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在公共史学传播中的作用

2015-01-30张仕儒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史学公众微信

张仕儒(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微信在公共史学传播中的作用

张仕儒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21世纪的中国正在迅速地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被影响着、改变着。人们迎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逐渐成为当前人们使用最多、信息传播最便捷的工具。微信不仅为人们提供超多的时政信息,还成为公共史学传播的平台。本文通过对微信上公共史学传播过程的分析,研究微信对公共史学的新型传播方式,说明其对公共史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简要提出对策。

微信;公共史学;传播作用

一、公共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般来说,“公共史学” (或公众史学)是指“由职业史学人士介入的、面向公众的历史文化产品创制与传播”。公共史学虽然在中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对其具体地下定义,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发展,本文主要从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以及历史通俗读物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口述史学的探究。口述史学具有生动性、广泛性、民主性的特点,是一种由大众直接参与而又为大众建构历史的历史学。在进行“口述史学”的人群中,职业史学家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属于主动参与进来的公众;绝大多数的职业史学家认为口述史学并不意味着书写公众的历史,而是为了寻找与抢救史料。

其次,对影视史学的探究。影视史学的构成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构成,将历史进行再现与诠释,并且直接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影视史学”并不包括“影视剧”,虽然两者都是通过荧幕以及影像进行传递,但是“影视剧”缺少“影视史学”重要原则之一的真实性。

再次,应用史学在中国的基础性比较强,应用史学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博物馆以及历史遗址等与历史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方面;社会教育等与社会公共有密切关系的方面;还有就是与私人有关的方面。应用史学专业性比较强,职业史学家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功底,才能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融合,这种方式在国外有一种称呼叫“Applied History”(Practicing History),在“城市史”领域,不仅有关于城市变迁、社区、郊区、城市文化的专项研究的专著、教科书、各种图册刊物纷纷出现,面向大众的城市家庭史、阶层史、族群史等领域方兴未艾,而且城市史研究会、城市遗迹保护会、地区与城市规划史学会、大众史学会等组织也都建立起来。

最后,通俗读物在中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通俗读物在国内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历史评论、故事人物以及图册三类,这些也主要是由职业历史学家们进行创作,但是其作品主要是面向公众,因此作品的趣味性比较强,说明了通俗读物在公众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微信与公共历史的传播

(一)微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时代”的中国,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便捷,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的微信更是成为了人们广泛利用的传播工具之一,据调查,到2015年6月中旬,微信用户每月的活跃人数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信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日常传播信息的工具。在我国,微信、微博等是主要的传播工具,成为大众化舆论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公共历史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传播。

(二)微信与“公共史学”的传播

利用微信进行“公共史学”的传播,首先需要对微信上的“公共史学”传播进行分析。以“历史”为关键词,在微信上搜索排名前十位的微信号,查看它们推送的历史消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它们每天都会进行推送,大体都会推送三到四篇文章;其次,这些文章的标题与一般的研究型文章不同,不追求严谨简洁,往往会用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标题的编写,如在搜索第一位名为“历史大学堂”的公众号,它在2015年9月19号推送的文章中,就使用了这样的标题“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的遗愿是否实现”,另外名为“凤凰历史”的公众号在2015年9月19日推送的文章中,也使用了这样的标题“1982年为何有人不希望邓小平当国家主席”。第三,在已经关注了的公众号中,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历史内容基本上都是近现代史的内容。第四,这些所推送的内容读者在阅读完毕都可以将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上,与他人一起共享;第五,公众号与期刊杂志一样,上面都会有广告,微信可以点进去更进一步地了解。

通过对部分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分析,发现微信上的“公共史学”主要是通过专业研究者与非专业研究者的公众号进行传播,其传播的内容大部分为近代史与现代史,少部分涉及古代历史的内容,在微信的公众号中这些历史内容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这些历史内容、进行了怎样的一种传播以及读者阅读的情况如何,都对“公众史学”的传播有着显著的意义。

以“凤凰历史”19号推送的文章“1982年为何有人不希望邓小平当国家主席”为例子进行分析,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在这篇文章结尾处有进行标注“摘编自《北京日报》《中共党史研究》”,并且在最下边有阅读量和点赞的提示“阅读19878点赞47”的数据,另外以“历史大课堂”19号推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的遗愿是否实现”为例,此篇文章结尾处标注此文章为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李元辉,且最下边显示为“阅读17583点赞86”的数据。通过2015年微信数据大调查可知,使用微信的用户主要为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以及事业单位员工四类,使用微信的用户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8岁至36岁之间,且男女比例为1.8∶1。

综上可知,微信公共号推送“公共史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摘编,一种为专业或者非专业史学研究者的原创,其面对的主要是年轻的读者们。推送的文章阅读量远远大于点赞的用户量,点赞从某一角度也可以看作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认识,但是不管是第一篇文章还是第二篇文章,点赞的数量都很少,这说明大部分的用户看这篇“历史文章”仅仅是看看,不掺杂自己的观点,因此大多数公众对于“公共史学”的公共性了解存在着片面性。

(三)由微信辩证对待“公共史学”公共性

通过以微信为例对“公共史学”传播进行了分析,微信对“公共史学”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公共史学打破了传统史学的“精英霸权”与“政治附庸”,强调“公共史学”主要的特征,研究主体由精英变为公众,而且研究内容和目的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向了公共领域。从微信推送文章的标题便可以看出,其研究的内容与目的便是面向大众,内容也在公众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不再走深涩难懂的路线,因此陈新教授才会提出,新媒体构成公共史学的基础这种观点。但事物的发展总会具有两面性,在看到微信带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对公众来说最严重的消极影响便是公共史学在实现公共性的同时,其真实性却无法得到保证,有些信息也偏离了公共史学,信息的内容胡编乱造,对于阅读它们的读者公众来说,“公共史学”的价值不复存在。

(四)正确应对微信的消极影响

第一,认识到“公共史学”的真实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标准便是真实性,微信公众号在进行“公众史学”内容的推送之前,必须对其真实性进行探究。读者在进行“公共历史”的阅读时,已经是其中的一分子了,也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鉴别,若是有感到疑惑的地方,可以及时地进行反馈,减少错误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第二,微信公众必须对社会群体进行守护。作为公众的人们处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其基本属性是社会性。利用微信进行“公共历史”传播的研究主体们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将微信对“公共史学”的传播用在正途中,对那些反社会的思潮进行抵制,创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公共史学”在微信这个平台上的发展,对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发现其对“公共史学”的传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普遍的缺点。微信毕竟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改进,本文的研究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方面,还有许多研究角度等待着广大研究者们去发掘,去研究分析,希望公共史学在自媒体时代的中国,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陈新.“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J].学术月刊,2012 (3).

[2]张广智.把历史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想[J].学术研究,2003(9).

[3]王旭,黄柯可.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

[4]齐红飞.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

G206

A

张仕儒(1992-),男,四川宜宾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

猜你喜欢

史学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史学漫画馆
微信
史学漫画馆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