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

2015-01-28杨兰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7期
关键词:秦州水保天水市

杨兰军

(秦州区水土保持局,甘肃 天水 741000)

秦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

杨兰军

(秦州区水土保持局,甘肃 天水 741000)

坡改梯;生态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秦州区

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始终把发展水保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近年来,秦州区坚持以小流域定项目、以项目定产业、以业主带农户、以农户促发展,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梯田、水保生态林,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措施,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水市秦州区地处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属黄土丘陵与陇南土石山区过渡地带,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天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 442 km2,辖16个乡镇,总人口65.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17万人。区域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发展后劲不足,资源开发层次低,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流域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自1989年以来,秦州区先后实施了“长治”一期、二期、三期、五期、七期工程,藉河示范区工程和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538万hm2,其中坡改梯2.086万hm2,栽植水保林3.777万hm2、经果林2.019万hm2,人工种草1.155万hm2,实施封禁治理2.430万hm2、保土耕作1.071万hm2,兴修农田道路678 km、各类小型水保拦蓄工程5 253处(座)。温家沟、郭罗沟、三联、寨子梁、坚山、华阴梁、闫家河、吕二沟、段家沟、唐家沟、韩家湾等11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秦州区2001年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2002年9月被黄河水利委员会评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2005年10月被甘肃省水利厅评为“长治”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近年来,秦州区始终把发展水保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小流域定项目、以项目定产业、以业主带农户、以农户促发展,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1 加快梯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实践证明,开展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可以稳步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为生态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截至2014年,全区梯田面积累计达到3.86万hm2,3个乡镇实现了梯田化,全区的坡地土壤质量得到提高,田间道路使农田运输效率提高30%。梯田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口粮田,促使农业发展走上了少种多产、优质高效的路子。

青杏沟小流域依托国债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坚持“高山封育、低山营造、陡坡退耕、缓坡整平、逢沟治理、路渠配套,整流域一次治理,全面达标”的治理方针,建成了“五大体系”,即以坡改梯为主的温饱工程体系、以经果林为主的致富工程体系、以乔灌草为主的生态林网络体系、以沟道治理为主的拦蓄工程体系和旱作科技支撑体系,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 728 hm2,其中完成梯田250 hm2,建成乔灌混交水保生态林基地433 hm2,栽植经济林果311 hm2,种草67 hm2,封禁治理667 hm2,配套沟道治理工程105处,完成道路建设20 km,治理程度达到88.7%。流域内基本实现了“水保林沿梁高山戴帽、半坡优质梯田缠腰、水保工程密布沟壑、乡村农路田间盘绕”的治理格局。

2 狠抓水保生态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截至2014年底,秦州区水保生态林面积达到3.78万hm2,建成水保生态林基地千亩(1 hm2=15亩)以上31处、万亩以上4处,林草覆盖率由19.8%提高到25.2%。以红旗山示范项目区为例,在梁峁营造水保林带43 hm2,荒山荒坡造林97.3 hm2,集中连片营造景观林202.7 hm2,乔灌草结合绿化地坎、地埂233 hm2,栽植塔柏、刺柏、侧柏等常绿乔木84万株,区域内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4%提高到56.7%,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同时,按照《天水市“四荒地”治理开发办法》和《天水市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建立了“四荒地”治理开发优惠机制,大力推行“四荒地”拍卖、承包、租赁、股份社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治理,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坚持以物代补,重点倾斜,对开发“四荒地”的集体、单位和个人优先安排生产资料,优先进行技术服务,优先提供苗木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治理“四荒地”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已开发“四荒地”面积9 562.4 hm2,其中拍卖2 000 hm2、承包4 562.4 hm2、股份合作1 666.7 hm2、租赁1 333.3 hm2。通过开发治理,全区部分已购买“四荒地”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涌现出了一批治理快、效益好的先进典型。

3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注重质量、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按照立地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在城郊的藉口、太京、玉泉、皂郊等乡镇发展果园667 hm2;在中梁、藉口、秦岭、关子等浅山干旱区乡镇发展中药材3 333 hm2,发展优质苹果1 000 hm2、优质大樱桃333 hm2;在南北两山退耕还林地套种中药材300 hm2,在牡丹、关子、秦岭、华歧等乡镇种植优质马铃薯6 666 hm2、优质早熟葵花467 hm2、胡萝卜2 000 hm2。在娘娘坝、大门、秦岭等乡镇积极实施林草间作等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林产业。全区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全面发展,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

4 依托项目建设,提升生态旅游业

秦州区把水土保持工作与创建生态旅游区相结合,对南郭寺、齐寿山、木门道等旅游景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绿化。以南郭寺景区建设为例,制定了土地合理流转、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8 000多万元,完成了扬程240 m、日供水480 m3的提灌和中下部供水系统,沿途建成3座蓄水量320 m3的蓄水池和8个小区高位控制水池,铺设管线 8 400 m,兴修机动车道14.7 km。栽植云杉、雪松、樱花、蔷薇等各种园林绿化树种和花卉65个种类80余万株,绿化率达到82%以上。

5 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水保产业

1999年,秦州区政府租赁土地38.7 hm2建成北山苗圃,配套完善灌溉系统,建成提灌工程1处,大口径机井1眼, 3座蓄水池总容积4 000 m3,建成高效日光节能育苗温室20座,苗木组培快速繁育中心1处。2001年,又建成了占地面积3.6 hm2的太京苗圃。两个苗圃在大力培育乡土树种的同时,积极引进繁育薄皮核桃、大樱桃、凯特杏等18个经济林果品种,雪柏、撒金柏、合欢等19个园林树种,杜仲、连翘等10余种药用植物,年出圃各类苗木760余万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为发展壮大水利水保第三产业,秦州区水利水保部门充分挖掘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利用北山苗圃和太京苗圃的空闲场地,分别建成嘉秀庄园和碧水山庄两处集餐饮、休闲、娱乐、文体、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农家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利用现有水保基础设施发展水保第三产业方面迈出了积极探索的一步。

6 立足市场,扩大传统养殖业规模

汪川镇在“长治”工程实施建设过程中,除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外,发展草地650 hm2,大量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箭舌豌豆等豆料牧草,促进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到2013年,全镇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出栏1.3万头,发展规模养猪户280户。柳林村在争取到市妇联项目资金5万元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制经营形式,集资30万元,把闲置多年的8 hm2鱼塘重新改建投入生产。天水镇在后沟和缑家沟两条流域种植紫花苜蓿86.7 hm2,饲养大家畜1 000多头,带动了流域内的畜牧业发展。

7 结 语

天水市秦州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把水土保持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流域定项目、以项目定产业、以业主带农户、以农户促发展,通过兴修梯田、建设林果业、发展特色农业等措施,使流域内呈现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生态和谐新景象,这对推动全区乃至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7-0064-02

杨兰军(1979—),男,甘肃天水市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工作。

2015-01-20

猜你喜欢

秦州水保天水市
明代秦州卫考略
三个好朋友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