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影响审美意识的因素

2015-01-30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观美的价值观

任 欣(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浅谈影响审美意识的因素

任 欣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在意美的事物,生产力日益提高的人类也渐渐拥有将事物改善得更完美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本文通过研究审美意识,分析影响审美意识的一些因素,以便为培养审美观提供一些建议,提高个人生活修养和情趣。

审美意识;因素;审美观

一、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

各种拥有不同性状的个体的适应度也会随之变化,所以美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对于不同的环境下生存的个体,美也是不同的。

但为何现实中有些个体眼中的美却看起来不那么美?为何会有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审美?可能这些人精神有问题,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环境都有关,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更重要的是,现实中的审美观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形成的,反而大多数是由社会舆论加的。很多事我们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但也会对其有好恶,这种审美观(价值观)就是社会总价值观的反馈,但这也恰恰会造成多数人的盲从,以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每个时代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根据时代背景来。古时候农耕社会,比如男性粗壮就是美。而现代社会不一样,从以前的体力劳动变成脑力劳动,人们也就慢慢开始崇尚智慧。审美从尚力转为尚智。也就觉得那些五大三粗的人不美了。女性也是一样的,审美从农耕社会的胖(如屁股大会生娃)变成现在的苗条(女权主义的解放,相对独立了)。当然你说那些永恒不变的美,就是属于客观审美。根据时代变迁的美是主观审美。审美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易中天老师的书《破门而入》里有一句话“一切看上去舒服的事物都是审美”。

和我们周围的环境相关。人们处在环境认为某个东西是漂亮的,那么周围的人就会觉得这类的东西就是漂亮的,但是进入另一个环境的时候,人们发现以前的审美和现在的环境是不同的,于是就在怀疑自己的审美。所以说审美也是由我们所感受到过的一切关于外部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所有经历而形成的。往往自己喜欢的别人不喜欢,别人喜欢的自己不喜欢,一切实属正常。我认为价值观和思想对于意境的理解决定审美的不同。人倾向于选择接近自己感觉的,能够找到归属感,于是就看着舒服。所以每个人都各有发现美的眼睛,思想境界不同,层次也不一,境界高决定艺术天赋。

二、是一种生物学本能

人类的许多心理行为都是演化而来的适应性机制,对美的判断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认为大眼睛、肉嘟嘟的婴儿非常可爱,是因为我们要照顾婴儿,哪怕婴儿哭闹、不会控制大小便。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展出一套心理机制,认为婴儿非常可爱,否则婴儿这种令人讨厌的生物就得不到成年人类的照顾了。苹果好吃而腐尸难闻,也是因为前者对人类的生存有利,后者对人类的生存有害。人类对另一些人类的审美判断也是如此。面部和身体的对称,皮肤的光滑等,都是年轻、有生育力的标志。女性还会要求男性高大强壮,这意味着他们能保护女性。

具体的我记不清楚,大概是说科学家将皮肤的照片放大后给别人看,大家都是喜欢皮肤好的,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最后结论是美的等于健康的。皮肤好确实表明了健康状况不错,也确实让人喜欢,健康更是我们追求了几千年的,因此到现在为止都一直是美的。虽然我是还知道当时欧洲的女人们为了追求皮肤的白皙,不光会用很白的铅粉,更会在脸上画出青色的血管,但这个时代是在追求病态美,现在谁脸上有几条青血管,是不怎么会被觉得是美。审美是人类同时也是各个个体之间追求美好由经验经历所形成的内心的规律,这是人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认为它美,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利。审美的建立是一种归纳思维,是一种表现与内涵的直觉联系。我们看到大量“好”,又发现它们都有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就是“美”。并且,保持“美”也要付出更多的能量(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美”与“好”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喜欢美,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三、审美也可以通过曝光效应和稀缺性两个重要机制来解释

你会觉得熟悉的人比陌生人更漂亮,因为熟悉可以产生安全感,让我们更偏好他们。这个曝光效应以及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可见镜子中的自己和照片里的自己,哪一个更贴近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人类身体的肤色深浅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美感标准,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白才是美,而黑则比较丑。一方面是因为,白人占据了大量媒体空间的信息时代,白人曾全球殖民,占据了话语权,他们的偏好往往成为美与丑的标准。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白很难,而晒黑却很容易。前者是稀缺的,后者则是不稀缺的。一个皮肤白的人,意味着他有资源为自己美白,他不用从事风吹雨打的体力活,皮肤白能体现出他的社会地位。就像很多白领会把小拇指和无名指的指甲留得很长,这表示他们不是干体力活的人,因为干体力活的人指甲很容易折断,留长指甲也不利于干体力活。黄金比白银更“美”,不是因为它们的色泽,而仅仅因为黄金比白银更稀缺。

同样,一些在我们看来奇怪的风俗也能得到解释,比如用铜环拉长自己的脖子,身体大面积纹身,戴巨大的耳环甚至唇环,都是展示自己拥有稀缺资源,暗示自己拥有高的社会地位。而在媒体时代,媒体资源也是稀缺的,所以这两个因素往往有混合作用。比如明星之所以是美的,另一方面他们有良好的生物学因素带来的外表吸引力,一方面他们经常在电视或者网络中出现,为我们熟悉。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往往穿着华丽,生活富裕,展示了对稀缺资源的拥有。对于美感,康德提出了一个将“美”拆一为二的论述。一个是优美感,另一个是崇高感。而在王国维也有笔《人间词话》【静庵】,在其中探讨过美之有别。

“今有一物,

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

谓之优美之感情。

若其物直持不利于吾人之意志,

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

谓之壮美之感情。”

四、总结下来也就是说,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而且两人都认为,两者共存才能使其美得到最长生命。若只存在一个,美将会是不持久的。这里先将美拆分开来。对与欢愉来说,重点可能归属到心理学中的欲望始末与过程。对于崇高来说,对于公众是崇拜之感情,对于个人来说重点可能归属到功名、廉耻,等等。而这两者中包括人类行为各个层面的动作循环与评判机制(价值观)。比如说:我们渴了,去喝水,喝到了水,继续工作。如果其中动作循环畅通无阻,评判机制会因此而倾向“顺利”。这时“喜好”(或者说“价值观”)就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因此也产生了经历了“不顺利”的人羡慕“顺利”的人。而且对欲望的追求顺利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也有了爱惜稀有之感情。而在这一部分,涉及的每个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因此倾向不顺利也相依在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平衡。

美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我们人类对美的理解则是刚刚谈到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美是本身存在先,而理解或审美是人的行为,其中是存在时代性、政治性和自然性的。民族性或文化性的审美是在价值观后而产生的。就像中国人为什么在某个时间段喜欢小脚女人,而东南亚人则没有要求女性缠足?我们当然可以做出许多理论分析的尝试,但我们也要注意,许多学者往往会试图给出历史发展的决定论解释,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试图说明中国人在某个时间段喜欢小脚是历史的必然,比如某种思想的发展,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恋足等等。但却忽略了一些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只是巧合,它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许多巧合因素。这里是说美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人们需要一个引导,从而发现这个引导而产生的审美观。在这部分来看,也属于是在解释某个时间截面的现象。

除了以上一些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当然我们需要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比如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完善自己的审美观。

[1]《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3]《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吕澎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J05

A

任欣(1988-),女,汉族,陕西富平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硕士学历。

猜你喜欢

审美观美的价值观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