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2015-02-02杨爱东刘杰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精神境界基础课人生观

杨爱东 刘杰(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杨爱东刘杰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高度人文关怀价值的课程。本文分析该课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水平、道德人格、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对人生意义较高层次追求等方面的影响,要说明该课程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精神境界和谐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该课在德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往学界对“基础课”教学实践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讨论却比较少;对“基础课”的社会功能关注较多,对其作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机制关注较少。实际上,“基础课”教材内容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方便论述,下文均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为“基础课”)

所谓精神境界,指人的精神领域达到的较高程度或境地,包括人的思想水平、道德人格、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意义较高层次的追求等。“基础课”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分别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大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动力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基础课”教材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中就强调当代大学生要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指引大学生把自己的成才成长和祖国发展联系起来。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主要讲述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如何在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两部分内容把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把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髓,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傅斯年先生在“‘五四’二十五年”的讲演中曾说,要纠正青年“消沉、逐利、走险”的精神状态,“要想打动他的心坎,只有以行动启发其爱国心,启发其祈求社会公道之心”,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为这些事舍生取义是很容易的事”[1]。那么,在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仍需要通过从理论到情感的路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致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因此,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机制。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内在激励机制

教材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阐明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2]。因此,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与能力素质提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课”教材更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安排在第一章以凸显它在本教材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该章第一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在个体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得到发展的潜力越大,才能发展越快。所以,理想信念树立对人的行为乃至人生改变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理想信念可以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促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次,理想信念能提高个体的抱负水平,从而调动内在自我完善的积极性,使个体进行积极的行为改变。最后,理想信念能提升个体自我实现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且会进一步增强其实现理想信念的自信心。这是一个推动个体不断自我完善,并追求更高目标的良性循环机制。综上所述,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激活人的潜在本能,使人确立远大人生志向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目标,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

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关键因素

基础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分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学业水平、思维能力等设计了一些他们乐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教学中受到教育,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具人文精神内涵的一门课程。基础课不仅关注大学生当下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状况,而且关注大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轨迹。这一点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表现最为突出。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和如何实现其人生价值。因此,深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大学生人生和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章对如何正确认识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础课”融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理论于一体,但其突出特点不在于它的理论性而在于它的实践性,而在于它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和塑造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出发,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以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指引自己的人生活动。因此,“基础课”对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之引导作用不可小觑。

四、道德品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核心要素,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果说前面三个环节为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提供了土壤和环境,有了萌芽,那么在这一环节中,就要努力对创新小苗进行灌溉和施肥,让其开花、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点拨和引导,以广博知识和敏锐视角为学生展现宽广的天地。比如,该课第四章及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部分内容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阐述的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及我们应如何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问题。第五、六章是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规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是伦理学思想理论体系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伦理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和渗透,是“基础课”的理论指导实践之功能的高度体现。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学习,能够起到引导大学生崇尚高尚道德情操并自觉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的作用,这是该课程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集中体现。

具体来说,基础课的道德观教育是通过下列途径实现的:第一,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个体道德欲求是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原动力,因此,德育实践中,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道德需求层次,引导学生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提升其道德需求。第二,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是基于道德认识,对道德事件作出分析、鉴别、选择和评价的心理过程,道德选择是基于道德判断作出的价值评判和选择。既然个体的道德人格不可能通过单向灌输生成,那么,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就应该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设定。因此,关注道德生活,学会处理道德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发展学生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能力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最主要方式。第三,促进学生达致道德化的存在,即个体的道德行为既不是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又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的畏惧,而是出于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做出的选择。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是引导学生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并遵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因为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不管他抱有什么样的个人或社会理想,该社会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无论如何必须共同遵循的[3]。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从道德多元中寻求道德共识,了解和掌握当今社会的运行规则和通行的价值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其次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我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仅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遵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个体对道德观念的习得、道德规范的学习及道德行为的养成将一定道德原理和规范内化为自我的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从个体道德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习惯提升其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基础课”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该课讲授使学生在思想水平、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对促进大学生精神境界普遍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老北大讲座及其他.演讲集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

[2]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3]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读书,1997(4):33.

猜你喜欢

精神境界基础课人生观
话说企业家精神境界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推己及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