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言 长安久闻

2015-02-03田继伟薛瑞芳

醒狮国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库姆大唐长安

田继伟+薛瑞芳

人类是大自然这位母亲香醉怀抱孕育出的万千物种的“后生”“晚辈”。一群在三叠纪大毁灭中幸存下来的小型哺乳动物,是我们“最近的父母”。此处无关单细胞,无关三叶虫。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此处省略万千字符,或根本无法用简单的维度来衡量这里的久远。

我很难想象人类的婴儿时期,是如何的脆弱,如何的无助,如何摸着“冰冷”和“孤独”,漂泊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是哪些偶然和必然,使得人类向着“主宰”这颗原本惧怕的星球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前进?进而又是哪些要素的作用,使得人类走向繁荣昌盛、文明富庶?

文明的曙光太刺眼了,使我们的眼睛一下子致盲。等我们的双眼完全适应了光,我们的记忆却没有跟上。刚才的适应过程经历了多久?无人相告。断裂,记忆在维度中无法相继,只有我们面对文明的残痕时才想起了逻辑的前因。线索若有似无,有力与孱弱相伴,我们用力的揉揉眼睛,慢慢地忆起———盘古大陆的东方有一块神奇,至今,令人向往。

长安,不知我们用今生截取的是你生命的哪个部分?畅想未来,自然过问既往,我的先祖来自何方?诀云:三皇五帝夏商周……从蛮荒的口耳相传中走来,在时光的走廊里标注了段落,有了名,连续流转未曾断绝。

“长安”,这个名字来自哪里?最远的记录载于《史记》之中:秦始皇的弟弟成蟜帅秦军攻赵后,被封为长安君,这就是“长安”二字的最早出现,当时还不是一个作为“国之中心”的称呼。按照秦人的习惯,基本活动中心还是在咸阳附近的乡聚,长安自然还没有登上现在的名头。到了公元前的202年汉高祖刘邦才正式的将大汉帝国的首都定名为长安,从此这美好的寓意也就始终保佑着这片黄澄澄的土地。当时,西汉王朝的都城像一块大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就这样,长安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的走过了近800年的时光。

公元618年,隋唐的长安在外国人口耳相传中频频成了“胡姆丹”或者“库姆丹”,这种历史证据在中外多见:西晋末年《粟特文信札》中有“XWMTN”,很明确的指出长安被称为“胡姆丹”。在阿拉伯文献《苏莱曼东游记》《黄金草原》《世界境遇志》以及中国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就有“铁证”。2003年在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土了一篇题铭,粟特文33行,汉字18行,记载了一位粟特人在公元579年以86岁高龄长眠于“库姆丹”。粟特文中的“库姆丹”这个名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安”。

隋唐的长安变成了中国人心里永恒光明的字符。隋富唐强,物质的极大丰富造就了万邦来朝的盛世奇章,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海纳百川的气魄则造就了文化层面的不断扩张。这里有大唐飞歌,这里有大唐诗云,这里也大唐万千气象———长安,蔚然可观!当然,长安的历史不能尽数,也有太多的信息消逝在烟尘中,在我们不经意的指尖滑落,要完全复起旧观实在不可能,但是只要靠近长安,用自己的感觉来承接文化的温度,我们就能在温暖中战胜千年孤寂,克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成全自己今日现世的小美满。

如今,长安流远。这里的山水人文犹在,这里的风土人情犹在,这里暖暖的“小文艺”犹在,就像陕西人至今还在称“乡党”,至今还在“谝闲传”,还在“侍弄”这片土地。这就是我的长安,一颗骄傲的心脏永远随着他跳动,随着他一起“嘹咋咧”。

第一次来长安的人,可能会被这里的文物遍地、遗址处处所吸引。古城“水深”,若是不具备中华历史人文的底蕴,便只能无聊闲逛,莫可奈何。这里的历史氛围厚重,即使五次三番的来到长安,也是很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如果能够做到仔细品味、耐心观察,在这里就一定能找到一个个文化的“源头”,那种“认祖归宗”的喜悦,足以让人喜极而泣。爱长安,爱这片土地的根,那千般的等待终究化作了蝶恋雨花的娇媚,永远的滋润子孙炎黄。endprint

猜你喜欢

库姆大唐长安
梦里大唐知多少
我们长安
寻迹大唐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安息吧,“杀人鲸”蒂利库姆
塔乌库姆冰草特征分析及适应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