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时期我党新闻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2015-02-02张芸郝斌生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西柏坡新闻宣传工作

张芸+郝斌生

西柏坡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西柏坡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空前繁荣,从稚嫩走向成熟,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西柏坡新闻实践和新闻精神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铸就了新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光辉典范,更为我们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西柏坡新闻实践为共和国新闻大厦奠基

西柏坡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党的新闻工作重心也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新闻事业快速发展,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构筑起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框架,为新闻工作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整合新闻机构,壮大新闻力量,打响喉舌之战

我党向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对新闻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晋察冀总分社合并,成立华北总分社;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日报》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合并后的《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正式创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报头使用至今。1948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至平山播音。这一时期,新闻媒体的形态也更加丰富。《工人日报》、《解放军画报》、《中国青年》、《人民邮电报》等行业报和专业报刊繁荣发展起来。1947年11月12日,我党第一张城市党报——《石家庄日报》的前身《新石门日报》创刊。

新闻工作的发展壮大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期,而党中央驻扎在太行山深处,交通不便,指挥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几乎完全是靠电报。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三大战役期间,从西柏坡发出的电报多达408封,而这些电报中除军事行动和作战命令外,其余大量都是新华社的新闻稿。新闻宣传充分发挥喉舌之力,在与国民党战略交锋中,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大作用,同时,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对垒中,我党的新闻宣传也是抢先发声,先发制人,有力地瓦解敌方军心,掌握了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因此,三大战役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新闻的力量。

西柏坡时期,尤其是三大战役期间,新闻广播的力量被发挥到极致。当时,为了防御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央下拨100两黄金在距离西柏坡40公里的井陉矿区建设大功率发射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提高了十倍,信号覆盖南京、上海甚至欧美地区。党中央的声音、解放区的新闻、战场上的捷报都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全国,广播宣传成为海陆空之外的第四条战线。1947年9月5日起,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对蒋军广播节目》,后改称《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每天播出半小时。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向国民党官兵宣传我军不可抵挡的胜利形势及对投降官兵的宽大政策,在分化瓦解敌军意志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淮海战役打响后,黄伯韬第七兵团被我军包围,毛主席指示新华社:“请对黄伯韬兵团写劝降广播。能每夜广播一次,明日多播几次为好。”黄维兵团某军长在后来回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时说,当年每逢收听广播,犹如四面楚歌,惊心动魄。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守党性和人民性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转战西柏坡时途经晋绥地区,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指出:“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时期我党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

新华社、人民日报迁入西柏坡后,党中央加强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直接领导。由刘少奇主管新华社的工作,领导新华社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在新闻研究、宣传报道、对外宣传、业务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分工细密、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毛泽东身体力行,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许多社论和文稿,仅在三大战役期间,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消息广播稿等作品就多达17篇,被人们公认为“新华社最出色的记者”。

这一时期,“群众办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新闻工作。当时,新闻工作的条件虽然较延安时期大有进步,但仍然非常艰苦,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晋冀鲁豫日报把编辑部设在老百姓家中的牛棚羊圈里。《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办报期间,由于印刷机器时常出故障,很多时候只能用人力畜力代替马达。同样依靠群众的人背马驮,《人民日报》投递到太岳、冀中、冀鲁豫、平西、冀热辽解放区,发行量高达四万多份。二是明确“为群众办报”的新闻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948年夏、秋之间,为了迎接建国后即将到来的更加繁重的新闻宣传任务,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平山县陈家峪举办了一次培训班,叫做“华北记者团”。刘少奇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创造性地提出新闻媒体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刘少奇认为,党联系群众的办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所以它就成了党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的办法”。刘少奇对记者们说,“党从两方面依靠你们:中央要频繁地依靠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同时,人民想和中央、毛主席通通气,也要依靠你们。”他还指出记者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民记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旗帜鲜明地体现党的主张,也真实深切地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锻造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转战西柏坡时途经晋绥地区,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谈话主要是针对《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当时,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缘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对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出现了失实现象:一些经过“合理”想象,甚至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稿件被刊登在报纸上,不仅影响了实际工作,也使群众对报纸产生不信任情绪。对此,《晋绥日报》首先认识到错误,开始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动群众揭露虚假报道,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起反“客里空”运动,并采取改进措施。毛泽东在谈话中充分肯定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捍卫新闻真实性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他要求报社人员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

四、改进作风,转变文风,讲究宣传艺术

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如何鼓舞士气,稳定民心,夺取战争全面胜利是当时党中央的中心工作。西柏坡时期的新闻实践,生动记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和三大战役,留下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经典新闻作品,深刻体现出我党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艺术。

这一时期的新闻宣传注重把握群众心理,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舆论引导。针对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有利时机,新闻宣传通过各种评论、社论和述评性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鼓舞军民必胜的信心。同时,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也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进行迅速、及时、生动的报道,详细介绍战事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比如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消息,《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等评论,纵横捭阖,声势夺人。

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除了亲自写稿外,还多次给新华社修改稿件。1948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华社新闻《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时,将原题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的诸项制度》,使新闻事实一目了然。他在审阅新华社社论《中等教育问题》时,将标题改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突出了新闻评论鲜明的政治立场,彰显新闻价值。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对新闻报道的文风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也对新闻报道提出了“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四项基本要求。这些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的要求,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形态,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也对全国解放后新闻媒体迅速适应新形势要求,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柏坡新闻精神为新时期新闻事业领航

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新闻工作使命,记录下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至今日,虽然新闻事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西柏坡红色新闻资源仍是新闻战线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期党的新闻事业指路领航。

一、强化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掌握主导舆论话语权

西柏坡时期党的新闻工作开展舆论斗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主流媒体只有提高传播力才能坚守主流地位,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存在低俗化、拜金化、官本位等不良倾向,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时有发生,削弱了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影响了主流舆论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较以往任何时期更显重要,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创新宣传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主动出击,有力发声,让主流舆论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新闻媒体始终肩负着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群众意见呼声、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当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宣传思想工作面临复杂的传播环境,既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全面渗透,更有网络多元舆论场与主流舆论场的博弈。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必须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告诫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底线,更是铸造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基石,时时需要警钟长鸣。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各类未经“把关”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甚至违背常伦制造纸包子事件,拿着茶水当尿液化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受到极大挑战。新闻从业者应该认真学习西柏坡时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敢于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勇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职业自律,夯实职业道德根基。

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强调,编辑、记者要做“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一方面要坚守职业底线,尊重新闻事实,注重调查研究,杜绝虚假新闻;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要当好信息传播的“过渡器”,在真假信息难辨时及时跟进报道,澄清真相,解疑释惑,发挥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

三、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多做“看不见”的宣传

西柏坡时期的新闻宣传是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的新闻斗争。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新闻宣传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战声势浩大。比如,毛泽东电示林彪白天多搞一些军事训练,多制造一些声势,夜间偷偷出关。在傅作义调动部属偷袭石家庄的危机时刻,新华社连续播发毛泽东撰写的《蒋傅军妄图突击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四篇稿件,揭露敌军阴谋,对敌军起到了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我党利用新闻武器成功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成为中外新闻史上新闻战的典范。可见,西柏坡时期的新闻实践,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尤其是在对敌斗争中更是如此。此后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看得见的宣传成为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虽然这种“急风骤雨”式的宣传曾经起到了动员群众、凝心聚力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单向灌输的宣传模式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不仅削减新闻的教化功能,也弱化了媒体的公信力。

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已然不再欢迎“看得见”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目前,我们的舆论引导离这种“看不见”的宣传依然有很大距离。正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所说,“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并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少胜多;只知道响鼓重锤,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再不能一味固守老阵地,居高临下地用高音喇叭向受众喊话了。改变话语方式、变革传播观念、增强受众意识是新时期新闻工作面临的“三大战役”,要在平等、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增强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努力实现“看不见”的宣传。

四、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讲好百姓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触角无处不在,社会功能不断扩大。但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民赋予。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只有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才能改变文风。他说:“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西柏坡新闻实践也昭示我们,“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离开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新闻媒体的权与利都是奢谈,党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立场,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风云激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新闻工作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担负着记录时代变迁、助推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舆论影响、传播能力带来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因此,新闻战线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尊重新闻规律,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讲好百姓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主流舆论引领社会思潮,占领宣传文化主阵地。

参考文献:

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⑵《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⑶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⑷丁滏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

猜你喜欢

西柏坡新闻宣传工作
西柏坡
论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不工作,爽飞了?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教育部召开2015年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现场推进会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