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学文化建设

2015-02-02张金帅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大学建设文化

张金帅(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浅议大学文化建设

张金帅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大学文化指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生员工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政治思想的培育基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对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建设大学文化。本文从大学文化内涵出发,探讨大学文化建设意义及措施。

大学文化建设措施意义

大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为每一个大学人深深地打上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烙印。当他们进入社会以后,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建设高品位的、与时俱进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指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生员工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它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有机统一。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现,环境文化是基础。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积淀,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观念体系的总和,反映的是一种整体精神风貌。大学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代代传承,渗透到每一位大学人的头脑、灵魂中,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大学精神文化是激发创造力、凝聚向心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保障,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制定的用以规范大学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等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大学制度文化更侧重于通过成文规定,对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约束。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表现,是指大学人在一切行为活动当中产生的文化。例如,在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教研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行为体现思想,大学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受到大学文化的影响,具有本校特色。

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的基础,是指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大学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大学环境文化大都具有地域特色,融入了大学所在地区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文化精神。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中山大学的“水芳堂”等都象征着本校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大学文化的四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及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文化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高品格。四者在整个大学文化层面达到了高度统一。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既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应,又对二者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反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政治思想的培育基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对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经济意义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大学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正发生历史性变化。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对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不同于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的趋利性。大学文化作为一方净土产生的文化更具特色性,更专注于高质量人才的全面培育。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面临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大学文化建设对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职责。

在经济社会,人才是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大学作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集中营,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政府、企业及重大科技领域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

大学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细胞,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往往能够体现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育高品质国民素质、引导国民素养的阵地。在维护社会稳定、创造社会文明等方面,大学的辐射力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组织。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都承担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作为文化机构,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统领大学文化建设,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标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大学作为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道德品质的教育基地,对于推动社会新进思想文化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知识体系,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大学作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工厂,将先进思想移入每一位人才的头脑之中,然后这种思想随着人才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中国先进文化。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措施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统与创新的中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承担起引领社会前进的崇高使命,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重视互联网文化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每一行业、每一领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对互联网定义作出了新的诠释。他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要用新思路和工具解决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问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应该抓住机遇,重视互联网文化建设。互联网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正深刻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大学应该重视互联网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理性地对待网络文化;鼓励师生创新运用网络文化,以新眼光、新思路审视网络文化;打造健康网站,整合优秀网络文化资源。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惠及师生。

(二)加强实践活动锻炼

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大学不仅要教书——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应加强同社会的合作,如企业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高实践活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实践能力,而且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此外,还要抓住一些重点学科或专业方向建设科研中心或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三)营造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

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谐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是每一所大学进行大学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和理性思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大学是知识性精英的集合地,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他们思想自由发挥,在相互交流、摩擦中迸发出新的火花。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具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和人文氛围。北京大学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气”,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充满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学术风气。

(四)加强文化交流

进行大学文化建设,要加强文化交流,包括校际之间和国际之间。不同知识背景或文化背景的学者、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现代大学建设更应该面向世界,具有世界眼光。为了加强世界文化交流,可以加强留学生教育、举办或参与国际国际学术会议、选送师生出国学习或进修、聘请国外专家或研究人员等。通过文化交流,一方面使中国大学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使世界优秀文化进入中国,兼收并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治学态度和学科水平上。教师是学校的根本,进行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树立“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理念。

大学需要大师,大师要有大爱。师德是为人师表的大师的首要品质。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人文情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学为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科研为基”,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提高科研水平。

进行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面向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必然选择。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G].青岛,2006(5)241-248.

[2]杜玉波.切实担当其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责任[G].中国高等教育,2013(21):3.

[3]彭庆红.试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发展问题[G].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32.

[4]袁贵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J].求是,2003(1):26.

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XC212003);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JS——XKT12013)。

猜你喜欢

大学建设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