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三学”课堂教学刍议

2015-02-05郝立民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三学导学自学

郝立民

课改以来,我校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摸索出了现在的“三学课堂”模式。所谓“三学课堂”,主要环节包括自学、导学、探究学三方面。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实施这些环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与同仁交流、共勉。

一、展示自学成果——用成就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自学一般是安排在课前预习,通过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课堂操作上,主要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图片、数据、问题、现象、习题等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以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如:地球运动部分,用太阳为什么每天都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学习和理解。用为什么一年的时间有365天和366天之分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周期的学习和地球公转周期在生活中的应用。用天文学上将一年分为夏半年和冬半年,夏半年是从3月21日至9月23日,共186天;冬半年是从9月23日至第二年的3月21日,共179天这个材料检查学生对公转速度的学习和理解。在内外力与地貌部分,课堂上展示各种地貌图片,检查学生对内里作用形成的构造、地貌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就课本知识的提问,但又不脱离教材,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了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都可以很快回答出来,还能用教材知识解释为什么。所以很容易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之下必然会刺激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上的主动性,让自学成为一种习惯。

二、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导学是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原来不是自己不会,而是没有联系自己已学过的某个知识或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

如:热力环流中,学生知道地面热,空气会上升,地面冷,空气会下沉,但到空气垂直运动后,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时理解不了。这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空气的垂直运动后,各地近地面和高空的空气密度发生什么变化?气压又有何变化?通过空气密度的变化来突破气压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和接受了。密度变化是关键。因为学生在物理学科上已经学过这个知识了,只是在地理学科上没有想到而已。再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学生自学后,知道了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由此也推出了北半球昼在长一年中的变化,但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可以通过视频或板图演示直射点的运动造成晨昏线的摆动,让学生观察晨昏线的摆动与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是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晨昏线的摆动,而晨昏线的摆动又造成了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而且还明白了地球上不同地点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晨昏线摆动是关键。如此等等。

三、设计好探究学习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

学生探究学习是针对教材中没有直接呈现而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获得的规律或深层次知识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同时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生潜在的探究天性被逐步提取出来,他们会去考虑并提出“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方法。在探究和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深化,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成为课堂能否进行深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学习了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分布后,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某一时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时间的大小及其变化,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需要用课本知识,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应用直射点运动示意图比较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样,在学习了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后,我设计了类似的两个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的昼长?五一到十一,扬州的昼长变化?这样,就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与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直接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化,同时浓缩了知识量。

探疑问题的设计需要我们老师考虑教学内容中需要对哪些知识深化,达到什么目的,才能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自主展示,让学生在成就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问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这是本人对我校“三学”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些浅显认识。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更好,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做好总结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学导学自学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Responses of Irrigat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North China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Elevated CO2Concentration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