讨。蒋光宜的报道引起了经济学家关注,但这并不是以学术语言撰写的经济学论文,而是具有极强故事性、拥有众多读者的新闻报道,今天读来仍然引人入胜。“没思想,没故事”恰恰是蒋光宜对于差新闻的评价。

▲ 蒋光宜先生在家用电脑查阅资料。(照片由蒋蕾提供)

故事三:“梅花鹿”转型变畅销

吉林市表厂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是我国唯一生产怀表的定点厂。工厂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产品全部由百货站包销。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吉林市表厂每年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庆功;另一方面,收购方却为严重滞销、大量积压的怀表而发愁。

怀表积压事件轰动全市,蒋光宜知道后,首先到工厂采访,了解情况。厂领导认为自己是按照上面指令生产的,积压与工厂无关。他又顺着线索联系到轻工局,轻工局认为这是我国唯一的十七钻组机怀表,填补空白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

那么,产品积压的原因到底在哪呢?

带着这个问题,蒋光宜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深入到表厂、百货站,采访了多位工程技术人员、质检员、采购员、销售员。采访到好几个让人难忘的故事:铁路工人“把怀表塞在电筒脑袋里,再焊上两个耳朵,改成特大的手表。有的干脆在怀表上焊个把戴在手上。”“青年人最直截了当:‘我们不稀罕老怀表。戴它太不方便啦!劳动时一哈腰,从口袋里蹦出来了。’”

蒋光宜还利用周末的时间,

到本市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店钟表部,以营业员的身份站了两天柜台,看到柜台里摆着的怀表根本无人问津。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蒋光宜认为,怀表大量积压而又大量生产,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工厂没有生产的自主权;而某些领导部门,又有官僚主义作风,图的是填补国内空白,根本不问市场是否需要,这是一种指导思想和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病。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对供需关系的解释展开分析,于1979年11月13日发表了《“梅花鹿”牌怀表为什么大量积压?》的报道,并配发评论《人民的需要高于一切》。文章分析批判了“为生产而生产”,不是为“人及其需要”而组织生产的错误指导思想后,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按市场需求决定生产”。

文章见报后,加速了问题的解决。不久,吉林市表厂接到轻工业部的通知,根据需要,把怀表改制成手表,很快打开市场销路,且供不应求。

蒋光宜的解释性报道具有很活的可读性。总结新闻采写生涯,蒋光宜说自己“不写苦稿”。 他写稿往往一挥而就,稿纸上干干净净,一个错字都没有。但是他说:“我想得很苦。”他围绕一个问题要思考很久,想不清楚就再去现场采访、寻找答案。因此,他的稿子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做支撑,还有在基层体验到的鲜活事例,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20世纪60年代他采写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劳动模范李国才(后来担任过化工部副部长),每年都到李国才工作的“加工班”里去劳动一段时间,边劳动、边观察、边采访。他采访一位劳动模范邮递员,不是听邮递员讲故事,而是骑自行车跟随他一起去送信,看他如何把“死信”投出去。他老伴儿介绍说:“蒋光宜过去天天骑车出去采访,曾把裤子屁股磨出两个大洞,找裁缝贴布匝上后还是磨破……”他到农村蹲点采访,一住就是一个月,还专为此学了理发手艺。农民本来都很小心,不肯说村里情况,但农民去镇里理发不易啊,他一边理发一边聊家常,很快就和农民打成一片。

三、理论武器的魅力

故事四:“羊毛衫”打破旧观念

蒋光宜曾把吉林市羊毛衫厂作为研究市场经济的联系点。1985年春,当他又去该厂采访时,这个企业正同上海一家羊毛衫厂进行经济联合的试验。方式是上海厂派专家组前来指导,吉林厂的产品达到上海标准后,用上海的品牌销售。

两方联合首先要了解底细。条件自然是上海好,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先进,规模也大一倍。但效益相差就距离太大了。1984年羊毛衫产量:上海为173万件,吉林为20万件,差8倍;总产值:上海为3000万元,吉林为300万元,差10 倍;利润:上海为400万元,吉林为14.9万元,差27 倍!

同样都是生产羊毛衫的工厂,在经济马拉松的赛程中,怎么会甩出这么远呢?经过蹲点调查,蒋光宜很快了解到,问题在于吉林厂多年来一直生产低档的腈纶衫,尽管精心加工,甚至产品还远销海外,结果仍挣不了多少钱。上海厂呢,生产的产品全部是高利润的名牌羊毛衫。“生产一件高档羊毛衫同生产一件低档腈纶衫相比,用工量一样,产品所耗工资、企业管理费,包括机器折旧费、水电费、包装费都相差无几,而创造出来的利税却整整相差6倍!”这种鲜明的对比,给蒋光宜以极大的震撼。

他想:“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联合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结构调整问题。从生产低档产品转向生产高档产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趋势,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全市都应该喊响‘向高档产品要经济效益’的口号。因为只有生产高档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争上游!这件事不仅关系到一个工厂的生存,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前程 !”

蒋光宜在《“货”往高处走》的报道中,通过对两个企业内在差别进行对比,从而引发两座城市、两个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观念差距、经营差距以及未来差距的思考。

蒋光宜这4篇经济报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解释性报道”(这个名词是1987年以后才传入中国的)。这在当时是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大胆突破与新鲜尝试,它既不是结果报道(消息),也不是过程报道(通讯),而是把新闻背景和事件原因作为报道主体,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种报道方式和报道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闻界是十分新颖的。而蒋光宜之所以能够率先以“解释”方式报道新闻,源于他一贯深入调查的采访作风和长期理论学习带来的研究能力。

蒋光宜之所以在报道中敢于独立思考,直面现实,是因为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扎实调查所获得的事实依据。他是当时在吉林省经济领域有发言权的专家型记者,不仅是吉林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还在吉林省第一届经济学会上做大会发言,受到经济学家关梦觉教授的称赞。

蒋光宜简介

蒋光宜,江苏苏州人。1933年出生。曾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书。1949年5月参军,第二年入党。1952年,被调到师政治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54年,随部队调防到吉林。1958年,转业到江城日报社任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高级记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

蒋光宜的解释性经济报道具有很强的解析性。特别是那些信手拈来的、写入关键处的马克思等思想家的精彩语言片断,令人拍案叫绝。理论来自于积累,他坚持多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使是文革中从事体力劳动时也未中断。他把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反复琢磨,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蒋光宜还买了英文版毛著五卷、毛主席语录等大声朗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英语水平。1979年,当“新闻本位”回归,当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他拿出“理论武器”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很多洞见。

蒋光宜的解释性报道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如《“货”往高处走》探讨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对于企业、城市的影响。这则报道见报15年后——2000年,当他受吉林市政府委托围绕全市经济问题调研时,看到许多企业的命运正如他当年预言的那样。这种前瞻性除了思想的犀利与经济学支撑以外,也与他的学习精神、前卫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个人生活中,他70岁学电脑,82岁还每天用iPad、微信;他曾自学英语,出版过译作;特别是他1987年担任报社总编辑后对广告和摄影的重视,更体现出思想深邃,他是《新闻战线》上第一篇广告学论文的作者,也是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他提出报纸要“两翼齐飞、图文并茂”,被著名新闻摄影家蒋齐生称赞为“先觉者”……

在我即将离开蒋光宜先生家时,我问他:“您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对新闻事业、对生活还是这么充满激情?”

蒋老动情地说:“我16岁参军、17岁入党,参加过解放战争,从部队开始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我之所以能做出一些成绩,都是党培养出来的。我喜欢当记者,就喜欢鲜活的现实生活。喜欢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寻找有价值的新闻。”

(本文作者是吉林市电视台主任记者、硕士研究生)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吉林市火柴生产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