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服饰企业生产合作模式
——“企业+绣娘”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研究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绣娘楚雄彝族

王 偲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民族美术》编辑,北京 100000)

彝族服饰企业生产合作模式
——“企业+绣娘”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研究

王偲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民族美术》编辑,北京100000)

“企业+绣娘”模式是以手工刺绣为主要工艺的彝族服饰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合作模式。此种模式在初期有节约成本和规避市场风险等优点。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此种生产合作模式将会面临可合作的绣娘逐渐减少、有限的绣娘人数对彝族服饰产业规模的限制和产品质量标准难以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对企业的继续发展产生制约。所以必须结合企业及“企业+绣娘”模式自身的特点调整企业的生产与雇佣结构,以适应彝族服饰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彝族服饰企业;彝族刺绣;“企业+农户”模式

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彝族服饰企业“企业+绣娘”生产合作模式为例,同时依据2014年8月9~14日笔者对“创意云南”2014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调研资料,展开对楚雄地区彝族服饰企业生产合作模式特点及问题的研究。2014年8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26日联合发布的《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1]。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此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因地域、工艺的区别而产生的问题。下面针对此模式的彝族服饰企业版——“企业+绣娘”模式自身的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绣娘”模式的优点分析

优点方面:对于企业来说,相对于直接雇佣员工的常规模式,“企业+绣娘”模式节约了运营成本(包括日常员工成本,和员工管理成本等);其次,规避了市场风险(因为资本投入少,合作方式灵活,企业经营的风险也相对小了很多);对农户来说,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收入,将农闲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通过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收入;对政府来说,闲置劳动力得到开发,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顺应了国家发展文化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战略。

二、“企业+绣娘”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绣娘”模式的问题除了常规的“企业+农户”模式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企业与农户双方缺乏信任,缺少履行合约的约束机制;双方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市场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积压对企业造成损失,在市场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家利用信息和渠道优势,垄断价格,获取利润。”[2]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因为以刺绣为主的民族服饰企业的特殊手工业的属性,“企业+绣娘”模式还存在一些更直接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口密集型产业的危机:“人口红利”的结束

目前“企业+绣娘”产业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对这些企业来说可以称之为将要面临的危机是“人口红利”将要结束。彝绣服饰企业严格上来讲应属于人口密集型产业,此种产业下的“企业+绣娘”的模式依赖的是农村众多低成本的绣娘,产业规模越大需要的绣娘越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贫困地区经济水平、人民收入的提高,加之刺绣这门手艺属于体力消耗大,时间投入多,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工艺,愿意进行合作的绣娘将会不断减少[3]。规模较大的彝家公社老板金永淑女士在与绣娘合作中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我也发现这两年绣娘合作越来越难,刺绣的人口越来越少……他们要的价位越来越高,而有的时候那些(绣片)拿来之后我们根本卖不出去的。”彝族刺绣产业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临近。现实中出现较多的情况是,绣娘不断提高价格,绣娘越来越难找,而企业占有信息和渠道优势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垄断价格的现象较少。

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本地新生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年轻人很多不愿意学习刺绣,都是导致本地刺绣人口减少的原因。

(二)有限的绣娘人数对彝族服饰产业规模的限制

“企业+绣娘”模式的产业规模受限于能够合作的绣娘人数。举例:楚雄地区可以合作的绣娘总人数是15000人[4],一个卖价100元的钱包上面所需要的绣片的时间是半天,按每片绣片付给绣娘的钱25元。可以得出下式[5]:

15000×25×365×2=109500000

即:绣娘总数(人)×单个绣片价钱(元)×每年能做绣片数量(块)=本地区绣娘创造利润总数(元)

按价位较高、利润较多的最大型、烦琐的绣片价位来算,一个200cm×80cm的绣片绣的时间是2个月,绣娘盈利为2500元[6],一年本地区绣娘创造的利润总数为2.25亿元。所以楚雄地区刺绣产业这一块总产能应该是 1.09亿~2.25亿元之间。

另一种算法是按绣娘每日的平均工资来算,这种算法有很强的时效性,出入相对小一点,可信度更高。目前楚雄地区付给绣娘每天的工资一般以20元左右为主,最多不超过50元,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是80元一天[7],这是极少数。由此可得出下式:

15000×20×365=109500000

即:绣娘总数(人)×每个绣娘每天工资(元)×每年的天数(天)=本地区绣娘创造利润总数(元)

按每人50元每天工资得出的利润总数为2.7375亿元,所以目前工资状况下楚雄地区刺绣产业这一块总产能是 1.09亿,最多不超过2.74亿。

真实情况下,绣娘不可能全年工作,工作效率也会放缓,加之目前可以合作的绣娘的整体数量的日趋减少是不可逆的,本地刺绣产业规模容量也会更小。所以本地民族服饰产业,在不断扩展渠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本地未来手工刺绣的生产能力,关键要意识到此种模式未来发展的瓶颈。

(三)产品质量标准难以统一

广泛与绣娘合作,几千人的绣娘团队,即便对其提出标准要求,也很难保证绣娘绣出的作品质量一致,而且规模越大消耗的成本越多,质量越难以统一,这一点对于想扩大产业规模的民族服饰企业来说是致命的。“这也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现在不敢扩大呀。昨天来了一个客户,要定2500个绣片,要求完全一样的。我说花样、尺寸什么的可以完全一样,就是质量是真的不行。最后就没谈成。”金永淑女士在2014第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场上感叹。而给绣娘价格的一致又会产生恶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整体质量的下降。手工刺绣自身有着工期长、消耗精力大、需要的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价格又较高。就会形成整体质量上不去,价格又下不来的局面。

结语

结合“企业+绣娘”模式的优缺点:产业形成规模后,此模式会出现后期质量越来越难以统一;可以合作绣娘总人数有限,并且将会越来越少;合作双方的还会产生信用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在小规模经营阶段,“企业+绣娘”模式却能解决民族服饰企业面临的缺少资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同时增加了当地就业,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企业+绣娘”模式更适合民族服饰企业在初期经营时采用,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注释:

[1]国家文化产业办公室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28号[Z].2014.

文件中的第二点主要任务中的第七个方面中提出:“(七)促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易……鼓励‘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引导一家一户式的传统销售向代理、品牌授权等现代营销转变……”

[2]李彦敏.“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类型、问题与对策[J]. 中国合作经济,2005(07):46-48.

[3]按正常的给绣娘每人每天20元的工资来算,绣娘一个月可以得到600元。目前在城里面打工一个月2000以上是没问题的,而且工作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所以就目前来看,年轻人多数愿意去城里赚钱。年龄较大的老人会在农闲时做刺绣,随着本地未来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参与刺绣的人无疑会逐渐减少,掌握技术的人也会减少。

[4]数据来源于对楚雄彝族服饰企业经营者的采访,15000人是楚雄彝族服饰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可的数量。

[5]因为每种产品与绣片的结合形式不同、创意不同导致每个商品的价格也不同,所以无法算出每年本地区整个民族服装产业的利润总量,只能从绣娘获得利润总量算起。方法是找出利润率最低和最高的两种产品,算出利润的总额,实际总量则是在两者区间内。

[6]线的成本是800元左右,此处算的是每年付给绣娘的总额,所以不需要成本的数据。

[7]80元每天的工资要求绣娘自身可以设计图样,且刺绣工艺水平也要高,所以人数很少。

[1]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加快推进云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R].昆明,2014 (2).

[2]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十二五”末期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研究[R].昆明,2014(2).

[3]王建民 著,王铭铭 编.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30).

[4]付爱民.民族艺术与人类学影响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2).

[5]武志勇,霍晓姝,刘家顺.“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契约稳定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5-57.

[6]赵晓飞,李崇光.“农户—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渠道关系稳定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07(05):15-24.

[7]雷玉明.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8]罗国蕊.楚雄彝族服饰及刺绣产业发展的思考[J].今日民族,2013(08):41-42.

K892.23

A

王偲,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国民族美术》学术期刊编辑。

猜你喜欢

绣娘楚雄彝族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彝族海菜腔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