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加强机构编制内部挖潜——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探索实践

2015-01-30中央编办一司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设庭长审判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要求设立的首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法院。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该院按照扁平化管理、专业化运行、国际化水准的要求积极探索,初步实现了内设机构设置精干化、编制使用效能最大化、审判综合服务社会化,在机构编制资源内部挖潜、推动审判运行机制协调高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内设机构精干,突出审判业务

法院的内设机构是审判职责科学划分的组织载体,决定了审判资源调配、审判权运行管理的分工和流程,是法院组织架构的“筋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新设机构,无可依托的存量资源,同时也无历史包袱,从成立伊始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精干设置机构。目前该院共有8个内设机构,其中审判业务机构5个(立案庭、第一至第三审判庭、审判监督庭),另有2个司法辅助机构(技术调查室、法警支队)、1个司法行政机构(综合办公室)。

在机构数量上,该院内设机构远低于一般中级法院的15到20个,可谓“筋骨”强健,避免了因机构众多带来的审判职权碎片化、司法资源分散等问题。在内设机构分工上,以审判业务为主体,彰显知识产权法院的职业化、专业化特点,体现了以审判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为司法资源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合力度上,该院仅设1个司法行政机构,综合承担了一般中级法院的办公室、审判管理、调研宣传、组织人事、教育培训、党建纪检、装备财务、信息技术、基建后勤等10多个部门的职责,实现职能有机融合、机构高度精简。

二、管理层级扁平,运转快捷高效

法院组织结构扁平化,是审判权回归和下放的必然要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设院长1名、副院长2名,各业务庭只设庭长1名,不设副庭长,远低于一般中级法院4至5名副院长、每个庭2至3名副庭长的配备。审判业务由25个法官团队承担,其中包括院长、庭长为主审法官的办案团队。每个办案团队由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构成,独立负责审理结案,对案件质量负责,以“输出令人信服和对社会有指引意义的高水平裁判”为办案理念,办案各个环节由法官自主决定,不再需要层层请示报批,院长、庭长不再过问非本人主审的其他案件,体现“谁审谁判谁负责”的改革思路和审判规律。

扁平化的层级结构,大幅精简了领导职数配备,克服了传统法院行政化科层制组织架构的弊端,提高了审判运行效率和办案质量,提升了法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法官坦言,“扁平化改革后,每个人都是责任主体,不能再依赖院长、庭长,案件会推着你往前赶,不快不行”。

三、人员编制精简,一人多岗多责

人员编制作为履行组织职能的基本资源,对改革后的法院而言,更加要求编制精简精炼、人员素质过硬。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时核定政法专项编制100名,现实有在编人员80名,其中法官25名(含院、庭长)、法官助理38名、司法警察4名、司法行政人员13名。所有人员均从全市法院系统中遴选产生,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同时结合个人工作经历、业务专长和培养潜力,赋予不同职责,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职。

机构综合、编制精简带来“魔方”式人员角色变换,“扭到哪一面就管哪一面”。院长、庭长不仅要带头办案,还要承担队伍建设、综合管理等工作。法官团队不仅办案,还承担研究任务。综合办公室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将各项职能拆分整合、去繁取精,梳理出队伍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综合等3条主线和50余条具体职能,进而设定职责明确、便于协作的岗位分工,并分解落实到人头,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四、探索矩阵管理,团队灵活机动

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既要求法官有较高职业素养,也需要加强案件调研和学术跟踪。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探索在常设机构之外,建立由法官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一是设立研究和管理办公室,由1名法官牵头,带领其自身团队和各院领导团队的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牵头法官1年轮换一次。除日常办案外,该办还承担着司法统计、审判质效考核、组织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审委会服务等工作。二是根据审判实际需要,成立专利、商标与竞争、著作权、综合程序4个调研小组,由不同办案团队的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负责对相关案件的长期跟踪研究,总结审判经验规律,为合议庭和下级法院有关疑难案件提供个案咨询。三是在审委会之下设立法官联席会,由全体法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探讨审判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这些灵活机动的自治团队,与常设机构互为补充,来源于审判服务于审判,共同搭建了矩阵式管理组织架构,既有利于克服审判实务与审判研究“两张皮”问题,又有利于调动法官主观能动性、培养互助协作精神,也为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法院提供了一流的精英团队和创新基因。法官不再是审判流水线上单纯追求结案率的“司法民工”、“计件工人”,而是努力成为善于把握审判规律、体察前沿动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型法官。

五、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质效

知识产权审判在专业上要体现高精尖,在程序上要做到一丝不苟。一方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借助外脑做精业务,充分挖掘外部辅助审判资源。如与北大、清华等高校法学院共建合作,吸收优秀学者参与课题研究,引入优秀在校研究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法律共同体建设,与北京市法学会、律师协会组建专家委员会,广泛听取意见,共同研究解决制约审判质效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外部资源做好服务,打造专业化、科技化、多元化服务平台。如该院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志愿服务队,每天有50余名志愿者在岗提供司法辅助和诉讼服务;开通官方网站和微博,开展立案大厅、审判法庭数字化建设,建立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信息化运维、档案管理、文印、后勤服务等多个团队,书记员和部分法官助理也实行聘用制。通过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有效提升了审判服务水平,也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总的看,上述改革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该院自成立当日开始收案,2015年3月初全体法官正式入驻,截至10月8日共收案7351件,其中一线18名主审法官(不含院、庭长)受理案件6654件、审结2519件,法官团队平均收案290件、审结113件,已超过2014年全市一、二、三中院知识产权法官的人均结案量。该院办案质量和效率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树立了标杆。该院从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呈现出与其他未改革法院截然不同的格局体系,体现了现代法院组织的应有风貌,也为各级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机构编制内部挖潜、解决“案多人少”问题提供了借鉴。

(中央编办一司供稿)

猜你喜欢

内设庭长审判
机构编制小常识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内设 外求 图相助
——一类复合函数零点的判断
院庭长办案制度定位与运行模式重构
——基于对C市部分法院院庭长办案情况的实证分析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山西省县级纪委内设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家庭“法院”
消失中的审判
未来审判
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