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视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实施路径

2015-01-30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路径



流通视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实施路径

樊秀峰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质上是商品流通之路,是经贸合作平台,流通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为我国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开启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会加剧国内相关城市的竞争,并影响地区和国际之间的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建设,应探寻节点城市大通关协作机制,构建经贸发展绿色通道;以推进贸易便利化为契机,加快提升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前期基础建设,为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流通视角;国内段;实施路径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为我国、为亚太地区规划了未来地区发展的美好前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各省区应如何实施,应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与因素众多且复杂,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仅基于流通视角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的实施路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流通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要务

古丝绸之路在历史沿革中承载与体现了太多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它,但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丝绸之路的本质特征或本源价值在于流通,在于商品流通,这应是不容置疑的,也应作为理解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问题的起点。

1.古丝绸之路本源即商品流通之路

古丝绸之路最初起源于贸易、起源于商品流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循着比较优势原则开展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中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源源不断地将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运向中亚和欧洲,换回皮毛、玉石、香料等商品,因此,丝绸之路的别称也叫做“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2.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即经贸合作平台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1]主要意旨在于实现陆海贯通联动亚欧两大市场。此丝绸之路谓之新丝绸之路,它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将为沿线国家搭建一个合作共赢的经贸合作大平台,为我国尤其我国西北内陆省区打开一条通向欧亚内陆市场的新通道。因此,新丝绸之路无疑首先也是一条商品流通之路。

综上可见,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在本质上首先是一条商品流通之路,而这漫长的商品流通之路,不是无序、杂乱无章的,是由多个商流节点有序推动的,这些商流节点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商贸中心城市。在现代国际商务环境下,商贸中心城市是国际商务要素的集聚之地,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辐射力,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经济中心。在国际商品流通中,由于这些商贸中心城市处于不同的国家,从而也成为国际商品流通的重要关卡。因此,国际商品流通的顺畅运行,一要道路互联互通且高效;二要商品通关便利化。前者是物质条件,后者是制度条件,缺一不可。尤其后者有赖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商贸中心城市间构建合作机制,以保证商品大通关,这应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尤其西北内陆各省区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流通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为我国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开启了新的发展机遇

(1)为西北内陆地区打开了一扇通向欧陆市场的金色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内陆尤其是陕西省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原因很多,但和东南沿海相比地理位置的劣势应是原因之一。经济外向度低长期制约着西北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如陕西省外贸依存度长期徘徊在7%-8%之间,2012年更是下降到了6.46%,与全国46.8%的外贸依存度相比,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7%,经济外向度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2]差距巨大。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最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发展创造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2)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杠杆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战略。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咸新区等。这些发展思路与战略目的都在于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但很显然,若没有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做支撑,这些看起来很完美的举措难以显现其巨大的威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必须考虑将现有的地区发展战略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接起来,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杠杆撬动作用。

(3)为把陕西省打造成西北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提供了可能

从地缘与交通基础来看,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欧亚大陆桥的中央,具有极为重要的扩散和辐射功能,向东延伸至东部沿海(连云港),同时,西安市兼及南北走向尤其是“南下入江”的战略地位,具有承北接南的影响与作用。另外,在国家综合交通网规划中,陕西省已被确定为八大铁路枢纽和运营调度中心之一、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家重要公路枢纽,铁路、公路、航空组成了陕西省完善的陆空网络。在物流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路港中心站的支撑平台,是全国最大的内陆港;同时还拥有西部最大和最完善的两个综合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A区和B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构成了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物流中心,具有实行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条件。[3]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外向度低,同时又受到东中部地区发展的挤压,虽具备良好的地缘与交通基础优势却并未显现出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效应。因此,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使陕西省成为贯通欧亚大市场的枢纽中心,使陕西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位,若再辅之以国际贸易大通关的机制条件,必将吸引国际商务要素向陕西省集聚,从而使以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关天经济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中心,成为西北内陆的经济中心。

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将带来的严峻挑战

(1)从国内来说,将加剧省际竞争,拉大西部各省差距

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内,既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5省区,还包括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4省市区。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也将加剧地区之间的资源竞争,如自贸区与经济区这些政策资源的竞争。因为在新丝绸之路战略下,谁能首先解决欧亚大陆的贸易障碍,谁就是赢家。如同是为贯通欧亚大陆的铁路交通来说,陕西有“长安号”列车,重庆有“渝新欧”列车,但“渝新欧”列车目前发展得更快,“渝新欧”列车每次历时16天,行驶上万公里,从中国内地的重庆出发,经过新疆进入中亚,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终抵达德国的重要港口杜伊斯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每周,有不多于3列“渝新欧”列车经过这段旅程。2010年12月7日,重庆、乌鲁木齐两地海关已在渝签署了《关于建立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出口转关监管机制的协议》和《区域通关改革合作备忘录》。[4]这就为“渝新欧”国际铁路通道提速、内陆货物经该线出口欧洲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奠定了国内段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基础。

目前,渝新欧铁路已成为重庆的“王牌”,吸引着世界各地投资者的目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马士基、全球最大的工业及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服务商美国普洛斯公司等国际物流巨头纷纷布局重庆。也正因为如此,各地都将邻省天然的视为竞争对象,如陕西省,有学者在分析陕西省面临的竞争时,认为陕西省的主要竞争对手当属甘肃省和新疆甚或连云港。这种认识是狭隘的,也犯了方向性错误。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的新疆、甘肃省应是陕西省的合作共赢对象而不是竞争对手。因为在漫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商品流通要能顺畅进行有赖于沿线节点城市的合作与协作,尤其是出口转关商品监管方面的协作,没有这些节点城市的通力合作,大通关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对于西北内陆地区,可能是发展机遇,但由此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如陕西省,不可能仅依赖于“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概念而发展,必须塑造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消除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的障碍,实现欧亚大陆贸易便利化。就目前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和甘肃、新疆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贸中心城市谋求达成商品出口转关监管机制的合作协议,为欧亚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创造贸易便利化条件,不仅是为打通铁路一站式到欧洲做准备,更是为把西安市打造为商贸中心城市、将陕西省打造为经济中心而创造必要条件。

(2)从国际上来看,将加剧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世界格局会重新划分

目前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官方论坛或组织方面,有两个非常活跃且与我国关系密切的组织。一是以中国为主导推动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截至2013 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二是以美国为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其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 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为P4),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上述两个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互相叠加,形成一定的竞争与制衡关系,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将发展成为涵盖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无疑会促使TPP发展进程加快,进而促使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更符合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长远发展利益,目前已获得沿线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积极支持。同时,由于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利益取向也会不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过程中,沿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如泛亚铁路如何实现无缝对接问题,就存在争议。

目前,泛亚铁路北部通道连接欧洲和太平洋,途经德国、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蒙古、中国至朝鲜半岛。由于这个通道上的国家铁路轨距不同,铁路运输并非无缝连接。如中国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使用的是1435mm国际通用标准轨距,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铁路使用的阔轨轨距1520毫米。为了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贯通欧亚大陆的货运铁路网络,亚洲18个国家的代表于2006年11月10日在韩国釜山正式签署了《亚洲铁路网政府间协定》,筹划了近50年的泛亚铁路网计划最终得以落实。[5]但目前有关国家尚不得不面临着统一技术标准,协调海关、检疫和安全检查程序,筹措巨额建设资金,统一建设步伐等问题,而铁路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就是其争议的首要问题。如俄罗斯启动了阔轨联盟,使泛亚铁路轨距之争升级。诸如此类问题以后还会有很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于沿线国家来说,合作是主题,但并不排除竞争,合作与竞争并行不悖。在这种合作与竞争中,国家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竞争将是一种常态。

(3)从西北内陆各省来说,目前尚缺乏一站式到欧洲的互联互通基础

这既包括商品大通关的物质条件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包括能使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互联互通的铁路支持,还需要保证互联互通的现代通信网络、大数据平台等作为支持,同时尤为需要搭建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城市的互信互认的贸易便利化合作平台。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目前没有设立自贸区,而要实现一站式到欧洲,急需要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构建合作机制,尽快达成能保证“长安号”大通关的出口转关监管机制的协议框架,否则一旦泛亚铁路贯通,若制度等软环境存在问题,无疑将使陕西省发展失去机遇。

三、流通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应采取的对策

1.探寻节点城市大通关协作机制,构建经贸发展绿色通道

所谓“绿色通道”,泛指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意味着商品流通的“无申报”通道或“免验”通道。商品从中国欧亚大陆桥上的某一城市装上火车专列即可一站式到欧洲,这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未来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绿色通道,有赖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的大通关协作协议来实现,这是目前继续推进的关键问题。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战略至今虽只有1年的时间,但全国上下都已行动起来,很多方面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如中俄高铁合作项目,2014 年10月13日已签署了高铁合作备忘录,“莫斯科-喀山”段高铁将成为发展俄中首都间铁路交通的先导工程。再如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对话会上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开放式基金。[6]因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内段各省区尤其是西北内陆各省区要尽快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间的经贸合作机制,为商品国际流通创造制度条件。

就陕西省而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所在省份,要打通节点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是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在西安市,西安市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起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经贸合作专题论坛,专门研究大通关机制的建设问题,包括国内与国外的节点城市,尽快寻求同这些节点城市达成贸易便利化的各种合作协议与制度框架;二是西安市做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具有源头优势,可成为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制度框架设计的倡导者和主导者,积极推动,积极实施。

2.以推进贸易便利化为契机,加快提升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国际化水平

所谓商贸中心,是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融合其他现代服务业,通过商品和商业信息在中心城市的大量聚集和大规模交换,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至于国际性商贸中心,其定义目前尚不统一,但一定要具备以下特点: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能吸引国际性大公司的集聚,能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的集聚,计算机信息网络密集,电子商务普及程度较高,商务资讯传播迅速和自由,具有开放和国际化的自由贸易制度安排等。按照上述定义来衡量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内段省区的商贸中心,应该说大多尚属于省域的商贸中心,其经济辐射力十分有限。如西安市,其目前的经济辐射力不仅没有跨出国界,就是对西北地区的辐射力也较弱。因此,要想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中心,必须加快步伐。从上述已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与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甚或说,贸易便利化的推进,也是促进区域性商贸中心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

这是因为商贸中心的发展既需要物质条件,也需要制度保障,在国际商贸流通中,制度条件尤为重要。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出口大通关合作机制与框架协议的建设,不但能为国际商品贸易提供制度准备,同时也可为提升本地区商贸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创造条件。因此,各地应该将商贸中心城市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国际化发展。

3.积极参与前期基础建设,为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打基础

我国正在研究和规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线路,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具体定位尚未确定,目前正与相关省区进行研究,未来将出台相关规划。一种可能是陇海兰新线通过中亚地区到达欧洲,新疆将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另一种可能是从云南通过缅甸到达印度洋,那么云南将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未来怎么规划还在研究之中。但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规划了涉及到欧亚大陆桥以及新丝绸之路的多条铁路,从中国东部往西到达欧洲,既可以走北线经过哈密、将军庙的线路,也可以走陇海线、兰新线,还可以走库尔勒到格尔木的线路。商务部表示正积极研究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构想,推动双边贸易,扩大双向投资,积极推进互联互通,配合向西开放,支持西部省区与中亚开展经贸合作。国家能源局表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能源合作为主线,带动上下游产业、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深化能源国际合作。总而言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前期的交通通信方面的互联互通工程在即,西北内陆各省一定要抓住先机推动企业走出去,为进一步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JZD02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杜尚泽,丁伟.习近平在哈发表演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2014-10-11]. http://news.hexun.com/2014-09-17/168573720.html.

[2]、[3]佚名.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其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的思考——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报告之六[EB/OL].[2014- 12- 11]. 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xx/ 201441585942.

[4]佚名.渝乌海关进行通关合作重庆到欧洲铁路运输13天[ EB/OL ] . [ 2014-12-18 ]. http://www.chinanews.com/cj/ 2010/12-07/2706751.shtml.

[5]佚名.亚洲18国家地区建“钢铁丝绸之路”[EB/OL]. [2014- 12- 18]. http://news.sohu.com/20061112/n246330002. shtml.

[6]习近平.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EB/ OL].[2014-12-1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08/ 6763014.shtml.

责任编辑:方程

The Circulation Perspectives:the Path of Establishing the Domestic Par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AN Xiufe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nnxi 710061,China)

Abstract:In essence,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the road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the platform fo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tion will bring us,especially the Northwest inland areas,with new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it will also intensify competition among related domestic cities and have impact on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establish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we should,first,explor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big custom clearance" among node cities and establish the green channel for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second,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level of regional commercial centers taking trade convenience as the opportunities;and third,we should positively take part in the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and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Key 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circulation perspective;domestic part;implementation path

[作者简介]樊秀峰(1955—),女,陕西省镇安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等。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4-0057-05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路径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