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译与意译在商标翻译中的妙用和误用

2015-02-02郑灵珍范盛銮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译法音译意译

郑灵珍 范盛銮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一、商标翻译的重要性

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好的商标翻译就是品牌的眼睛,对于人们理解品牌内涵、建立品牌忠诚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标译名则对商品在本土以外的销售情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译名已经成为企业产品与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脸面”,好的商标译名能让品牌一炮走红,而不成功的商标译名则会使产品的销售一落千丈。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说:“一个译名的好坏,会带来销售业绩千百万美元的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同时有更多的国内产品打入世界市场。由此更应该注意英汉商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以期使品牌在目标市场中能够获得文化认同。因此,做好品牌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标中音译与意译的妙用和误用

商标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有名词类型。如:“张小泉”剪刀、Philips电器。二是普通名词类型。如:“海鸥”相机、“playboy”服饰。三是臆造词汇类型。如:“乐凯”胶卷。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兼译法。对于第一类商标,一般采用音译,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类则常用意译法,如“pearl——珍珠”;第三类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规律,针对一个特定的商标到底应采用哪一种译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效果而定。大致来看,商标翻译可采用三种方法:1.音译法(transliteration);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3.音义结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1.音译法

音译即把原语商标中的音用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语表现出来。音译法可分为纯音译法和谐音译法两种。纯音译法也称为直接音译法,即根据外文商标词的读音,选择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这些词组在汉语中常常没有任何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是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纯音译法保留了原文商标的音韵美和呼唤功能,如Motorola摩托罗拉(手机),Sony索尼(彩电),Kodak柯达(胶卷),Finbid芬必得(药品),Sharp夏普(电器),它们虽然不符合汉语词汇的组合模式,自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但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还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而且因为洋味十足、新颖别致而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谐音译法也称谐音双关法,即在翻译时选取能激起中国消费者美好联想的谐音词汇或词组。所以汉字有很多同音异义字,因此在翻译时可自由选择发音响亮、意境优美的字来表现。如safeguard舒肤佳(香皂),chunlan春兰(空调)的翻译,让人们对产品产生亲切感;Arche雅倩(护肤品),Pantene潘婷(洗发水),既保留了原音音节的响亮,选用“倩”、“婷”等表现女性的秀美汉字更突出了化妆品的商品特色,具有诗意美;Brandy白兰地(酒),Tidy汰渍(洗衣粉),突出了产品的功能;Coca-cola是全球驰名商标,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拿起Coca-cola饮料瓶时,包装上的那几个流动的字母便映入眼帘,而把它翻译成“可口可乐”,利用这几个汉字的不同声调,突出了形象的生动性及意义美。

从英文到中文,我们可以根据国人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但往往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由于对不同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不了解跨文化用语意义的迁移,简单的音译法会令人们对产品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

2.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意译包括直译法和创新性翻译法,这两种方法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对比,分析其异同,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汉译时可照译,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全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创新性翻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乱译”。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n”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可行的翻译方法。

创新性翻译法即在翻译商标时摆脱原商标字面意义的束缚,开拓新思路,译出商标神韵。如“7-up”牌汽水汉译为“七喜”,既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图吉利的心理,又符合英语中的联想“ups and downs”(习语)中“up”为好运的意思。

在对商品的意译中,要注意了解受众国语言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及受众国的文化心理。如中国很多品牌中都有鸡的形象,比如金鸡牌鞋油、金鸡牌闹钟等。这是因为鸡在中国文化中有勤奋向上的意思,因此很多厂家就相应的把这个品牌译作Golden Cock。但是国外的消费者却对这个商标望而却步,因为“cock”这个词在英文中还表示男子的生殖器官。这个商标的英译不仅损害了商品本身的形象和企业的形象,还给人以语言粗鲁缺乏修养的印象。又如上海产的白翎牌钢笔,其英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还有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 elephant应该说是百分之百正确。殊不知,a white elephant是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还有一例,名牌自行车“飞鸽”用“飞”字暗示其性能,用“鸽”字表示人们爱好和平,是成功的商标。很可惜,它被译为 “Flying Pigeon”,鸽子有两种,“Pigeon”和“dove”,前者是猎人们用来打食用的,后者才象征和平。英语国家的人都对这种译法很感奇怪,因为“pigeon”是一种又小又弱的鸟,很显然,原商标的效果没有译出。再如蜜蜂牌洗澡香皂被直译为Bees看来是完全对应的英译,但英文读者却不欢迎这个译名,因为蜜蜂身上有几乎看不见的绒刺,擦在身上自然感觉不到舒服。

另外,如果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一些产品就会因为音译的不当而受到冷落。比如我国的出口商品中,不少商标是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动植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这些产品在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受到重视,但在伊斯林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伊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得像猪,焉能不受冷落?荷花在中国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但如果要把产品销往日本,便不能使用“荷花(Lotus)”这个商标,亦不能采用荷花之类的图案,因为在日本,荷花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

3.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

音意兼译即对部分商标词采取意译,部分商标词采取音译的方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可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可体现产品的特征。在实际翻译中不乏优秀范例,例如Gold lion开始译为“金狮”,金为高贵,狮乃雄壮,显示出男人的形象,可谓名实相符。然而,金狮得谐音是“尽蚀”,港人忌讳。后来Gold lion译为“金利来”,取“gold”之意,“lion”之音,既避免了“狮”与“失”的谐音,又保留了“金”字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迎合了商业文化对利润的追求。如大家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翻译为“耐克”,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又方便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再如美国的洗涤用品“Head&Shoulders”的中文译名“海飞丝”,“海”是“Head”的音译,“丝”是“Shoulders”的音译,合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宽阔的大海和飘扬的发丝,将产品的功能巧妙寓于美的意境中。又如著名汽车品牌“BMW”中文译成“宝马”,在忠于原文音韵的基础上,将汽车与奔腾的骏马形象地联系起来,效果突出。

三、结语

商标译法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这些例子说明了商标的翻译不同于普通的段落文章的翻译,商标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外文,或将外文直接翻译为中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商品本身的品质,又要结合东西方语言特点,尊重民族习惯,考虑消费者的接受心理,看译名是否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具备商标的基本特征,是否符号产品宣传的需要。因此,要做好商标翻译并不容易,既需要翻译理论加以指导,又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简单的翻译往往会使品牌面目全非。由此看来,尽管商标言语简洁,但翻译起来难度却很大。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给产品包装增添了无穷魅力。

[1]艾·里斯,杰·特劳特.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10.

[3]金多才.商标策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廖道政.商标语言哲学探析[J].包装工程,2003,24(3).

[5]刘法公.出口商品品名的汉英翻译问题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

猜你喜欢

译法音译意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