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旗袍的发展历程探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2015-01-30邹玉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旗袍

邹玉雪

(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

从旗袍的发展历程探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邹玉雪

(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国服热”、“旗袍会”、“汉服热”等行为从某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服饰文化的自主意识觉醒;并且国际服装界从旗袍、刺绣、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中挖掘灵感,把中国元素运用到他们的品牌服装设计中,但目前的国际品牌设计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只是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闪现。中国元素直接生搬硬套在现代服装上绝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那么我们该如何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这是文化传承的课题。因此本文以旗袍的发展历程作为主线,讨论全球同质化的今天该如何看待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旗袍;文化的传承

当今的中国女性着装已摆脱礼制的束缚,因此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自由化、多样化,被世界称为“东方奇葩”的旗袍已不再是中国女性唯一的选择。在学术界,旗袍已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形制,它历经沧桑变迁之后,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元素”盛行的时装界,这个“话题女王”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一、旗袍——Chinese Dress

“灯火初上,着一袭旗袍香风细细在城市的陌陌红尘里,毫不夸张的面料,却有蝴蝶的色彩和构图;婉约到极点的式样,却分明说着无比大胆的春光。沉静而又魅惑,古典的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所有关于旗袍的风情韵致,已被叶倾城的生花妙笔描述得透彻淋漓。而张爱玲笔下流泻关于旗袍的艳光更是引人无限遐想。旗袍它悄然地紧贴在身体的表面,丝毫不张扬,如同东方女子温顺文雅的品质,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个人魅力。它的质地,暗示着东方女人丝绸般光洁滑腻的皮肤,甚至仿佛有体温;它的裁剪,则将东方女人柔顺曲美的身体线条凸显无遗。它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又颇符合当今女性的审美情趣。这种旗袍的样式与最初已相去甚远,它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之后才形成了这道优美的东方曲线。

(一)旗袍的形成

旗袍原型来源于满族继承其先祖并发扬光大于清朝的传统民族服装。伴随着满族八旗在全国的散布驻防,满族妇女的旗装也广为知晓,这是日后全国流行的必要前提。清末满汉杂处,汉族妇女也逐渐接受了“旗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旗袍。

服装可以是民族的象征,也可以是权力压迫的手段。当年清兵入关,开始在全国推行“薙(同‘剃’)发易服”制度。为此,在中华大地上延用了数千年的宽袍大袖在满族服装的冲击下不得不“退避三舍”。像这样大规模的服饰变革运动,正是历史上民族征服于服饰上的具体表现。满族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后,曾强令国人皆着满装,但为了缓和矛盾,接受“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了“男从女不从”,妇女可以继续穿着汉族服装。清末,汉人妇女也有仿效旗人女子穿袍服,大多出于保暖、易穿脱等实用需求。

“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记载了旗袍真正的出现时期。民国女性的这一选择,出乎反清革命者的意料。不过这倒不是民国女性效忠满清,而是因为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追求男女平权,因此故意模仿男子穿衣,以求能获得和男子一样的平等地位。这时的旗袍已经与之前的旗人之袍意义相去甚远,直到1929年,南京的民国政府制定《服制条例》,规定了女子礼服:“甲种,衣:式如第四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纽扣六。”旗袍终于被确立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

(二)旗袍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装的宽窄变化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包裹型服装。这种统一的整衣平面结构形态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国女装历代的廓型都是宽博舒展,包裹得比男装更为严密,展现东方女子的含蓄和内敛。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女性在新文化运动的涤荡之下,开始领悟到自身的存在以及“曲线美”,但是强大的传统压力,女性的身体仍然是掩盖在服饰之下。这时的旗袍仍然是袍身宽松、廓形平直,几乎看不出胸、腰、臀曲线。直到20年代后,在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旗袍沿用的直线裁剪法开始改变,通过窄身和收紧,传统袍服得以新生,迈向了窄衣化。据《生活名物史话》记录:“旗袍已不同于满族妇女所穿的大下摆的真正旗袍。而是把下摆减瘦得与上身相仿的直统式女袍子。”这个时期的旗袍虽仍保持着直线剪裁法,但已经产生了围度由宽大变为窄身的关键变化。

战争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加速,经济的高低决定了西方文化向中国倾入的局面。西方服饰文化对中国服装的现代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和稳定性最终使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从被动变为主动,二十年代的旗袍西化趋势把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旗袍裁剪逐渐有曲线渗透的迹象,以收腰结构和工艺细节来贴近现代女装。沿海城市最早开始对外通商,通商贸易带来的西方文明加速了上海的都市化进程,使它快速成为了中国的时尚之都。江南女性纤巧玲珑的体态恰好与旗袍的修长适体,穿出了一种婀娜神韵,从而成为具有海派文化风格的典型服饰形象。并且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几乎全都接受了旗袍这一样式,只是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差异而已。“三十年代的旗袍出现了较多样式,衣长有长有短,有长及足踝的,也有短至膝部;有宽松舒适的,也有极为紧瘦的……”。包铭新说:“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张爱玲《更衣记》中也提到:“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0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可见,此时旗袍已经进入了“时装”行列,达到了全盛时期,其形制已基本定型。

20世纪四十年代,旗袍依旧是女性主要衣着。但由于抗战期间,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国民无心装扮,旗袍的风格也趋于简洁,衣身宽松适度,便于活动。四十年代的旗袍样式是三十年代的延续,到1946年后,旗袍下摆停留在小腿中部,裁剪合体,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曲线,这时的旗袍才真正地趋于成熟。这个时期成熟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术令旗袍更加完美,胸部收省渐渐加强,以传统熨烫归拔配合收胸腰省。还有西式的垫肩的采用、西方的拉链或揿扣替代传统的旗袍盘扣,在审美和工艺上更多地融入了西方服饰的元素。这些改变令旗袍烙上了时代的痕迹,也恰恰印证了因时而变的服装发展规律。

(三)旗袍从日常女装中消失

“西方女性的铁拳藏在天鹅绒手套里,而中国女性的气势则隐在一袭旗袍内“。新文化使得中国女性意识得以觉醒,要求”男女平权”,女权运动的浪潮是旗袍出现的契机。而五十年代开始,旗袍逐渐遇冷直至消失也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等原因。

新中国没有制定新的服饰制度,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标准——并未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因为衣着打扮讲究或简朴,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政治前途和生存状态,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饰时尚。随着一场场的政治运动,新社会把象征东方女性的旗袍深深地藏进了箱底。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女性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旗袍这种过于注重审美、不方便劳作的服装自然会从民众的日常服饰领域淡出。此后近三十年,旗袍完全被“工农兵”服饰代替,虽然偶尔在外事活动中能见到旗袍的身影,但意义已不同,它更多是一种仪式与符号的象征。

二、旗袍文化的再生与传承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逐步走向开放,人们也从文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发展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时尚与国际同步,依托最先进的通信、交通、传媒,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互动。跟进西方的时尚已经成为中国人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价值观,人们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西式服饰的时尚,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难以获得重视。

2000年电影《花样年华》上映,女主角张曼玉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以旗袍亮相,二十多套旗袍的变换衬托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旗袍代表的中国特色文化,穿过现代影视作品,带着洗尽铅华的优雅、微微摇曳的步伐、淡淡的寂寞风采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200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杨紫琼因《卧虎藏龙》影片上台领奖,一袭重磅旗袍更加确定了旗袍文化的回归,并且告诉世界中国以独有的立领、盘扣、斜门襟掀起了未来中国时尚的红盖头。自从杨紫琼的旗袍礼服亮相后,此后的各类国际大型颁奖礼上,大部分中国的女星们选择以旗袍走红毯,已经形成了一道风景,代表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品位。国际服装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刺激了国人寻找和恢复本民族服饰文化和形式的意识。独具东方女性特色与魅力的旗袍以某种程度的重新流行,但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样的风光。

旗袍重新流行后,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较少,经常在婚礼或其他礼仪场合中作为礼服。旗袍在今天中国女性的服饰选择中无法再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辉煌,是因为它与当代中国女性追求生活方式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存在间隙。如今,女性可以随性地选择每天的装束,传统的、现代的、中式的或西式的,不管是旗袍还是其他的任何一款服饰都不能满足现代女性精神和审美需求。在任何时代,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文化终会被抛弃,同时掺进与时代相符的新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与传承方式。因此,旗袍原原本本地重现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现代优秀设计师们却可以令它们的文化以一种新面貌获得重生。他们深入理解现代生活,使传统服饰合理地再生,让传统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好的思想和灵感,同时利用现代手法对传统艺术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传统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和新的艺术审美形态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观念。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好自己的传统艺术符号,使其世代相传,永不间断,并且要将它们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绝不能忽视时代要求,这里强调的时代要求是指那些具有现代内涵的意识形式、技术前提、管理形式和社会环境等。同时,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再生,既不能看做一成不变完全照搬,也不能纯粹地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保护,最重要的是设计师需要有主动发掘和改造文化的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旗袍
曾四斤:一年卖出2000万的旗袍『掌柜』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旗袍女人
《花样年华》里23套旗袍没有夸张,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就是这样
我来说说旗袍美
贾亚玲:传承旗袍之美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旗袍:最美的中国之服
旗袍找不同
一场旗袍与泳装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