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诗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5-02-05孙义超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创设诗歌阅读教学

孙义超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但一直以来,因为诗歌的艰深晦涩、枯燥无味,常常是学生的“心头大患”。而多数教师认为诗歌阅读的能力培养是项“长期工程”,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许多环节。因此,诗歌阅读教学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诗歌是一种精华的语言艺术。它以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语言来传述自己的心灵语言。那沉浸在诗文中的古人情怀,和着已然支离的音韵,蹒跚着穿越时空的长桥,拨动着今人的心弦。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阅读,用心灵、情感去交流对话,用联想、想象去体悟诗韵。然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的分析讲解,却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它的光彩和神韵。关键问题是许多老师忽略了具体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陷入了重重迷雾。现在结合具体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来说明其重要性。

一、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导课

以《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雨霖铃》为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词别是一家”专题。这篇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梳通理解文意。教学目标定位在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课上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并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创设问题情境:

1.围绕“别”字,创设有关情境

述“离别”、诉“离苦”是这首诗歌的主线。本首诗歌的教学可以围绕梳理“别”这个主线,分析体会“离愁别恨”的情感。

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走进词中描述或虚构的种种“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境。让学生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先描述有关情境。再结合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如“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词人点明节令;柳与蝉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拂水飘飘送行色”,“高柳乱蝉嘶”,“寒蝉”暗指离别。再用情语对开头三句作小结: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中明确——别前:勾勒环境;别时:摹写情态;别后:展开想象。

2.分析上下阕景色的不同,体会本诗“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先引导学生将上下阕中写景的语句。例如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此时景已萧瑟;时值傍晚时分,暮色阴沉,刚下过一场秋雨,凉气袭人,眼前是黄叶飘零,耳畔是寒蝉哀鸣: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而此时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悲苦。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借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凉,情景交融。所以,这句读的时候,起调应起得低沉忧伤,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阅读教学展开的有效途径;勾新连旧,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境界中,本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诗意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语本是升华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

二、注意创设问题方式,以法教课

以《蜀道难》教学为例: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四中收录的李白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堪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歌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李白神飞天外、语惊天人、俊新飘逸的诗歌色彩。这篇课文不仅仅要重视问题设计,还要重视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创新新颖的提问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激情与状态。

例如,课前导入环节。传统导入的方式多是回忆李白的经典诗歌过度到课文。

往往不能体现本课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下面这个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请朗诵功底好的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声朗诵。这样以一首现代诗歌导入一首经典诗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经典的诗歌是需要诵读的。这首诗歌课堂上需要反复的朗诵。那么朗读环节就不能简单随意。需要作相应的设计:

如,初读文章,要“读准句子”。学生由于缺乏多文章的阅读理解的深度,所以一开始读,难以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更不要淡情感了。初读已达到“读准”为目的。先找一位同学试读,老师再领着学生把诗歌中需要注意的朗读停顿、快慢节奏梳理一下。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句多“二、二”停顿。节奏又慢变快。再让学生尝试齐读。

再读文章,要“读出情感”。“诗言志”,诗歌是要表达情感的。把握好诗歌的情感,进而读准情感的情感是学习诗歌的重要能力。这首《蜀道难》情感充沛、言真意切。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现诗中的情感。如“低沉迂回”、“豪迈奔放”、“激情四溢”等情感。可以找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诗歌的几部分,要求表现出各个部分的情感。

最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诗歌以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通过“默背吟诵”的方式让这首经典诗歌反复萦绕在学生心中。

注重课堂的问题方式,是增进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诗歌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必修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调动自己的状态,开发自己的智慧,创设新颖高效的问题活动方式,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注意创设问题阶梯,以线引课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首宋词。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诗歌本身“大气磅礴”、“大开大阖”同时又“时空纵横”“古今交错”。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难把握好这首诗歌,所以老师要搭设好问题的阶梯,引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如,这首诗歌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一个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场景中。学生会心生疑问“为什么眼前的大江转眼变成历史的长河?”老师这是可以设置一个台阶,告知学生古人经常用大江比喻历史、时间。如孔子的“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这首词开头的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另外,这一课学生会对下阕化大量的笔墨写周瑜这个人物感到不解。除了因为周瑜是三国历史人物,曾在赤壁打败曹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学生往往就恨难想到了。老师这是可以提示,苏轼写了周瑜哪些方面?为什么写?这个时候的作者怎么样?搭设这样几个问题台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作者与周瑜作个比较,自然就知道这里是“借古抒怀”的写法了。

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提问来推进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的质量,还有注意搭设问题的阶梯,让问题与问题之间能精密联系起来,以此来串引整个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是相互割裂的部分。

诗歌阅读与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中除了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外,还要注意改进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课堂问题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研究。以上为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有待于更多的同行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创设诗歌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诗歌岛·八面来风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