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定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5-01-28李继忠包小兰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7期
关键词:安定区梯田水土保持

李继忠,包小兰

(1.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局,甘肃 安定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建议

李继忠1,包小兰2

(1.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局,甘肃 安定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局,甘肃 定西 743000)

现状;建议;水土保持;安定区

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探索建设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综合防护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林草“三低”问题突出、“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水土流失监测水平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新形势下的发展建议,要着力创新工作思路、实行分区防治、注重效益共赢、强化统筹协作、严格监督执法,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12镇7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3万人。总面积3 638 km2,现有耕地16.25万hm2。安定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区)之一,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主要原因。全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多年平均气温6.3 ℃,年均降水量380 mm左右,年均蒸发量高达1 500 mm以上,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80 m3。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 306.2 km2,占总面积的91%。

1 水土保持现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坚持“水保立区”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小流域治理向大示范区建设的转变、由单一型治理向防治结合的转变、由坡面治理向沟坡兼治的转变、由综合治理向治理与开发并重的转变、由分散型治理向全社会参与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定区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等称号。

1.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全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3年底,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 484 km2,治理程度达到75.1%,林草覆盖率达到35.5%,累计兴修梯田11.9万hm2,造林保存面积9.1万hm2,种草留床面积3.8万hm2,建成各类淤地坝155座、小型拦蓄工程20.3万座(处、眼)。据测算,现有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可拦泥沙1 200万t,拦泥效益59%;拦蓄径流4 700万t,蓄水效益65%;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 640 t/km2减少到2 340 t/km2,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 052万t下降到现在的852万t。全区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农村道路、农民用电实现了网络化、全覆盖,区域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2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通过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对位配置梯田、水窖、谷坊、淤地坝和林草等措施,将低效劣质的侵蚀坡耕地改造为高效优质的水平梯田,将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降雨径流通过聚流、分散、储存进行调控,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得到了有效拦蓄和高效利用,为优化农、林、牧用地结构和产业调整创造了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据测算,坡耕地修成梯田后,粮食增产30%~50%,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水库”。即使在大旱之年,梯田地种植马铃薯产量也大于22.5 t/hm2,较坡地种粮收入净增5倍以上,加上全膜双垄沟播、良种扩繁、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使得“抗旱蓄水富墒,保粮增产增收”的效益更加突出。全区现有梯田在正常年景每年的粮食增产可达到12.5万t,以每人每年350 kg口粮计算,可解决35.7万人一年的基本口粮。2013年,安定区粮食产量达到39.21万t,已连续4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1.3 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为平台,发展流域特色经济,培育了马铃薯、畜草、蔬菜和劳务输转“四大”特色产业,壮大了县域经济。自2004年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6.7万hm2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t以上,实现了从“救命薯”到“温饱薯”再到“致富薯”的转变,成为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2013年,全区有养殖企业35家、养殖小区130个,规模养殖户5 200户,各类畜禽存栏量达到415万头(只),“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 700 hm2,产值达到9.6亿元,不仅鼓足了老百姓的“钱袋”,更丰富了周边城镇居民的“餐桌”。梯田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效地解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从事二、三产业,年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15亿元。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07元,在严酷条件下创出了一条由不得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发展之路。

1.4 参与机制得到逐步建立

在工程建设中,坚持拾遗补缺、整合完善、改造提升、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主导性作用,采取财政挤一点、部门投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资强基础、促发展,完善和提升治理开发措施,实现了由部门独家治理向全社会参与治理的重大转变。积极推行“一事一议”、群众投工投劳承诺制度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四荒”承包制,促进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梯田建设中,群众出资投劳的积极性更高,走出了一条“群众贷款—机修梯田—种植马铃薯—增加收入—改善环境”的新路子。新修梯田减少了水土流失,当年种植马铃薯还可收回成本。广大群众从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了实惠,改变面貌的决心和信心越来越大。近10年来,党员干部、市区各单位开展义务植树,积极引进全国农行等捐助和对口帮扶资金,采用乔灌草混交方式,在城区四山和通道工程沿线完成了大面积高标准、高质量的整地造林绿化工程,提高了成活率、保存率和覆盖率。

2 存在的问题

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综合防护体系还不完善。虽然水土流失恶化的局势得到明显遏制,但全区还有2.5万hm2坡耕地没有得到治理,有近4万hm2人工梯田因建设年代早,受当时条件限制,质量标准低,田间道路不配套,生产能力仍然较低,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部分林草措施质量标准相对较低,需不断补植补造,进一步改造提升。沟坡治理不同步,侵蚀活跃的沟道面积大、治理程度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2)水土流失防治经费严重不足。水土保持基础设施还十分脆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梯田建设、淤地坝工程等支撑水土流失防治的项目有限,国家投资标准偏低,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建设资金缺口大,治理措施配套不完善,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有效发挥。

(3)林草“三低”问题突出。由于长期的干旱威胁,特别是在冬春两季缺乏有效降雨,持续的高温,加上病、虫、鼠害和林牧矛盾的凸显,致使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和覆盖率低下。

(4)“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有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尖锐,各类生产建设项目业主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责任意识不强,弃渣拦挡、绿化等防治措施不配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在开发、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5)水土流失监测水平较低。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价滞后,监测手段和基础条件较差,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试验和示范推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发展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甘肃省政府开展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等一系列部署,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今后要切实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工作要始终坚持“持续减少黄河泥沙,利民、安民、富民”的工作宗旨,发展目标要着眼民生,措施配置要关注民生,工程运行要惠及民生[1]。

3.1 创新工作思路

要认真贯彻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继续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和“三苦”精神不动摇,按照“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的理念,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依托优势资源,以水保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把防治水土流失与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流域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水、土、钱、粮四字上做文章,在改造提升创精品、组装配套抓整合、调整结构兴产业、保粮增收惠民生上求突破,走好“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路子,努力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推动全区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新跨越。

3.2 实行分区防治

按照《安定区“十二五”水土保持发展规划》,根据区域气候类型和地域差异特点,将全区划分为两大类型区域。

(1)重点预防区。一是地处南部的浅山半湿润二阴区,气候相对高寒湿润,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较高。该区应以保护林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为主,实行封禁管护和生态修复,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禁止乱采滥挖,实行舍饲养殖,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科学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确保生态用水,封山育林育草,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二是地处中部的河谷川沿地带,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川台地较多,灌溉条件相对较好,引洮工程即将通水,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巨大,而且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显著,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强;但生产建设项目较多,企业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应在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全社会特别是业主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性,面向生产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治理责任,监督建设单位编制水保方案,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重点治理区。地处北部的干旱山区,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光热资源丰富,但林草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结构单一,广种薄收,产量长期低而不稳。该区应以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适度发展畜草产业,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真正实现保水土、保生态、保发展。

3.3 注重效益共赢

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以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农民生计、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导向,按照“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种草、平田覆膜种薯、打坝拦泥淤地,村村路电畅通、户户窖池配套、家家建棚养畜、人人劳务致富”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对位配置治理开发措施,不断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涵。在治理措施上,坚持预防、保护、监督、治理、修复、改造多措并举,重点破解沟道治理程度低、难度大、投资高的难题。在开发措施上,以综合治理成果为平台,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坚持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文明进步相结合,促进生态循环经济和小流域特色产业大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强化统筹协作

首先要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政府责任主体,发挥政府在规划实施、资金技术、资源保障、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其次要以中央投资为主,健全和完善“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唱戏、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运作、整合力度,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凝聚合力,高密度投入、快速度治理、大示范推进。再次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科技创新,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综合治理开发的贡献率。

3.5 严格依法保护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以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首要任务,特别要加大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重大水利、交通、住建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高度重视和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相对薄弱地区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落实预防和治理措施,有效防控人为水土流失,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科学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解决好生态、生产和生存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1] 汪习军.关于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效治理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4(6):1-3.

(责任编辑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7-0061-03

李继忠(1973—),男,甘肃定西市人,甘肃定西市人,高级工程师,农学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工作;通信作者包小兰(1974—),女,甘肃定西市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和生态建设管理工作。

2014-10-20

猜你喜欢

安定区梯田水土保持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