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化研讨在民族干部培训中的实践与创新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结构化研讨民族

戴 玲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研部,北京 100094)

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新常态。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做好我国民族工作、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培育能够适应新形势下能力需求的民族干部,必须改变当前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局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作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国家队”,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进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尤其引入了结构化研讨这一新型的培训方式,对丰富民族干部教学课堂、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构化研讨的主要特点

结构化研讨是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近年来由国家行政学院倡导和完善,在各级干部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逐步推广和实施。结构化研讨集合了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类型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成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实效的优先选择。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提出的概念界定,结构化研讨是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培训催化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灵活采取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工具,帮助学员分步骤、多角度开展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多种研讨方法和工具的综合运用。[1]

结构化研讨的“结构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讨形式结构化。结构化研讨在教学环节上通常采用介绍导入—小组研讨—全体交流三个步骤。在介绍导入中,主讲教师对结构化研讨的定义、理念、作用、方法和工具以及即将研讨的主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与说明;在小组研讨中,每一个小组在1名催化师的引导下,围绕主题,按照规则、程序和具体要求展开研讨;在全体交流中,主讲教师组织学员汇报分享各小组的研讨成果,同时进行评估审视。

第二,研讨内容结构化。结构化研讨在内容结构上按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进行设计。根据主题的不同,每一次结构化研讨都需要设计相应的研讨结构。最常用的是三段式结构,例如,对策型问题采用“定问题—找原因—出对策”结构,变革型问题采用“定目标—看条件—找路径”结构。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灵活设计为四段式甚至六段式结构。在小组研讨中,学员依据研讨结构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直至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第三,研讨工具结构化。结构化研讨在各个研讨环节中需要采用多种研讨方法和思维工具。在某种研讨结构中,每一个研讨环节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稳定,呈现出一种范式的特点。例如,分析原因通常采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二八原理和团队列名法,条件或现状分析通常采用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评估审视通常采用SMART原则、四副眼镜法、难易矩阵等。如果主题较为特殊,也可以创新使用新的工具和方法,或者重新组合使用。

第四,教师角色结构化。结构化研讨中的教师角色通常以团队形式出现,分为主讲教师和催化师两种类型,前者在不同环节中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在介绍导入环节中,主讲教师是讲授者的角色,承担知识讲解与更新的任务;在小组研讨中,主讲教师也可以成为某一个小组的催化师,催化师是辅导者的角色,组织学员正确使用工具和方法完成研讨任务,引导学员思维扩展而不是介入讨论;在全体交流中,主讲教师在交流分享和评估审视阶段是主持者的角色,在点评和总结阶段又恢复到讲授者的角色,对研讨的整体结果进行归纳、判断和纠偏,并做出总体评价。

二、结构化研讨对民族干部培训的重要性

将结构化研讨引入民族干部培训的课程体系,使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培训理念创新,提升民族干部团队效能。

结构化研讨是团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之一,[2]加强团队学习是提升团队执行力、提高组织运行绩效的有效途径。以团队学习作为培训理念,符合民族干部在工作中的实践需要:⑴有助于加强民族干部的团结与合作。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各有优势与特长,需要在平等与互补的关系中协调合作,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干部队伍团结一致,是做好民族地区发展工作的有力保障。[3]⑵有助于提高民族干部的整体搭配水平。在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中,政工型干部偏多,专业技能型干部偏少,[4]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复杂环境能力的干部少。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民族干部队伍的团队力量,综合提高共同解决问题目标的工作能力,是助力提升民族工作效能的现实途径。

第二,培训方式创新,提高学员能力和素质。

结构化研讨令学员耳目一新,表现出独有的教学特色和培训效果:⑴凸显学员主体性。结构化研讨使用一系列规则和方法让每一位学员参与进来,有助于克服个别学员的懒惰思想,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员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员在经验、情感和智慧的交流互动中享受生动、活泼、愉快的学习过程。⑵凸显培训实效性。民族干部大多来源于实践工作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往往具有突出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结构化研讨创设出有利于交流学习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⑶凸显教学深入性。结构化研讨能推动学员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自主展开深度思考,触发机智,点燃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不仅增长本领,更是对心智模式的突破,将产生持久长远的培训效用。

第三,培训质量创新,推动增强工作实效性。

结构化研讨可以成为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一种工具。学员的切实收获有:⑴掌握一种集体研讨的方法。结构化研讨可以有效避免一般研讨或会议中的一言堂、无重点、无效果、耗时长等现象,以民主集中的方式,直接、快速、高效地实行集体决策。⑵转换思维方式。让学员打破惯有的垂直思维模式,学会整理思路,从平行视角、反面视角等多个角度辩证、全面、客观地厘清并审视观点。⑶掌握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结构化研讨有利于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挥出更具效能的团队执行力,为切实提高民族干部的个人及组织履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了一条可以快速掌握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三、民族干部培训中实施结构化研讨的影响因素

在民族干部培训中实施结构化研讨,既有一般干部培训的普遍性,也存在民族干部培训的特殊性。除了普遍性的影响因素外,需要考虑民族干部培训中影响结构化研讨的特殊因素。

(一)影响结构化研讨的普遍因素

一般来说,结构化研讨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因素:

第一,催化师的能力和素质。催化师是结构化研讨中的关键角色,核心任务是帮助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催化师的主要职责在于:⑴内容中立。催化师要保持自己对研讨内容的边界,不讲授观点,不提供方案,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员,不充当裁判做出过多评价。⑵促进学习。在研讨过程中,催化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对学员提出的关键事项进行层层深入的诱导和发问,促进认知和理解的加深,以及及时进行有效反馈,促使学员形成质疑和反思。⑶过程引导。催化师要在研讨中维护主题的目标方向,创造信任而积极的心理氛围,促进学员之间的充分沟通,以及适时化解对立情绪和有效管理冲突,保证研讨过程按照既定方案有序进行。因此,催化师的研讨教学技能,包括主题认知能力、控场能力、流程把握能力、教学艺术等,对研讨教学质量与水平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学员的能力与态度。学员主体对结构化研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⑴能力和素质。大多数学员初次接触结构化研讨,需要边熟悉规则边实践。有的学员对新型教学方式难以较快地进入角色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水平发挥。⑵工作经验。根据实践经验,结构化研讨更适用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学员,尤其是管理干部学员。工作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和能力高低会对研讨的深度和效度产生影响作用。⑶态度和观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需要学员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有的学员将结构化研讨简单地等同为普通的讨论课,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参与集体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研讨主题的选择。不是所有的研讨主题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主题。有的主题与学员工作经验距离较远;有的主题过大,学员讨论难以深入;有的选题较为空泛,学员难以联系实践。研讨主题如果不能切合实际,就会使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失去最基本的依托。

第四,研讨程序的规范性操作。结构化研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若干阶段的研讨程序,使用至少五种研讨工具,需要严格按照研讨程序进行规范性操作,才能保证既讨论充分又能有效控制时间,达到满意的研讨质量和效果。研讨程序的规范性操作依赖于催化师和学员的共同配合,尤其有些学员在发表冗长观点的时候,需要催化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学员本身的自觉意识同时发挥作用。

第五,组织和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结构化研讨的课前组织和准备工作对研讨教学的成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次成功的研讨离不开事先对学员对象的充分了解、对研讨方案的精心策划、对研讨内容的学习掌握,离不开对研讨小组规模与成员构成的设计、对研讨资料和课件的撰写与制作,更离不开教师团队的预先沟通和集体准备。

(二)民族干部培训中影响结构化研讨的特殊因素

在民族干部培训中实施结构化研讨,最主要的特殊性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训需求的特殊性。根据国家民委对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提出的教学要求,民族干部培训“要坚持需求导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和健康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坚持联系实际,以民族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5]。民族干部培训中的结构化研讨要在“民族”二字上下功夫,要符合培养新时代民族好干部“三个特别”的标准和要求,尊重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克服创新困难,做好教学研究。

第二,学员对象的特殊性。民族干部,尤其是民族地区干部,很大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地理环境相对局限,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整体上具有思想比较保守、视野不够开阔、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这种特点的干部学员,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一方面觉得新型的培训模式比较新鲜、有趣,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基层工作多年,一把手拍板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做出改变。这一类型的学员,在结构化研讨中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应付完成催化师布置的任务为最大目的。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语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或沟通障碍,从而影响了研讨效果的达成。

第三,研讨主题的特殊性。以民族干部为对象的结构化研讨,研讨主题主要涉及贯彻落实中央民族政策与方针、做好基层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干部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其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扶贫开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最为常见,也是培训组织单位希望通过培训研讨让学员最迫切了解、加深认识的一些问题。围绕民族主题设计与实施的结构化研讨,对主讲教师和催化师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基层民族工作经验作为支撑;对学员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和战略思想高度来提升思考、辨识的质量和深度。

四、民族干部培训中优化结构化研讨的建议

在民族干部培训中实施结构化研讨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摸索出特点和规律,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和作用。目前有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催化师的培训。结构化研讨要求催化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一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和课堂表现能力;二是研讨规则和方法工具的运用技能;三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储备。催化师团队之间还需要较高的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在民族干部培训中,催化师必须具备与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与学员进行有质量、有内容、有效果的对话、交流和引导。

第二,精心设计和开发研讨主题。好的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⑴典型性。研讨主题应该来源于民族工作实践,能够符合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具有综合性和多视角的特点,要让学员有话可说,还要能从不同角度来说。⑵疑难性和争议性。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够引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容易激发学员的兴趣,吸引学员主动关注和展开思考。⑶针对性。要抓住实际,以能够有助于解决基层民族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认清当前一些热点或难点问题、有助于把握民族政策以及统一并提高思想认识为导向,切忌选择空洞或空泛的主题,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学能管用。

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研讨教学适宜采用不同于专题讲座教学的考评机制,尤其需要注意突出三个方面的考评细节:一是突出学员主体性,重点考评研讨过程中学员参与的程度、思维激发的深度和收获体会的高度;二是突出教师引导性,重点考评催化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把握能力;三是突出研讨实效性,重点考评学员的学习收获,包括研讨内容的掌握、研讨方法的习得和思维视野的拓展等。

第四,提高科研与咨询工作的水平和实效。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还需要不断进行科研来加以完善,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研讨教学科学性的目的,同时实现教学、科研和咨询一体的民族干部培训工作体系的创建。预期中可能的科研方向包括以民族干部为培训对象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研讨主题的类型研究、研讨结构和方法的创新研究、考核评价的标准研究、研讨成果的整理研究、研讨效果的追踪研究等。结构化研讨在民族干部培训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领域基本空白,从实用角度来看,应首先开始具有具体实效性的应用型研究,形成一定积累再逐步深入和拓展。

[1]刘俊.结构化研讨方式在公务员培训中的应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2):74-77.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李晓宁.民族干部的胜任特征与素质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34-36.

[4]王永才,田艳.法治视域下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4-58.

[5]王珍.当好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国家队”[N].中国民族报,2014-9-16,(2).

猜你喜欢

结构化研讨民族
我们的民族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多元民族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