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质疑)、讨论、分析、验证”法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0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酚酞氨水梅花

文 周 芸

“观察(质疑)、讨论、分析、验证”法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文 周 芸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他们能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后,笔者归纳总结出了“观察(质疑)、讨论、分析、验证”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案例分析及效果反馈

案例1:

在教学“分子和原子”一课时,由于分子是微观存在的,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想象并了解分子的存在,笔者对教材上的“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课堂情境如下。

上课时,笔者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说完把一枝“梅花”(事先将棉花球在酚酞试液中浸泡后再固定在一根粗铁丝上)和一杯浓氨水放在一起(不接触),然后用一个大玻璃水槽罩在上方,一会儿“梅花”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梅花开了!”“呀,真漂亮。”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当然也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说:“还有更厉害的呢!”说完把“梅花”拿出来,只见“梅花”又由红变白了。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些善于动脑的学生马上联想到关键是那杯无色溶液。笔者便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梅花会变红呢?”学生说:“是那杯液体搞的鬼。”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推测,然后又重新把“白梅花”放入水槽里,让学生再次欣赏“梅花怒放”的情景,然后进行魔术揭秘:“烧杯中装的是浓氨水,而我们看到的梅花实际上是浸过酚酞试液的棉花,当酚酞试液遇到浓氨水时,就会变红,这就是梅花开放的秘密了。”学生恍然大悟,接着发问:“可是氨水和棉花没有接触,为什么棉花会变红呢?”笔者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释这个问题。学生互相争论,一会儿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这是因为氨水有挥发性。”笔者立即表扬了这名学生。接着继续要求学生思考:“浓氨水与棉花并没有接触,那它是怎么使得棉花变红的呢?”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都陷入思考中。过了一会儿,又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是不是因为氨水有挥发性,从里面跑出了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微粒,这些微粒与酚酞试液接触,使得酚酞变红了。”接下来,学生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这一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笔者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使之充满趣味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讨论并分析问题,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依靠自己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实验深刻理解了抽象的知识。这比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更有意义,同时也让他们也充分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和化学实验之美。

案例2:

在教学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时,为了让学生对“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一概念有深刻理解,笔者让多名学生参与“点燃爆鸣气”的实验中,在一次次的爆炸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再引导学生将氢气爆炸和氢气安静燃烧的实验对比分析:这两个反应的现象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爆炸的条件又是什么?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地讨论、分析,并很快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加深了对爆炸条件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带来的可怕后果。并对于本堂课的重点知识“氢气具有可燃性及使用氢气前一定要验纯”记忆深刻。课后,还有一些学生问:“老师,除了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还有别的物质也有这样的性质吗?既然氢气这么危险,那还能用氢气球吗?”。有的学生还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完成了“粉笔灰爆炸”的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出来。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亲自动手,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将安全意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处处是化学”。

案例3: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从名称上学生已经大概知道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应该是守恒的,但当笔者依次进行了白磷燃烧、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后,他们在仔细观察后,发现第一个实验中的反应前后天平的指针没有偏转,与课题内容相符;而第二个实验中天平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也就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并不守恒”。两个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十分惊异,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讨论,然后又进行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再回忆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现象。很快就有学生发现: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也就是生成了气体;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没有。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然后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比、讨论、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解释、表述。全班学生几乎都在讨论,最后有学生说:“老师,我们想第二个反应中,因为产生了气体,跑掉了,所以生成物的质量减少了,其实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也应该是相等的。”“那大家怎么证明呢?”“把烧杯密封再做实验。”“把气体收集起来再称。”学生活跃的思维让笔者很惊讶,见此情景便拿出原本进行白磷燃烧实验的装置,让学生参考该实验装置,尝试进行装置改进,完成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看看结果是否和他们预测的相同。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在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后,邀请了一名学生代表完成实验,并最终得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结论。学生对这个由自己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并成功改进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理解透彻。下课后还有学生向笔者介绍他对该实验的改进想法。

在备课阶段,笔者仔细分析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配合教学时充分应用“观察(质疑)、讨论、分析、验证”的课堂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不但将课堂气氛、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到了高潮,顺利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完成了实验的改进和设计,并动手操作实验,这也让他们觉得设计实验、改进实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结束语

在“观察(质疑)、讨论、分析、验证”的课堂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有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这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充分理解概念及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团体精神,锻炼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在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但是,在使用该课堂教学法时,在讨论环节,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很容易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或者出现“偏题”现象,因此教师要在该环节给出明确的讨论范围或要点,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者信息

周芸,本科,中教一级。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330006

猜你喜欢

酚酞氨水梅花
酚酞分子结构的研究
氨水知识要点与考题例析
梅花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梅花引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梅花锁
酸碱中和滴定知识小结
防止农用氨水中毒
氨水和种子要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