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给学生多少读的空间

2015-02-02周益琴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文言文诗歌情感

周益琴(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

该给学生多少读的空间

周益琴
(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

语文课堂中的读书声日渐消失,代之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我们呼吁让朗读回归课堂。让每个学生带着微笑深情朗读,让校园充满读书声,让语文本真的美流淌在学生的心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朗读语感情感

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有些老师让学生预先背诵或默写未教过的诗歌、文言文或课本中的优美语段。这样似乎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一节课中学生各个都会背诵,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似乎教学效果很好。但在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是否思考过文本中要求背诵的文章,仅仅是为了背诵和考试中的默写吗?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美感阅读和课外的理解运用都得到体现了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识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很显然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充其量只能应付低级的默写考核,甚至在默写中错误百出,大大忽视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朗读环节,应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享受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幸福。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教学最符合这个目标要求,如教学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天,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创作于那个时代,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之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时代遥远,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切痛恨。朗读要吐字清晰,注意停顿、语气和感情的流露。

首先通读全文要求读准读清字音,并根据注释读懂词语的意思,为下文理解诗歌内涵做铺垫。但是诗歌读准读流利了还远远不行,更重要的是读出诗歌的情感。在此让学生倾听录音朗读,在表象上感受诗歌的两种情感:前者是悲伤,后者却充满希望,再模仿录音朗读,“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让诗歌的两种感情先入于学生心中。而真正要理解诗歌的主旨不能停留在模仿的基础上,还需要借助诗歌的意象赏析。意象是渗透作者情感的事物,学生在先前反复朗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意象就很容易。意象有“土地”、“一角”、“一片湖”、“雪峰”、“黄河水”、“水田”、“荔枝花”、“南海”……“完整的一角”。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修饰意象的词语朗读揣摩,如“微凉”、“冷到彻骨”、“水夹泥沙”、“寂寞地憔悴”、“苦”、“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和结合背景介绍之后,学生才会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在铁窗下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必将迎来光明的坚定信念,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怀。联系学生今天,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当我们游览名川大山之时,当我们生活在自由的国度,更不应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这样激情澎湃的朗读使诗歌的主旨得到深化,更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苍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给学生足够的朗读空间,能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吗?假如诗歌只是为了应付低级的默写,诗行里最美的情愫就荡然无存,这是对诗歌最大的亵渎。我们祖国悠久的诗歌文化应该在朗朗书声中绽放最美的花朵,而不应让它成为假热闹背后的牺牲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文言文中,担心学生讲不好或不会讲,也担心课堂宝贵时间被学生白白浪费。久而久之就会采用串讲法,自己一个个字解释,一句句翻译,处处代替包办,不管学生懂抑或不懂,把文言文中的知识点全部硬塞给学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学生成为记录的工具,被动地跟着老师转,不用动脑筋思考。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学习中的最大乐趣。”学生不会思考,课堂就没有主人,他们还有学习乐趣吗?学生死记硬背的越多,理解性记忆的甚少,“死读书,读死书”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索然寡味。作为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传承的文言文落到这么一个下场是教师的悲哀。其实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教会他们借助文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读懂文章内容,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而这几方面能力的形成,必须让学生充分读出来,不是靠老师讲出来。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平时很少接触文言文,缺少一种语言环境,所以对文言文学习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而课程标准要求的“初步文言语感”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诵读才可能实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内容并无难解之处,学生只要借助文下注释,就可理解全文内容。因此本课应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一读:疏通文义。学生自主翻译,一边朗读一边结合下文的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完成此项任务。如有疑惑可以和同学讨论解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教师适当点拨。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倒装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省略句。对于特殊句式,教会学生翻译方法则可。不必过多讲解,把更多的朗读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初步梳理文意能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目的就是成功了。

二读:分析形象。体会人物形象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典型描写分析。学生可以抓住以下语言描写揣摩分析。妻子的“君美甚”体现了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小妾地位的低微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体现了客人有求于邹忌拍马奉承的态度;邹忌的“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看出他能冷静思考和对自我正确认识的态度;从齐威王的“善”看到了一个善于纳谏、英明果断的君主形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自主朗读感悟比教师的讲解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理解。

三读:语言气势。本文语言质朴无华可读来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体现在栩栩如生的对话上。邹忌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整齐的短句读来铿锵有力,深深剖析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威王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果断的措施,让我们感受到明君的高尚形象。朴实的记叙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排比修辞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学生易读易记,在书声琅琅中感受文言语言的魅力。

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好的书耐得住人们读它一百遍,可是真要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恐怕常人很难办到。但是我们立足课堂,利用课堂时间,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书声琅琅的课堂是学习文言文的本真。古人摇头晃脑的、专注入神的读书态度,在今天仍然有继承的意义。

散文是我国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或议论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语文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学习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么教学散文的过程中,要重在教会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要通过分析散文的语言达到欣赏的目的。

散文的语言风格各异,有质朴、生动;有隽永、深刻;对学生积累语言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朗读,才会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如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中叠词的运用就很有特色。“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还有对称句的运用“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墨绿的松、金色的塘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等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回环往复中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加大感情的表达力度。这些优美的语句只有通过一读再读,并联系时代背景才会体会到作者在逆境中顽强的、不会屈服的、绝不屈服的生命力。正如曹文轩所说:“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张抗抗的苦难借助地下森林诠释,借物抒情,含蓄深沉,没有经过苦难岁月历练的学生只有仔细认真朗读课文的优美语句,才会体会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

而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又是另一种明丽的语言风格。文中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引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拟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比喻排比,都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天的生机活力,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清新活泼的语言很符合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初中学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走进春天,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这抑扬顿挫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春之旋律。

散文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它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不管是状物还是写景叙事的优秀散文都能写出自然美和人情美。课内外精美散文的阅读更是对我们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我们要善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逐渐丰盈日益浮躁、理性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拥有丰富情感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幸福。

语文课堂应大大减少教师滔滔不绝的热情讲解,我们应学会退出舞台,让学生走到前台,展示他们非凡的才智,他们才是舞台的主角,学习的主体。让久违的朗读回归课堂,让每个学生带着微笑深情朗读,让校园充满清新的读书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诗歌情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