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述略

2015-02-03王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3期

王薇

摘要: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在美国方兴未艾,有必要分析和概括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视角、方法、研究成果及影响,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国内学界了解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美国苗族;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I71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099-04

一、时代背景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经战乱和迁徙的世界性民族。1975年越战结束,大批老挝苗族难民迁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西方国家,苗族一直努力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英语文学并成为多样性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万华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展开其自身进程时,往往二十年左右一个周期。”这一观点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苗族作家Dia Cha与美国白人学者Nor-ma J.Livo在1991年合著出版的《苗族民间故事: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民族》(Folk Stories of theHmong:Peoples of Laos,Thailand and Vietnam)算起,迄今为止,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历了20多个春秋。随着英语在美国苗族中的普及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已由荒芜逐渐走向了繁荣。美国苗族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英语写作并屡屡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涌现出了渐成规模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劳伦斯·布尔在《(跨国界)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走势》一文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创作由于各少数族裔文学的一系列复兴——如非裔美国文学、犹太裔美国文学、亚裔美国文学、拉丁裔或西班牙裔美国文学以及土著美国文学的复兴——而得以更新,被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全可以说,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也会逐渐成为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样一个历经20余年积累而形成的规模宏大的文学作品集合以及隐藏于后的较为庞大的创作群体也理应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文献分析

近20年来,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在国外文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1994年,面对苗族人在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失声”这一尴尬处境,美国苗族女作家Mai NengMoua创办了以发表苗族文学作品为主的刊物《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该刊物以尊重本民族历史,珍视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旨在鼓励和扶持海外苗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发现和培养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从而发展和扩大海外苗族文学的队伍。与此同时,一些小型出版社如HaivHmoob以及《苗族论坛》(Hmong Forum)等刊物也会出版苗族作家的著作。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还散见于报纸专栏、当地社团组织印发的小型期刊、大学校园的简讯以及某些文学艺术刊物。进入到21世纪,编辑出版界出现了第一批谋求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加以研究的文学选集。2002年,Mai Neng Moua在《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的基础上出版了《橡树丛中的翠竹: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Bamboo Amongthe Oaks:Contemporary Writing by Hmong Ameri-cans)一书。该书是第一本由苗族人创作编辑出版的文学选集。作者大多是通晓苗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了解苗族和美国两种文化的海外苗族年轻人。这部文学选集的出版代表着海外苗族作家在有关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发出了苗族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反映了海外苗族文学发展的速度以及苗族对文字书写的需求,因此这本集合了短篇故事、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于一体的作品集被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编者在该选集的序言中还指出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面临的现状,阐明了自己出版这部选集的初衷,总结了选集中22位苗族作家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并对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寄予了希望。2008年,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凭借其作品《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获得“明尼苏达图书奖”纪实文学类的最佳奖以及“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成为美国亚太裔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并于2010年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分校英语系聘为教授。2011年出版的《路在何方——美国苗族文学作品选集》(How Do I Begin?A Hmong American Literary Anthology)一书收录了17位美国苗族作家的作品。该书试图将美国苗族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该选集反映了当代美国苗族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折射出美国苗族人在强调同质性的异域文化中所遭遇的尴尬,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移民家庭中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选集的末尾还对书中的17位美国苗族作家及其创作情况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

同编辑出版界相比,批评界和学术界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要稍晚一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白人学者和美国苗族学者都相继发表了一些相关的书评或是学术文章,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以及论文集中。此外,一些关于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述性报道在近年也不断出现在New York Times,Asian American Press.StarTribune等知名报刊中。1998年,Robin Vue-Ben-son围绕Lillian Faderman与Ghia Xiong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从头来过我的生活:苗族及美国移民的经历》(,Begin My Life All Over:The Hmong andthe American Immigrant Experience),在著名的以研究苗族为中心的电子刊物Hmong Studies Journal上发表了以“A Mosaic of Voices”为题的书评。Robin Vue—Benson指出,该书作为一部口述史,记录了36名美国苗族移民的真实经历,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年龄阶层,这为阐释苗族流散经历中的不同阶段和主题提供了多重视角。同时,该书的作者在书中将36个片段精心编织成一个整体,使得全书有很强的连贯性。此外,文章作者还评价说:“在下一个一百年之后,作为出现在美国的新移民群体,今天的苗族后代有望通过此书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祖先的经历。而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他们急切盼望的开始,那就是苗族的故事已逐渐融合到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作为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书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界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4年,美国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英语系教授Jennie Chiu在College Liter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向我的族群精神致敬”:自述体民族志书写——美国苗族文学的创新》(“I Salute the Spiritof My Communities”:Autoethnographic Innovationsin Hmong American Literature)。Chiu通过对The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Dias StoryCloth,Trails Though the Mists以及Bamboo Amongthe Oaks这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与对比提出了“自述体民族志”(Autoethnography)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文章作者指出,很多有关美国苗族的研究都用到了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类学家须彻底置身于他所研究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并以此做全面的调查。这样一来,他们势必会保留着自己在某些边缘文化上的偏见,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作出观察和研究。而早期的美国苗族历史书写都被“局外人”所掌控,所以,苗族的历史长期以来都是从外国人的角度叙述的。自述体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对于历史书写来说是一次转变。“虽然(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他们与民间传统以及(故事人物)流散之前经历的紧密结合却彰显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减轻了边缘化的意识,加强了个人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感”。该文章第一次从比较的角度对几部较早出现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有别于以往民族志书写的全新的文学体裁,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

从2010年开始,美国文学研究界对于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开始增多。当年,明尼苏达大学博士Lisa Dembouski与玛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教授Karin Aguilar-San Juan分别就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的成名作《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 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撰写了书评。前者按照章节的顺序回顾了全书的内容,即以作者一家为代表的苗族难民家庭从老挝丛林到泰国难民营再迁移美国的历程。文章作者指出,该书不仅仅记录了沉甸甸的家族往事,还向读者介绍交流了苗族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文化习俗,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祖母去世的落寞与遗憾。此外,作者还评价说,杨嘉莉以一种清新隽永并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述说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苗族数代人跨国跨世纪痛彻心扉的流散经历。书中各种精妙的细节无疑对整个苗族文学的体系起到了有益地补充。文章作者还针对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认为:“书中的故事对于所有将美国视为‘家园的人们来说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映射作用。”后者将美国苗族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迁居到美国的欧洲移民以及亚裔美国移民相比,指出3种移民群体的区别,强调该回忆录让读者更好地关注和了解苗族的生活。文章作者还认为杨嘉莉把家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相结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遭遇,世代苗人都将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先辈所经历的人生苦难。该书作者通过“书写本族流离失所、历经坎坷的历史达到了挑战和重构主流社会对过去的认识以及思考的目的”。然而,这两篇书评只停留在对作品较为简单的介绍和评价上,缺乏深入的论证,因此学术性并不强。

同年,美国苗族学者Vincent K.Her与美国白人学者Mary Louise Buley-Meissner共同撰写并在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发表了题为《苗族的声音与回忆——论(橡树丛中的竹子: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里的身份、文化和历史》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作者通过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个案研究,着重反映了美国苗族社区所经历的变迁,并指出自从第一代苗族难民在20世纪70年代末移居美国以来,“在美国作为一名苗人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就成为家庭、社区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苗族英语文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绝大多数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年轻人并未将自己拘泥于一块孤立存在的文化“飞地”(en-clave),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积极地构建双重文化身份,并投身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种族和社会建构当中。两位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试图达到3个主要目标:通过《橡树丛中的翠竹》探讨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记忆在个人及集体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阐明年轻的美国苗族人正用文学作品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期待、担忧和抱负。这篇文章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了该书中的几个主题,并就美国苗族族群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发表了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美国苗族学者Aline Lo同样围绕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撰写了以《书写公民身份:杨嘉莉(梦归家园)中灵活的归属方式》“Writing Citi-zenship:Flexible Forms of Belonging in Kao KaliaYangs The Latehomecomer”为题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在参考与借鉴政治理论家Michel Laguerre以及女性主义者Bonnie Honig两人关于一种更为灵活的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杨嘉莉的《梦归家园》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这种叙事否定了以国家为归属的身份认同以及美国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神话,并提出自我认同的概念。文章作者指出:“书中自我身份认同的概念并没有建立在单一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了家族成员的情感纽带上。与此同时,杨嘉莉也在写作中找到了慰藉。”该文章第一次运用理论对《梦归家园》一书中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今后的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2013年,Monica Chiu在其与他人合编的论文集《流散过程中的多样性: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苗族》(Dwersity in Diaspora:Hmong Americans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中发表文章“Haunting andInhabitation in Yangs Latehomecomer:A HmongFamily Memoir。文章作者从剖析苗族在历史和文本两方面为何一直被忽视的原因入手,指出早期美国亚裔自传作品和苗人传记以及《梦归家园》的区别,并对杨嘉莉的写作方法和叙事风格进行了评价。作者指出:“尽管美国苗族也在他们的故事中证实了自身遭遇的屠杀和死亡,叙述了他们在躲避战争、折磨、老挝和越南共产党以及暴力再教育后得以幸存下来并且移居美国的艰难历程,但是他们(与其他亚裔美国人相比)并未在公众当中引起同样的注意……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揭露了苗族被忽视的历史事实。但是在形式和功能方面,该书并非简单地模仿20世纪90年代所记载和翻译的民族志传记的普遍标准……在以短暂性和流动性为其特点的难民生活中,杨以一种优雅超凡和飘逸灵动的笔调构建了一个根基。”文章作者还评论,杨的作品并不像其他移民自传一样遵循自述体民族志的书写模式,即将大量关于文化习俗的解释性文字写进自传中,也没有试图博取读者对饱受战争摧残的难民的同情。该文章并未拘泥于身份认同这一热点问题,而是另辟蹊径,着重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和叙事风格人手,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学术走势与展望

通过简要评述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方法、研究成果和影响,笔者发现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证明在美国文学研究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并把它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加以研究。但是,纵观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现状,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各类学术刊物,还是在学术著作中出现的论文都只关注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中的某个方面,或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因此,从整体上梳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情况、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学术界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拓展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的视野并丰富其内涵,又可弥补我国民族文学研究界在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