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作用机理探析

2015-01-31王晚英

职教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实力内涵院校

□王晚英 石 慧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作用机理探析

□王晚英石慧

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念进行界定,并从资源层、中介层、表现层和目标层四个层面解析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内涵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内涵;作用机理

伴随着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型,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也从强调校舍规模、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等有形资源的获取和配置转向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校形象等无形资源的塑造。如果说在规模扩张阶段,决定一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变量是硬实力;那么在内涵建设阶段,决定一所高职院校成败的关键变量则是文化软实力。因此,内涵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亟需改变过去 “重硬轻软”做法,端正文化软实力在其发展中的作用。那么,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内涵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1.软实力与硬实力。软实力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他认为一国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同一行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实力,两者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以及资源的有形程度。硬实力是一种控制力,通过强迫和利诱达到目的;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通过文化价值的说服和认同进而产生现实力量。硬实力是一种有形的、物质性实力;软实力则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性实力。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理论,揭示了由于国家实力来源的变化而引起国家实力竞争形态的改变,对当今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约瑟夫·奈虽然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但却肯定了文化在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是其不同时期对软实力定义中的核心要素。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在这次报告中,文化软实力首次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随后,我国兴起文化软实力研究热潮。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文化的理解。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及结果,那么文化软实力等就同于软实力。如果把文化看成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等并存的一种资源,那么文化软实力就只是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理论是软实力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拓展了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3.文化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关于二者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文化直接视为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就等于发展文化软实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并非软实力本身。在这个问题上,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 “将软实力行为等同于制造软实力的文化资源,混淆了文化资源和实施吸引力的行为”[3]。因此,不能把资源和实力混为一体,力量与形成力量的资源具有差异性。文化软实力是指运用文化资源达到目标的一种能力,其中“文化”是资源,“力”是资源能量由内而外的表现,文化要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还须经过“实力转化”环节。如果把文化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容易夸大文化因素作用,忽视文化软实力所强调的“力”。

4.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文化力是指文化因素在一国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是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和外交力相并行、并列的一个概念。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两者在资源构成及“力”的表现形式具有相似性,两者都以文化为资源,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或者非物质性的力量。(2)文化力有正文化力和负文化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指“正文化力”[4],落后的文化不可能生成软实力,只有先进文化才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资源。(3)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范围不同,文化力侧重于关注文化对组织内部的影响作用,文化软实力则把着眼点从组织内部扩展至组织外部,在关注文化对组织内部的影响力的同时,更关注文化对组织外部的同化和吸引作用。(4)就理论演变的内在逻辑而言,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在文化力和软实力两个概念基础上之上形成的,是文化力和软实力理论的有机结合[5]。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理论被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诞生的新术语。自2007年文化软实力进入我国官方话语系统后,各种宏观和微观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研究逐渐兴起。那么文化软实力体现在高职院校层面,它又是指什么?有人将其归纳为:“与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相对应,文化软实力由学校的精神力、制度力、行动力与形象力等要素构成。”[6]也有人将其表述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非物质性成果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7]事实上,这些定义把文化软实力本身与其外在表现混为一体,忽视“实力转化”环节,偏离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有鉴于此,本文从资源占有、实力转化和客体行为改变的角度定义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认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指高职院校在文化资源方面的积淀、提炼、开发、传播和运用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建立在高职特色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制度体系、学校形象等非物质要素之上,以吸引内部师生员工、外部用人单位、生源及其它院校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促使他们产生高职院校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高职院校目的一种能力。该定义表明,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是以特定文化资源的占有为基础、以价值吸引为前提,以价值认同为关键环节,最终实现要经过内部成员和外部他者行为的改变来检验。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结构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文化资源方面的积淀、开发和运用的一种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通过占有和运用特定的文化资源,获取潜在文化软实力,潜在文化软实力经载体转化和传播后转换成现实文化软实力,并最终得偿所愿。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结构实际上包含四层架构:资源层、中介层、表现层和目标层。

(一)资源层:文化资源要素构成

对文化资源的占有与塑造是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从内部维度看,高职院校文化资源由高职特色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和制度体系等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念包括办学观、育人观和质量观等;学校文化包括校企合作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职业文化、专业文化等;制度体系则包括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制度、人事制度、学术制度、教学制度等。从外部维度看,其文化资源主要由学校形象构成,具体则由学校声誉、学校知名度、学校特色等要素构成。

(二)中介层:实力转化环节

文化资源是有可能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若干基本要素,而文化软实力则是一种现实的能力。文化资源要转换成文化软实力,必须依赖一定的中介和工具。约瑟夫·奈指出:“要想把资源成功转换成实力,实现这些软实力的客观手段在具体受众的眼中必须足够吸引人,而且其吸引力必须能影响政策结果。”[8]因此,“中介”影响“资源”向“目标”转化的能力,高职院校对文化资源的积淀、提炼、开发和传播等运用资源的能力与其文化软实力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三)表现层:文化软实力的“力”的表现形式

这种能力在学校内部表现为一种凝聚力和创造力,即内部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认同,进而持有学校的观点和采取对学校有利的行为。在学校外部则表现为一种影响力和传播力,高职院校的办学在社会上形成口碑和声誉,吸引生源和用人单位自愿追随;同时它还为同行提供示范,促使同行产生崇拜与效仿行为。

(四)目标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目标

软实力概念起源于国家竞争力研究,是为了国家在竞争中获胜不断挖掘国家的潜能。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目标是使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之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内形成良好的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则形成良好的声誉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

在明晰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内涵结构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以便从中窥见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为如何培育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供启示。

(一)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对应、相互依存,文化软实力拓展硬实力的附加价值

虽然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与高职院校硬实力在形成机制、评价标准、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截然不同,但二者却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依托,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只有在其硬实力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差,教舍不足、设备陈旧、师资薄弱、实训基地欠缺,那么就会影响其文化软实力的动力聚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具有硬实力所不具有的功能。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高职院校的校舍规模、仪器设备、师资等有形资源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超越,而以文化、制度、口碑与声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则难以被模仿和替代。因此,硬实力虽然在一定时期对高职院校发展产生过关键作用,但在内涵建设阶段,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来驱动硬实力,以改变其规模扩张阶段表现出来的“量大质低”特点,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经由“资源占有与开发”——“传播与互动”——“价值认同”——“支持行为”四个层级过程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过程是运用软性资源,获取认同,赢得支持的过程。首先,“资源占有与开发”是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高职院校根据内外办学环境,挖掘和提炼以往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完成对传播内容的系统规划与塑造。其次,高职院校要依据客体对各种讯息的认知处理规律进行“传播与互动”,以实现实力转化。这个过程包含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信息传递方和接收方会对互动信息进行认知、比较和反思,各自的价值观念会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再次,信息的接收者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制度、口碑与声誉等信息进行反思与调整后,在观念层面做出“价值认同”,在实践层面做出“支持行为”。

(三)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取决于其文化资源的属性、多寡以及资源的运用方式

高职特色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和制度体系等文化资源,虽然是形成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来源,但“实力资源≠实力本身”,资源如果不经传播和运用,就只能是潜在软实力。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大小除了与文化资源的属性、多寡有关外,还与其资源的运用方式紧密相连。就文化资源属性而言,高职院校文化资源的类型、性质和特征决定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文化资源丰富程度而言,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从历史传承维度看,指高职院校对文化资源的积淀和提炼能力;二是从现实开发的维度上看,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就文化资源的运用方式而言,主要指高职院校运用何种传播工具、采用何种传播策略去实现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共享,以产生对软实力的倍增效应。

[1][3][8]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16,4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37.

[4]王立凤,等.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

[5]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J].学术研究,2011(3):19-25.

[6]郑苍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1(5):119-120.

[7]黄红梅.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内涵及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16.

责任编辑韩云鹏

王晚英(1977-),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石慧(198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内涵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编号:XJK013BZY019),主持人:王晚英。

G717

A

1001-7518(2015)23-0046-03

猜你喜欢

实力内涵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实力抢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挖掘习题的内涵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