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再审视

2015-01-31何德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课程

何德超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再审视

何德超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即是体育课程文化层次的转移,“分解”与“整合”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各有侧重,并就如何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建议。

学校体育;课程文化;新课程理念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宏观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体育课程的结构,有利于体育课程改革从宏观向中观和微观的发展,以促进体育课程理念向操作化的进程。中国的学校体育虽然受到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但起支配作用的却是西方文化。为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站在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如果说批判和继承是体育课程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那么要批判,中国有之,西方也有之,要继承,中国要继承,西方也要继承,理性、客观、求实是我们进行文化审视的必要治学态度。

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即是体育课程文化层次的转移

1.体育课程文化

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在其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目的、手段以及价值取向,致使文化呈现出差异性。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精神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和总体文化的外层物质空间,中层规范文化和内层的观念文化一一对应,说明体育这个文化现象永远是作为宏观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发展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课程文化也包括三个层面,即体育课程物质文化、体育课程制度文化、体育课程精神文化,它们分别是体育课程文化系统的外层、中层与内层。体育课程物质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系统的外层,包括课程原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教材、场地设施和器材,以及各种身体活动形式等,它们以课程文化物质载体的形式存在。体育课程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运动技术动作规范、体育课程开发、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所涉及的各种规则、政策法规等,还包括体育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等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等。体育课程精神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体育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研制与开发、体育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各种体育课程活动中。[1]

2.新课标的实施过程是体育课程文化层次的转移过程

在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大部分专家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这一提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各地区、各学校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各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可以“百花争艳”,但都不能背离这一居于体育课程文化内层的课程理念,即形式结构的调整不能偏离本质结构所蕴含的方向性,这也是体育课程约束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体育课程的文化结构是一个整体,单单了解课程内层的精神文化还不能以此直接指导体育课程改革,过去惯用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按照对号入座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方式今天已经行不通了,怎么才能行得通呢?这就要从课程理念的层次向操作化的层次拓展,也就是要从课程文化的内层向中层和外层拓展。具体地说,要由体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向体育课程的内容构建拓展,向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拓展,向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拓展,一直延伸到具体体育教材、运动场地、器材的构建和适应。

由课程理念向操作层次的转移存在着由内层向中层和外层的拓展,实际上也是宏观向中观和微观的拓展。例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理念,这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层构建,也是宏观的构建,如何实现上述构建的操作思路就是中层和中观的构建了。只有合理地实现了中层和中观构建,才能更好的向外层和微观的方向拓展。

二、体育课程中的“分解”与“整合”

1.西方文化的“分解”和东方文化的“整合”

西方文化立足于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生存方式,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分解”为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立足于农耕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整合”为主。恰如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西医可以分为不同的科室,而且不同的医生看不同的病,但中医却不分科,同一个医生可以看所有的病,并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这种西方文化的重“分解”和东方文化的重“整合”在体育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例如,从西方传入的田径项目,有明确的比赛方法、规范的动作方法和标准的评价尺度,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则更多强调的是人体的内外兼修、形神兼顾。[2]

从资料来看,西方的“分解”和东方的“整合”是从传统文化中来分析的,但在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西方出现了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代表的系统控制理论体系,这和西方传统文化有较大的不同,它在“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的理念,并在分析“要素”的基础上强调“系统”全面性。

2.我国体育课程的操作模式侧重于“分解”

在基础教育课程中体育课程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分解”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始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学校体育基本上源于西方,特别是受苏联模式影响,甚至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教学也是按照西方的技术分解的方式进行,而西方的系统论思想并没有从实质上进入到体育课程的各个领域。

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受到了过多“分解”理念的影响。如在体育课的任务方面,细到了一节课的任务,操作难度较大。例如“学习跳箱分腿腾越,体会腾空技术,发展协调能力”,难道学习跳箱分腿腾跃就仅仅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吗,它不同时也发展着学生的奔跑能力、弹跳能力、以及上肢支撑能力吗?又如在技术的要求方面,以篮球传接球为例,体育课程的安排是把它分到了中学的各个年级进行学习,但由于单个技术的学习形不成系列,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应用,很难掌握,于是出现了学生在学校中断断续续学习篮球多年,却还是不会打篮球的现象。再如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分解思维的弊端,很多不应分解的技术,为了操作的简单和规范化的安排,把它进行分解教学,却降低了该技术的整体效果。

3.体育课程的构建需要用“整合”思维方式

要用“整合”思维的方式构建体育课程,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的完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以前的看法以为课堂是体育课程的基本单位,凭一节课的好坏就能评价该体育课程的优劣,因此所有人就都把目光聚集在如何上好一节课上,犹如现如今的优质课的评比。但实际上,一节课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单位吗?一节课上也许连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都还没有完成教学,更不用说掌握一项完整的体育技术。既然一节课没有完成课程,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基本单位。

体育课程的构建,需要“整合”,而且整合的基础是一个教学单元,而不是一节课。因为体育课程教给学生的应当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一个个运动的系列,而不是单一的运动技术,单一的技术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学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其教学效果极差。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强调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构建单元,并以单元为基础设计课程,这本身就是改革的新动态,也是“整合”思维的具体体现。

4.体育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更需要“整合”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体系中,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而且单就水平目标就有数百个之多。虽然这样有助于认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但在实施新课标时,却不能还采用“分解”的方法,而是要对课程目标进行“整合”,把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对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进行整合,最终使之成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仅仅根据不同学段相应的水平目标对号入座式地设计课堂,因为这还是分解式思维。成功的新课标实施过程,要求必须对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整合,并把它转化成相应的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三、我国体育课程多元化策略

我国学校体育虽然由西方传入,但西方体育的竞技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校体育中却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体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考试标准等,导致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新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进程。因此有必要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

1.构建不同学段有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

我国以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教学要求的区别较小,既不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兴趣爱好,更不利于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基础教学中,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运动技能主要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由于学生的运动活动能力相对比较低,学生对具有情境性的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本活动与游戏比较适宜;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教学主要针对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了解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不在于对某项运动技术的运用,以打好身体素质和技能基础为主;高中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识加强,个性需求明显,表现欲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各个运动系列中进行选项(模块)教学,也可以采用主项和副项搭配的形式进行教学,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运动需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激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从而解决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矛盾,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锻炼兴趣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体育专长。

2.构建同龄学生有不同教材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全国上下用相同的教材,有相同的要求;同龄的学生,有完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余地,学生没有选择体育项目的余地;教师也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后,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允许教师自主设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自编符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因此,体育课的教材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时:一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二要为学生所接受,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实际;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受益。这种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

3.鼓励开设学校特色项目,促进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

改变体育教学全国上下一个样的状况,鼓励各个学校开设自己的特色项目。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存在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各地区有各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各学校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经济实力、师资状况和场地器材设施状况,因此,我国各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应该是各有特色,不断形成自己的传统项目。不断保持和发展这种学校体育课程特色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更是丰富和促进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对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已经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体育课程标准对各校确立特色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选择什么体育项目为本校的传统特色项目,以及如何实施自己的特色项目,这需要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

四、结论

要实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目标,真正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就必须把握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文化的渗透,特别是东西方健康文化的渗透,从社会文化的附庸转变为“社会文化的主体”,使其逐步形成文化的课程;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深入地揭示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内涵联系,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更要从体育课程结构去看当前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体育课程的研究要从纵度向深度拓展。体育课程改革是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文化的视角,才能够更深切地认识到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也只有从文化视角出发进行改革,才能够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又好又快发展。

[1]田磊,顾渊彦,张彪.我国中学篮球运动教材化构建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22-25.

[2]丁宝龙,顾渊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74-75.

[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曲宗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田祖国.论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8-9.

(责任编辑:徐国红)

A Re-exam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ulture of P.E.in China

HE De-chao
(School of P.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is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P.E.curriculum of China’s school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holding the assumption tha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newcurriculumaboutP.E.means the transference ofculturallevel about P.E.curriculum.“Resolution”and“integration”each has its own bias,and certain suggestions are raised as to how to construct multi-cultural P.E.curriculum.

sports in schools;curriculum culture;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G807

A

1009-3583(2015)-0146-03

2014-12-07

何德超,男,贵州仁怀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