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图书里的淞沪会战

2015-01-31□文│张

中国出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淞沪会战抗战

□文│张 树

民国图书里的淞沪会战

□文│张树

1932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史称淞沪会战。许多记者、作家或者战争亲历者围绕淞沪会战出版了一系列图书,时隔70年后,这些图书已经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由于两次战争性质的不同,所出版的图书无论是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都有明显区别。研究这些图书,我们既可以重温那段中华民族优秀儿女面对强敌、誓死抗争的史实,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出版人在国难面前的担当与使命。两次淞沪会战展示了中华民族奋起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伟大信念,爱国主义激发出全体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种信念和力量,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令人心怀激荡。

淞沪会战民国图书史料价值内容区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不仅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军港和守卫长江的大门,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而成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始终觊觎的战略要地。从1932年到1937年,日本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即一·二八事变(也称第一次淞沪会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也称第二次淞沪会战)。两次会战期间,中外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写作了大量战地通讯、报告文学或文学作品,并结集出版。此外也有一些作家或战争亲历者的作品问世。围绕两次淞沪会战出版了一系列图书,这些图书既有对前方将士浴血杀敌的详细报道、属于绝密级别的战争现场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有对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累累罪行的控诉。时隔70年后,这些图书已经成为我们了解那段血与火历史的珍贵史料。

一、一·二八:中国局部抗战

“一·二八的上海事变,十九路军以及民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的反抗,开始了中国的民族战争。这一战争,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苦斗,经过了江湾、庙行、八字桥、吴淞诸大战役,到三月初才告了一个结束。这一抗斗的意义,是极其伟大的;表示了中国民众的反帝的怒潮,也严重的说明了反不抵抗主义的意义。”由南强编辑部编辑,在1932年4月5日出版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编者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对这次事变的认识,并通过七十八师一五六旅三营七连吴姓排长的口述详细介绍了一·二八之夜所发生的事情,作者感叹道:“一·二八之夜是过去了,中华民族复活了。”书中所收入的文章都是事变期间各媒体如《时事新报》《大美晚报》《时报》《太平洋日报》所刊载的战地通讯,编者把这些文章做了分类,通过几番大战、火线以内、士兵生活、战区印象、十字旗下、新线印象等章节,多角度对事变作了详细描写,既有《江湾血战》这样的战场纪实,也有“在红十字会的临时伤兵医院里,在那纵列的病榻间,我们常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年轻的小姐们,充作临时的义勇看护生”这样的场景描写,作者对后方民众团结御辱、共同抗敌的精神给予了礼赞。

与记者所写的战地通讯不同,有些图书则比较详细地对上海事变作了全面介绍。在这些图书中,出版最早的当属1932年2月5日由抗日急进会编辑的《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之真相》,在序言中,作者以振聋发聩的语言写道:“全国同胞,无论在上海的,或是在火线外远地的,大家知道是在对日抵抗了。日本的炮火打到我们的领土,日本人放火烧毁我们的房屋,残杀我们的父母子女。火光烛天,尸体遍地,炮声隆隆,这是多么悲壮呵!我们为国而战,与日本人拼死,死得虽惨烈,但是死得壮烈!”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十九路军抗日血战之经过、血战的意义,在书的最后作者号召“全民一致奋起救亡”。在事变发生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出版了这样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十九路军血战的图书,尽管仅仅只有42页,但起到的宣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作者的激愤与激情,也能体会到在国难面前出版人的担当、责任与使命。1932年2月17日,由上海好运道书局发行、申报新闻摄影社代售、蔡廷铠题写书名的《战地摄影:日军暴行集》出版发行,70年后这些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却不会模糊,依然清晰可辨,昭昭罪行定格在历史的时空里。这些照片既有日军对我非军事设施、对平民百姓住所的狂轰滥炸后的惨景,也有滥杀平民百姓并被剥去衣服用以化装成华人扰乱社会治安的镜头,此外,还有一些日军登陆、阵地、进攻的照片,无不昭示着日军的凶蛮与无人性的事实。时间进入3月,关于一·二八上海事变的图书则明显增加了许多,在这些图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2年4月1日由上海现代书局印行、何天言编辑的《上海抗日血战史》,该书不仅以全景视野记录了十九路军的抗敌经过,同时对日本人如何挑起事端、日军对我经济的破坏、日军的兽行、一·二八与九一八的关联、错综纷纭的国际形势等都有详细记载以及独家解读与分析;1932年3月14日由国权编辑社出版、沃邱仲子著的《淞沪御辱记》出版发行,在对日祸溯源后,便以日记形式记录了1月28日到2月28日的每日战事。战时日记是记录和反映战时情况的军事档案,在战争细节的记录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所记录的历史细节,无论对今天的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1932年3月20日由上海远东编译社出版、高慎行编辑的《十九路军血战全史》则以史家笔法对十九路军血战过程进行了全方位描写,书中既有十九路军将领略历、中日军队比较,也有敌军进攻、我军杀敌的详细记录,在《八字桥之血战》一章中,作者写道:“炮声接连而起,机关枪声时起,敌用大炮威胁我军,仍静伏不动,待敌行进,乃始还击。敌屡进屡退,终不得逞。我军不久即跃出追击,敌军纷以机关枪手榴弹抵抗,我军更予以猛烈之还击。”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

在上述记者、作家所写的一·二八事变图书之外,还有一些图书出自于战争亲历者之手,在封面上印有“秘”字,或者在版权页上标明本书为“非卖品,有秘密性,幸勿转赠”字样。这类图书具有代表性的是1932年9月1日由一百二十一旅司令部出版,由少将旅长张励编辑的《十九路军六十一师百廿一旅淞沪抗日战记》,以及没有标明出版时间和作者的《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在《十九路军六十一师百廿一旅淞沪抗日战记》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书开篇收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铠、戴戟、黄强等将领的题字,并附有“对日作战计划谕令”一篇,标有“极机密”,并注明:1.不准翻印及转抄;2.如情况紧急时需焚毁;3.各部须本此计划指导作战;4.第十号使用人张旅长励。为今天的研究者了解作战计划与指导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书中有战斗详报、行军日记、抗日战事之经验及感想、国外之评论、文电汇要、死难官佐传略等内容,此外还有该旅官佐姓名履历表、该旅与日作战伤亡表、该旅军械弹药旬报表、吴淞方面敌军实力调查表、上海方面敌军实力调查表、敌军第九师团主官姓名表等表格,书后还有军人格言丛录部分,收录了军队里流传的许多格言,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勇毅之气,不知有艰难”“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轻视敌人者必为敌所歼”“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既有血洒疆场、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有对战场经验的归纳、总结与对士气的鼓舞。关于编辑该书的目的,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欲争取独立自由,求得光明出路,自非与帝国主义者作殊死战,努力自救”,希望通过该书唤起民众的觉醒与自救,“以振起其合力自救之精神,共赴国难”。该书除作者所自述的价值之外,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无可替代的史料,在研究淞沪会战的史料中显得十分突出,弥足珍贵。

二、八一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卢沟桥事变后的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再一次把战争的烽烟燃烧到了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气壮山河、震惊中外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在历时110天的会战中,双方共投入百万军队,陆、海、空三军同时参战。持续时间之长、伤亡之严重、战斗之惨烈,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外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同时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史诗。从上海闸北战幕拉开,到江苏江阴要塞失陷,在这100多天的时间里,前方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积极支援前线,共同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民族自卫的长城。在当年所出版的关于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图书中,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战场上的硝烟,以及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

一场战争的胜利,制空权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一·二八淞沪会战之时,制空权全在敌方,而在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第二日,中国空军便以英勇姿态,投入了战斗。虽然敌机数量远远多于我军,但我空军飞行员的勇敢精神,是敌人望尘莫及的。我空军曾经屡次穿越敌人的高射炮圈,轰炸停在吴淞口的“出云”号日舰,其沉着勇敢精神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誉。关于空战内容,在《空军抗战纪略》《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两书中均有详细记载。在“吴淞口之激烈空战” 中,《空军抗战纪略》的作者吴亮夫写道:“敌军屡犯淞沪不逞,八月底敌军增援达到,猛攻吴淞,与我军猛烈冲击。九月一日晨,我机九架,飞吴淞口助战,敌舰颇受损失,忽敌机多架来援,发生激烈空战,敌乱放照弹,如同白昼,战至拂晓,敌机被击落一架,我军乃奏凯飞回。”书中不仅有空战场面描写,也有对日机战俘的审讯、敌机式别与官兵死亡人数统计,以及日本空军组织及其兵力之估计等内容,在薄薄的72页中,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上海已经成为抗日救亡运动前期的中心,是抗日文化的发源地。到八一三前夕,上海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已经发展到140多个,全市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淞沪会战奠定了群众基础。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仅范长江、陆诒、秋江、斯诺、勃鲁司等中外记者纷纷奔赴前线,而且许多作家如郭沫若、谢冰莹、夏衍、姚雪垠等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多次深入前线采访报道,出版了一些反映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图书。丘东平既是作家,也是战士,先后参加了两次淞沪会战。作为十九路军中的一员,丘东平参加了第一次淞沪会战的全过程,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先是参加淞沪会战,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他所写的《第七连》以弟弟丘俊为叙述者,讲述了淞沪会战的细节,展现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国难面前的家国情怀。作为“七月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丘东平践行着胡风所倡导的抗战文学的理论,“我们以为,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1]收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丛”中的《闸北七十三天》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作者阿垅在谈到我为什么写《闸北七十三天》时说道:“自己能够参加一期抗战,真是最大的幸福;并且,我从这里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出的子弹,是我的第一粒子弹,我在闸北所流的血,是第一滴染红祖国土地的血……在这里,有我底喜悦,也有我底愤怒,为了为自己留个纪念,我写这个。”七月派文学具有鲜明的纪实风格,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的文学化描写,这在丘东平、阿垅所写的淞沪会战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此外,由生活书店出版、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由抗战出版部出版、谢冰莹所著的《军中随笔》;由时代文科保存社出版、华之国编著的《东战场上》;由大时代出版社出版、李女编著的《上海前线》;由复兴出版社出版、曹聚仁所著的《大江南线》;由大公社出版部出版、郭兰馨所著的《别动队在浦东》;由上海抗战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等著的《上海抗战记》,也都是反映八一三淞沪会战的代表作品。在《上海抗战记》中,收有郭沫若写的《到浦东去来》一文,“汽车在公路上跑着,沿途多有军事的设施。砂囊的堆积,代替铁蒺藜的树枝的纵横,那树枝是临时从路旁的杂树砍伐下来的,但树叶早已枯了”。在看似平实的描写背后,既有军队将帅保家卫国的群体塑像,也有浦东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与一·二八上海事变时期所出版的图书相比,反映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图书呈现出了不同特色。其一,一·二八上海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而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等团体或组织,一些左翼作家或进步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以笔做刀枪,鼓舞人们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已经成为描写淞沪会战、宣传全民族抗战的生力军。在《上海抗战记中》,作者在书的末尾以十分醒目的大字写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敌人赶尽。我们万众一心,向着胜利解放的路前进!”这当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其二,缺少了对会战进行深度介绍与战争经验的总结。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就沦陷了,上海成为孤岛,虽然有一些进步人士和报刊继续留在上海坚持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但许多进步人士离开了上海,去了更广阔的抗日前线,如范长江就在《上海抗战记》一书中写了《告别上海》一文。今天翻阅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图书,既没有史诗性的全景描写,也没有详细的战场记录,更没有出自前线将士的亲身经历性质的回忆,有的则是战场通讯的汇编。

三、结语

两次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心,全国各爱国党派团体、中央和地方各系抗日军队、各界爱国民众以及海内外侨胞,在抗日御侮、共赴国难的基础上发动和进行的,堪称民族自卫战争史上的伟业。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血洒沙场、拼死抗战的决心和民族团结精神。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阅读这些史料,重温那段中华民族优秀儿女面对强敌、誓死抗争的史实,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两次淞沪会战展示了中华民族奋起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伟大信念,爱国主义激发出全体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种信念和力量,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令人心怀激荡。两次淞沪会战中那些大气磅礴、气壮山河的史诗故事,都可以从当年所出版的图书中寻找到。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2]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历史就保存在那些泛黄的图书里,就存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注释:

[1]胡风.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七月》代致辞[M].胡风全集(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499

[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Z].新华网, 2014-12-13(语出管仲《管子·形势第二》)

[1]余子道.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抗战:两次淞沪抗战之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5(8):29-35

[2]冯绍霆.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74-79

[3]闻兵.“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2):55-58

[4]秦弓.抗战时期作家与正面战场的关系[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J].2007,27(4):60-70

[5]玲珑.一·二八、八一三:上海抗战史上的丰碑[J].军事历史研究,2001,(2):165-170

[6]秦弓.丘东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J].东岳论丛,32(2):31-39

[7]马长林.战时日记对战争细节反映之考察[J].军事历史研究,2011,(1):156-163

[8]余子道.淞沪抗战史料丛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淞沪会战抗战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库尔斯克会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