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最好的态度
——浅析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美学内涵

2015-01-28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610068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老人院本杰明黛西

杨 林 (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610068)

人生最好的态度
——浅析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美学内涵

杨 林 (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610068)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导演大卫·芬奇的电影代表作,其阐述的美学内涵,表露出导演独树一帜的艺术才华。本文从“衰老”中的理解与宽容、对爱情的执着与放弃两个方面,浅析电影的美学内涵。

《本杰明·巴顿奇事》;哲学;生与死;美学内涵

2008年导演大卫·芬奇指导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再一次将他荒谬、怪诞和诡异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从《搏击俱乐部》《七宗罪》,再到《本杰明·巴顿奇事》,导演一次次展现着他的艺术追求。《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了怪人本杰明的传奇一生。故事一开头就很荒谬、怪诞,本杰明以老头儿的形象诞生,母亲因他难产而死。父亲将他遗弃在一所养老院,他却越活越年轻,最终以婴儿面目离开人世。故事情节表面上荒谬、怪诞,但这并不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真正主题。在逆行的时间里对生命进行的独特思考,才是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想要表达的美学内涵。

于是,电影中由“衰老”所引发的一系列思索,让电影充满了哲思意味。本杰明出生时的“衰老”状态,让电影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场,但正是这种逆状态,使得人类能够进入到生命内核与生命对话,才能以最佳的生命态度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且,由衰老到新生,这样有别常人的生命轨迹,让所有正常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真正值得在乎的东西,那就是一份简单,一种“守拙”的人生态度。

一、“衰老”中的理解与宽容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将人最不愿意面对的事件——衰老,作为故事的主线进行发展。但是,在这充满忧伤的基调之中,却暗含着深刻的包容与理解,老年人淡然的人生态度给了本杰明更大的成长空间。本杰明虽然以老人的形象降生,命运将他带入到老人院被收养,但他的内心依然是个小孩子,除了妈妈,所有人都将他看成自己的同类。作为老年人的同类,本杰明得到了宽容、理解,仿佛给了本杰明生命的安适。老人院中的老人对待衰老、死亡已习以为常,对待生命更多地是一种淡然与不争。在老人院生活的本杰明没有因为自己的“衰老”而被嘲笑,反而被老人们接纳。于是,在衰老的环境中,得到黑人妈妈的关爱和“同类”理解的本杰明在健康成长,他不再孤独、不再恐惧。对于一个孩子,温暖、安定的环境,让他内心满足。并且,在这种关爱和宽容中,本杰明看惯了死亡的来临,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随遇而安,以不变应万变的“守拙”态度,反而使得他的人生之路越来越顺利。

漫长的岁月,让老人们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在老人院生活的本杰明有与同龄人不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的淡定、从容就是最直接的表现。老人院中,弹钢琴的夫人、被雷电击中多次的老者等,这群老人们将人生各种故事汇集到了老人院,将生活的智慧给了本杰明。因此,在影片中,我们发现,本杰明面对坎坷的生命,不是愤愤不平,而更多地是淡然与接受。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句台词:“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的放手而去……”电影多次借本杰明之口,表现了导演对生命态度的理解。“人生本无常,命运交错的东西任何人无法控制”,接受、宽容的理解,也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

二、对爱情的执着与放弃

黛西第一次遇见本杰明时,本杰明还是一副小老头儿的外壳,但是黛西知道,本杰明有一颗儿童的心灵,因为黛西说“你和我见过的任何人都不一样。”一生下来,本杰明就有着沧桑的外表,但内心仍保存着那份孩子的单纯与天真。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之下,本杰明生活中缺少真正心灵上的同伴,所以他遇到黛西,爱上黛西,直到死去。

本杰明与黛西相识之后,黛西逐渐变老,而本杰明越活越年轻,这注定了两个人生命的交汇是短暂的。当本杰明步入壮年,黛西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人时,他们相爱相恋,结婚生子,共同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的生命中,两个人的生命轨迹相向而行。一个越发年轻活力、一个衰老苍白。因此,面对着背道而驰的生命状态,现实让本杰明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危机。在责任的承担和对未来的忧虑中,本杰明卖掉父亲的遗产留给黛西和女儿,选择离开。他给女儿留下明信片,希望在她记得他之前离开。在时间的流逝中,本杰明是无奈的,唯一可做的就是给爱的人以生活的保障和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在缺乏正常的生命条件的情况之下,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联必然会呈现脱节的状态。

不同常人的生命状态,让本杰明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明白“执着与放弃”的意义。对于黛西,本杰明深爱到老,而对黛西来说,本杰明也是她心中永远最好的回忆。因此,在整个的影片中,两人真挚的爱情尤为动人。年华逝去,在生命的长河中,相爱的人各自憔悴,但那份爱让彼此相守不放。这种美好的爱情景象,对于本杰明来说,难以共同维系。面对生命的逆行,本杰明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时“执着与放弃”同为一体。那就是让“爱”永远留在心中,让黛西能够去寻找新的陪伴。这份放弃表面上是一种离去,实质上是对黛西和女儿更深沉的爱恋。

总而言之,导演大卫·芬奇在电影中设定了生命这个大命题,并在由“衰老”开始新生的伪命题中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的美学内涵。人的生存状态总有起落,在出世的心态中坚守简单的执念,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

[1]刘巍巍.《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影片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2(05).

[2]曹叶秋.《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曲爱情与生命的挽歌[J].电影文学,2009(11).

[3]郑云海.美国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主题探析[J].作家,2013(08).

[4]王玮.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审美与意义空间[J].才智,2009(08).

[5]张大为. 《本杰明·巴顿奇事》:轻盈又绝望[J].电影文学,2015(04).

杨林,性别:女,出生年月:1985-2-9,籍贯:都江堰,目前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 影视美学。

猜你喜欢

老人院本杰明黛西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小熊本杰明和跳绳
仁爱比聪明更重要
Reading with Rhea The Woodcutter and the Axe
老人院擦出的爱情火花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刍议当代老人建筑设计
空位
魔鬼老婆
从黄昏出发,游向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