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5-01-31李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巴赫金语言学理论

李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河南焦作454000)

浅析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河南焦作454000)

超语言学理论是巴赫金在语言学方面的独创性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这一理论被从历史的尘封中发掘出来之后,逐步被语言界所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就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历史渊源、理论核心、理论实践、当代意义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实质;现实意义;文学研究

巴赫金以其丰富的人生积淀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他提出的“复调小说”、“狂欢文化”以及“超语言学”等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对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语言学在上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形成了多种语言学派,其发展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巴赫金在语言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超语言学”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对语言学的陌生领域进行了探讨,并将其用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进行了有效实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一直被语言文学界忽视,但是自从上世纪末被发掘出来以后,便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2]。目前对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因此,真正与巴赫金思想展开对话对于实现超语言学理论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历史渊源

(一)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是以新康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在对个人主观主义、抽象客观主义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巴赫金在文章《艺术与责任》中就强调了伦理学在文艺中的独特地位,显示出巴赫金对新康德主义的认可,其超越之处在于更强调理性、更重视人文精神和实践理性。巴赫金在其语言哲学体系中,既可以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影子,同时又作了适当调整和发展。

(二)巴赫金超语言理论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

巴赫金对语言及其语言哲学问题的研究和其超语言理论的构建,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观主义和抽象客观主义语言哲学的批判与反思开始的。以巴赫金的观点,个人主观主义的语言学并没有解释出话语本身的基本特征,是站不住脚的。巴赫金抽象客观主义的批判起始于其自身一致性的语言规则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的研究定性为动态的研究。巴赫金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基础上认识到诗歌语言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语言的一部分。研究诗歌不能离开它的具体社会话语环境。总之,超语言学理论是在对传统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和借鉴基础上产生的。

二、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核心

(一)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语言观

巴赫金认为,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物化和人格化的双重认识,尤其是任何事物都拥有人格,都可以称之为主体[3]。基于这一认识,巴赫金一直认为文化研究的重点不仅在于社会意识形态性还包括文本的主体性,也就是文本不是一种供人们研究的客体,而是被主体性意识和对话性思想所充满。因此,文化的交际和对话功能就成为巴赫金超语言理论指导下的研究重心。巴赫金超语言学的进步之处也在于此,超语言学理论将言谈作为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单位,是言语在具体交流情境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社会行为、表达思想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巴赫金的言谈与句子的根本区别在于语言与生活联系的存在,而不是由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词和句构成的封闭的语言体系。

(二)对话在语言中的作用

巴赫金对言谈的特征进行阐述时首先谈到了言谈的应答性理解,也就是言谈的目的都是得到他人的反应。因此,言谈指向的对象是特定明确的,由于言谈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其对象的丰富性。言谈的第二个特征是完成性,其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定的标志:其一,言谈表示的是一个述事阶段的结束,这从期待听者应答上表现出来。虽然这种完结往往不是绝对的完结,但是不影响其代表着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的完成性的体现。其二,对于听者来说,言语是否完结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对言谈意图的领会上。其三,言谈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构也是其完成性的重要标志,例如,说话人的言语意图被充分理解并得到了接受者的应答,也就说明该言谈已经具备基本的完成性。言谈的含义并不是抽象的词义、句意,其含义来自于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言谈的含义来自于特定的交际单位,因此这种获得使其具有独特性和暂时性。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巴赫金赋予言谈新的内容,也就是其包含的对话关系。他指出某一言谈是否具有意义在于该言谈具不具有接受者角度的新意。在巴赫金看来,言谈的构建始于他人而不是自身,人类不会有独立自足的思想,新思想的产生都是来自于人类间不同思想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而具体的言谈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此外,巴赫金还认为,虽然言谈在意义和力度上有所区别,但是中立的言谈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言语交际情境的言谈,都是个人的立场观点的表达载体。因此,可以认为言谈的语调和风格都受到这一要求的制约和影响。

(三)超语言理论的实质

在超语言理论看来,语言是现实社会中最主要的符号,而话语则是其具体存在形式。正是由特定言谈组成的话语才体现出语言如此鲜活的力量,而不是传统语言学中以抽象表达为特色的句子,由于其并不具备话语的基本特征,充其量也只能看作是静态的语言体系单位。巴赫金的超语言理论还特别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语境是一个非静态的概念,是处于相互状态,并涉及谈话双方的社会——历史性的概念。超语言理论认为对话无处不在,对话关系存在于每一个话语片断,甚至是一个单独的词语那里。巴赫金以话语为基础进行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最终揭示出对话是个人行为的实现方式,进而得到对话关系则是整个人类道德的存在形式。

三、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实践

(一)巴赫金对陀氏小说的语言解读

对话作为超语言学思想的主导精神,首先被巴赫金运用于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利用超语言理论对陀氏小说进行了研究,并认为陀氏小说中,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声音和意识组成的复调对话,构成了陀氏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至此,由超语言理论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复调理论”便成为巴赫金理论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化。在巴赫金看来,陀氏小说中大多是理想型的人物,且这些人物主体的形成是通过对话交际来实现的。因此,巴赫金的可贵在于肯定了人的平等及对话性。

(二)双声语是陀氏小说艺术表述的重要特征

巴赫金对陀氏长篇小说的研究还体现在对叙述作用的认识上。叙述的作用在于整个篇章的组织,而不是类似于独白的统一风格,作者不需要利用叙述来表达自己的评价,而只能通过交谈来体现。也就是当叙述不与人物的语言相结合或以主人公的内部对话出现时,叙述语言就失去了语调和本意。作品应以合适的方式把这种没有人声和语调的事实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人物自己的声音并用于评定自己。基于这一认识巴赫金创立了双声原则,并用之于体现人物内心不同意识的对立中来,而陀氏小说艺术表述的重要特征就是双声语,这一研究开启了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研究的新方向。

四、超语言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中国语言界对超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中国语言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巴赫金的超语言理论,对巴赫金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但是,学者们对巴赫金的研究仅限于表面化以及对局部理论的引进,而对超语言学理论进行整体研究较少,因此进行创见性的分析和总结极为欠缺。其实巴赫金的复调用法、对话关系、双声语等都属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落点都是语言学的研究,但是学者们的单一研究,剥离了它们在巴赫金文论思想中的语境,而不利于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意识特征层面的多面性与语言存在的多维性角度的理解。

(二)对话精神的现实意义

巴赫金的超语言理论实现了对语言的交错研究,说明人类语言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史性。由于其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将人类的各种语言行为通过其存在的动态语境来考察,进而从理论上阐明了语言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符号,任何语言都具有其社会性、历史性。巴赫金超语言理论所倡导的对话精神,开创了语言学领域的多元共生主张。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开放与发展思维模式能够给与我们更多的方法上的直觉与灵感,这对于目前人文思维模式的更新、文化科学的建设探索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对话主义是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核心,由于任何语言都具有对话性的特征,因此就决定了话语才是语言真正的生命之所在。由于社会中的人并不是孤立的,时刻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因此,话语属于全体人类,不存在话语的垄断主义特权。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对话关系才是人的生命真正存在并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的基石。这可以由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对话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其二,思想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思想的产生、交流与变革无一不以人与人的对话为前提,从这一角度看,人类思想本身就具有对话性。

(三)对话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巴赫金的超语言理论阐述的对话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首先,个人对话中体现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念中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认识与选择,此外,对话还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等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对话价值的主要体现。其次,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和孤立存在的。人的思想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是任何人对于世界的认识都会存在局限性,因此,人类思想要想一步步接近真理,就必须要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的选择。另外,超语言理论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传承性,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存在于一个由人与人相互联系交织而成的网络之中,因此,自然人间的所有对话关系就是这个社会网络的组成部分,也就体现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人的社会性,蕴含其中的是多元共生的开放思维模式。

超语言理论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动态的社会关系图景,这种社会关系是平等的,并且以人的对话为基础。超语言理论否定了传统语言学的那种封闭和静态认识,对话关系是基于自我批判和否定基础上的超越和进步,这种发展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永不完结的动态过程。总之,超语言理论倡导世界多元化、反对一元化,倡导平等自由、反对霸权主义,这种思想在目前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4]。

五、超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

(一)超语言理论对文化交往的诠释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对话主义,从这一视角来看,文化交往的密集是现如今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既存在着碰撞与交锋,也存在着借鉴与融合,在这种不断进行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实现了取长补短、相互融合[5]。实际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都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因此,这种借鉴与融合只是不同文化间的渗透与丰富,而不是消灭和替代。换言之,只有人们有了解外来文化的迫切要求时,文化之间的交往才成为可能,同时依托语言或话语的对话便又成为这种交往的途径。

(二)超语言理论已经上升为文科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

从超语言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巴赫金认为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意识,任何意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与他人意识的相互关联与碰撞。这一思想来源于他对语言的考察和研究,是超语言理论形成的基础,反过来,这一思想对语义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超语言理论认识看,语义也产生于话语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框架束缚,使语言学的研究注重于语言外部环境的分析。另一方面,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在继承了文本基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做到了对形式的破译,并强调文本对现实的指向作用,做到了对形式主义的重要突破与发展,强调作者与读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作者留下的对话性形式。这一思想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引入,为文学批评理论增添了新的理论和活力。巴赫金的文学理论研究成果也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事实上,巴赫金丰富的诗学理论得益于其超语言学理论,而超语言学理论的形成则得益于其对陀氏小说的深刻研究。从其中的关系来看,超语言理论已经可以上升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意义已经超出诗学理论的范畴,并且也已经被用到更为广泛的理论研究领域[6]。

如果孤立看待巴赫金语言理论观点中的某一个方面,其与传统语言理论并无本质区别,与其说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具有独创性,不如认为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开放性的道路。巴赫金语言理论的突出成就并不在于对具体语言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在于他的对话思想引发了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现象和实质连续不断的研究与思考。

[1]王永祥,潘新宁.对话性: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J].当代修辞学,2012,(3):40-46.

[2]邢娟妮,邢娟.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探究[J].学理论,2014,(18):135-136.

[3]毛伟.对话性中的语言哲学:巴赫金超语言观理释[J].求索, 2009,(7):117-119.

[4]陈明亮.巴赫金表述理论及其对语篇研究的特别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5-128.

[5]邱戈.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2-88.

[6]范方俊.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论争和对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138-144.

(责任编辑:徐国红)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re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inguistic Theory by Bakhtin

LI Bin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Jiaozuo 454000,China)

Bakhtin’s translinguistic theory,an original theory in linguistics,owns an in-depth foundation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Since the theory was introduced,it has come to be stressed in linguistic circle.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that this theory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historicalorigin,the nature ofthis theory,practice of this theory,current significance and its appliedvalues.

Bahktin;translinguistics;the nature of theory;significance;literary studies

H0-06

A

1009-3583(2015)-0087-04

2015-02-27

李 斌,男,天津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巴赫金语言学理论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