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的教学策略

2015-01-31郭淑岚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赵王爬山虎编者

郭淑岚

(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小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对话的教学策略

郭淑岚

(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小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对话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词典中关于“对话”的解释是:“对话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以对话消磨时间;双方或多方之间接触或会谈,两国就贸易问题进行对话。”显然,教学中的“对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是师编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精神上的融通,心灵上的碰撞,“对话”的教学策略,就体现在这五个方面。

一、师编对话,吃透教材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么,每一篇课文的地位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可替代性。面对教材,我们要认真地审视: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怎么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能否正确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是否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是《鸟的天堂》一文,同是四年级上册教学篇目,冀教版第四单元把它和《形形色色的植物》《爬山虎的脚》《门前的小树死了》《绿叶的梦》一起构成一个主题文化单元,而人教版教材将它与《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共同组成第一单元。如何把握它承载的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与编者进行对话。冀教版教材关注点都是植物相关,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进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人教版教材的编者在第一单元学习提示中明确指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虽然组元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唯有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把握了编者的意图,我们就可以确立教学的重点所在,进而找到教学的最佳路径。

冀教版教材的教学,依据它所肩负的任务,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可以这样来设计中心议题: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为什么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边读边想象。想想作者是怎样进行生动描写的?与大家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

与编者对话,吃透教材,才能够站在语文的角度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教出语文之味,教出语文之趣。

二、师本对话,用教材教

“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习主体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缘文会友的过程。在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从而产生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进而对文本进行独具匠心地取舍和加工,凭借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反之,则是缘木求鱼。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来设计中心议题,给学生更多的自读与交流的实践机会,在整体求略的原则下,实现部分求精,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渗透方法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体版块如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导入之后,教师将文中易读错的字呈现出来,如拔地而起、绵亘、窈窕淑女、平漆等等,学生进行读和记。

(二)明确任务,整体入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这篇课文,编者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学习建议,读一读连接语中的内容,勾画出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提示来学习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野”在文中的意思,你从课文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分析“野”性,领悟写法

学生从索溪峪的山、水、野物、人几个方面进行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及写作方法。

(四)回顾整体,提示课题

概括“野”在文中的意思。感情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索溪峪的“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创设情境,介绍索溪峪

请你来为大家当导游,结合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生本对话,习得方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从“教”到“不需要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与帮扶,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了与文本对话,才能够提纲挈领,抓住重点,提高自学的效果。

关注“单元导语”。它就像是一位向导,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一般来说,“导语”的前几句文词优美的话,告诉我们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内容,揭示的是该单元的主题。之后,是学习目标、重点以及相关的提示等等。例如,通过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与“世界遗产”有关;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就是“认真阅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相关的提示是“有条件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做,不但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而且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单元导语”,是教师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抓手。

关注“课后习题”。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分别从“读”、“说”、“写”三个方面进行安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任务,一定要落到实处;而“说”的内容,恰恰是学习该篇课文的关键所在,要用心感悟;“写”则是引导我们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提示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写作能力。

关注“泡泡提示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用“泡泡”的形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有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这样学生就会边读文边想象,做到学思结合;有的提示了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你发现了吗?”(《爬山虎的脚》)要同学们关注作者的观察方法;有的提醒学生应该的关键词,如“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蟋蟀的住宅》)学生看到后,就会引起注意,查查字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则明确给出了阅读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等等。可以看出,“泡泡”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学时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师生对话,和谐共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呢?

生1:“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一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师:好。还有吗?

生2:还写了脚的位置。

生3:我给他补充,是从这句看出来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生4:“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是写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那就是它的形状,对吧?

生5:“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

师:大家看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在这一段中起什么作用?能具体说说“这”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一步步探求知识的本意。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此时学生的思考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师生的潜能也如花绽放。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话往往被等同于“问答式”,老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跟着问题被动地学。这种对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因此,也就很难形成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格局,这是教学中应该避免的。不让“对话”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使“对话”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效果。

五、生生对话,精彩纷呈

丁东先生所说“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这种新观点跳跃出来的前提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课堂呈现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

师:从“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中,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1: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

生2:蔺相如的机智表现在他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秦王不仁,休怪我不义。你命令赵王为你鼓瑟,说明赵王低你一等。现在你又为赵王击缶,说明你们地位平等了。

生3:文中说“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仅仅是因为赵王为秦王鼓瑟了吗?

生4:老师,我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有资料说,“瑟”在古代,是女人用的乐器,很多词语中都提到了它,如琴瑟之和,说夫妻和好。秦王让赵王鼓瑟,不仅是他能命令赵王,确实有侮辱之意,难怪蔺相如“生气极了”。

生5:我再补充一点:秦王命令赵王,是“王对王”的事,而蔺相如却以“上大夫”的身份,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更是对秦王的蔑视。这样,一来一往,他们就扯平了,谁也没有占到谁的便宜。

这一段生生之间的对话,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有些观点,连我们老师都不曾想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的阅读的质量。生生互动,带来了课堂的精彩,这一切,源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源于师生的平等对话。试想:如果学生一味是围着教师转,还会有如此精彩的教学效果吗?

郭淑岚,河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赵王爬山虎编者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赵王骨折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将相和》缩写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