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响全民抗战的号角

2015-02-02仇进忠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边区画报旧址

仇进忠

1942年7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晋察冀画报》在平山县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碾盘沟横空出世,它如清脆震天的冲锋号角,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碾盘沟地处平山县宅北乡的滚龙沟附近,抗日战争时期滚龙沟曾是《晋察冀日报》所在地。碾盘沟与滚龙沟地貌十分相似,这里山高沟深,地势险要,浓荫密布、清泉流溪,易守难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我们来到这里,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

八月金秋,雨后的碾盘沟山明水秀,生机盎然,小山村里那圆滑的青石路、古朴的老宅院、憨厚的民风,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对70多年前那段传奇故事的追忆里。

1940年10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创办《晋察冀画报》,由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宣传部长潘子力主抓,政治部新闻摄影科科长兼《抗敌报》副社长的沙风同志奉命负责画报的具体筹备。聂荣臻司令员要求:“应该是把边区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光辉事迹反映出来,以鼓舞人民更勇敢的斗争。我们的画报不仅要面向边区,面向群众,而且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1941年5月筹备组正式成立,同年7月晋察冀军区在平山县陈家院开办了第一期摄影培训班。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成立,沙风同志任主任(社长),罗光达为副主任,赵烈为政治指导员。创刊初期,画报社有100余人,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个部门。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碾盘沟诞生。

创刊号的《晋察冀画报》为16楷本,共94页,发表照片150幅及其他文学作品,封面和封底彩色套印,印刷1000册。为扩大画报的国际影响,画报在国际友人帮助下加有英文说明。创刊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画报真实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如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插箭岭、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重大战斗和战役,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的战斗生活、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惠子等故事,以及群众支前、青年参军、边区生产运动、解放区民主政权建设、八路军宽待俘虏、外宾对边区的访问各个方面都有生动的报道。

《晋察冀画报》除发到军区、边区、军分区、专区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外,还寄到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其它根据地、重庆、并托外宾带到国外,同时还由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和全国各大书局经售。重庆新华日报曾发表文章称赞:“这样华丽的画报,竟然是在敌后那样艰苦战斗的地方出版的么?当我们看到晋察冀画报的时候,不能不大吃一惊,它叫我们珍贵,叫我们再三翻阅,不忍释手,对着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纸封面一再凝视。……自然这些纸张是战利品,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精神食粮。”

在碾盘沟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晋察冀画报》旧址。历尽70多年沧桑岁月,当年的编辑部大院已经面目全非,当年的南厢房和东厢房已经成为废墟,四间北房房顶也已经坍塌,只有顽强支撑的前墙还能让人依稀看出房屋的基本构架。在《晋察冀画报》编辑部旧址二三百米之外,是当年画报社的伙房。由于位置比较向阳,三间伙房相比编辑部旧址要相对完整,除部分墙壁残损之外还算完好。

谁能想到,这里就是英雄们生活战斗的地方。面对断壁残梁、蛛网抹面、杂草丛生的旧址,让人浮想联翩。岁月风雨可以摧毁房屋建筑,但抗日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永存,新闻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彩。据老乡们介绍,时常有人前来碾盘沟访问,保定电视台曾在这里拍摄专题片,记述当年的战斗情景;石家庄电视台拍摄了《沙飞与石家庄》;2012年《晋察冀画报》创刊70周年前夕,当年社长沙风同志的五个子女一起前来碾盘沟,缅怀先辈,拜访了画报旧址和当年的老房东。

在碾盘沟村头,我们有幸相遇几位年长的老乡,谈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往事老乡们如数家珍。相遇的三位老乡均在80岁以上,其中一位96岁的老奶奶,20岁时就嫁到了碾盘沟杜家,当年他们家就是画报社战士们的老房东,如今她耳不聋眼不花,对八路军在这里创办画报的往事记忆犹新。她说,当年八路军战士们在她家住过,因为她家就在村口,离画报社很近。记者发现,当年的一幅照片,似乎就在她家拍摄。而85岁的杜家邻居盖三尼老汉当年则是位15岁的英俊少年,上山打草砍柴经常接触八路军战士,并见过社长沙飞。

在碾盘沟创办画报的岁月里,战士们自己动手把被日军烧毁的房子、牛羊圈用木棍柴草盖起来当作制版、印刷、排字、装订、铸字的车间厂房。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作代用品,制作一些土仪器,如用瓶子塞上棉花倒滴水和漏沙的办法计算时间,用水壶两次提纯自制蒸馏水,用河滩里的细沙代金钢沙磨版,用黑矾代替硫酸铜,用红枣酒代替酒精,用老陈醋代替醋酸,量杯和天平也都是土法制造的。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八路军们来到碾盘沟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夏季。战士们在用羊圈改成的照相制版暗室里,忍着蚊虫叮咬,而且闷有臊气,在里边工作一天,连热带熏,有的人呕吐、晕倒。为了赶印画报,除了白天加紧生产,晚上还挑灯加班,甚至通宵达旦。《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成功后,画报社召开了庆祝大会,军区政治部朱良才主任、宣传部潘子力部长到会祝贺,转达了聂荣臻司令员对画报社的表扬。边区政府给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奖状。

后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1943年2月《晋察冀画报》转移到平山县曹家庄、阜平县上庄、柏崖村、洞子沟等地出版。1943年秋,画报社在阜平县柏崖村被日军包围,指导员赵烈、工务长何重生等九位战士壮烈牺牲。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晋察冀画报》共不定期出版13 期,期间出版过数期专刊和增刊,并负责部队教材和宣传资料的印刷。

抗战胜利后的1948年,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华北中央局和华北军区,《晋察冀画报》与晋冀鲁豫的《人民画报》合并为《华北画报》,沙风仍任社长。解放后《华北画报》更名为《解放军画报》,并为新中国《人民画报》在内的其他新闻摄影机构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

告别画报社旧址,回望碾盘沟,我们为这个英雄的山村感到骄傲,是这里的人民全力支持和掩护了子弟兵,使抗日的火种生生不息。遗憾的是,老区的人民仍不富裕,许多人家仍住着土坯房,睡着大土炕,生活仍然十分艰苦。在这长期和平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忘记为新中国独立和解放英勇斗争的先辈们,我们不能忘记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

碾盘沟这个400人的小村,经济实力微薄,村民们仍然靠几亩山地养家糊口,甚至无力维护革命旧址的几间房屋,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旧址在迅速地破败。画报旧址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保护好这一标志性革命旧址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党委)

猜你喜欢

边区画报旧址
《黄土地》画报
油画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