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看《十二月》

2015-01-28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闽南敦煌方言

⊙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2]

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看《十二月》

⊙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2]

《十二月》这部辞篇共十二首,皆七言四句,都按时令、节候顺序组织材料,抒写闺中之妇难以排遣的思君、愁君的离别之苦。因文中用了方音和方言俗语词,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尝试用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来解析《十二月》,以期更好地从新的角度探讨语境与语篇的相互影响,并从中挖掘该辞篇的语言特色,解决方言俗语词的困扰。

语境因素 语境与语篇关系 方言俗语词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继承了Malinowski和Firfh的语境思想,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对语言系统的选择和使用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语境是千变万化的,语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但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话语范围指的是话题以及与话题有关的活动;话语方式指的是话语活动所选择的交流渠道,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话语基调指的是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讲话者的交际目的。

Martin受到Halliday、poynton等的影响,把话语基调看作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协商。在他看来,地位(status)、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是构成话语基调的三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上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用功能语境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对《十二月》(辽阳寒雁,《敦煌歌辞总编》下册页1254)作分析。凡册中“待校”之处笔者用闽南诗山方言的说法与之相吻合之处作佐证。方言例证材料一律放在话语方式这部分。

为什么可以采用闽南诗山方言的说法作为佐证?关于这问题笔者将在“前言”部分作交代。

二、前言

笔者以为《十二月》中用了西北方言,所以笔者采用与西北方言有历史渊源的闽南诗山方言作考证。关于这问题可详见参考文献《敦煌研究文集》《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研究》。今天的闽南方言是西晋至隋唐时期先后由中原迁入福建的中原汉人带来的方言,从今天闽南方言里的俗语词与敦煌文献里的俗语词相吻合,可以看出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对启发我们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也许不无益处。敦煌文献里的俗语词源于中原汉语,闽南诗山方言里的俗语词也源于中原汉语,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犹如一对孪生的兄弟,它们有共同之处就不足为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人用今日的闽南方言去解读敦煌吐鲁番文献里的俗语词,开辟了一条研究敦煌文献的新途径。笔者文中用闽南诗山方言作考证,也只是步前人之后尘。下文即是《十二月》这部词篇的全部内容,文中“口”为原文所缺内容,现已无法考证,笔者将在后文根据语境内容试作添补。

【十二月】(辽阳寒雁,十二首)

二月仲春春未热。自别征夫实难掣。贞君一去到三秋。黄鸟窗边唤新月。也也也也。[0八一四]

三月季春春极暄。忽念辽阳愁转添。贱妾思君肠欲断。君何无行不归还。[0八一五]

四月孟夏夏渐热。忽忆贞君无时节。妾今犹存旧日意。君何不忆妾心结。也也也也。[0八一六]

五月仲夏夏盛热。忽忆贞夫愁更发。一步一望陇山东。忽见君系愁似结。[0八一七]

六月季夏夏共同。妾亦情如对秋风。口容日日口胡月。后园春树口口口。[0八一八]

七月孟秋秋已凉。寒雁南飞数万行。贱妾思君肠欲断。口口口口口口口。[0八一九]

八月仲秋秋已阑。日日愁君行路难。妾愿秋胡速相见。口口口口口口口。[0八二0]

九月季秋秋欲末。忽忆贞君无时节。鸳鸯锦被冷如水。与向将口口口口。[0八二一]

十月孟冬冬渐寒。今尚纷纷雪敷山。寻思别君尽憔悴。愁君作客在口口。[0八二二]

十一月仲冬冬严寒。幽闺犹坐绿窗前。战袍缘何不开领。愁君肌瘦恐嫌宽。[0八二三]

三、用功能语境三要素解析《十二月》

1.话语范围。本辞篇共十二首,按时令、节候顺序组织材料,就结构而言,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大段。就话语范围而言,应包含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活动过程、话题内容与情景。

第一大段(第一、二、三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而妾却因思君、愁君而陷入痛苦之中。这段共三首,每首第一句点出时间:一月、二月、三月和环境特点:春渐暄、春未热、春极暄,表明是春天,渐渐暖和。这样温暖美好的春天应是人们最快乐最幸福的季节。然而每首从第二句开始语意就大转折。第一句写春天环境的温暖美好是为下文女主人公的痛苦作铺垫。

人物:妾与征夫。文中用了“狂夫”“征夫”“贞君”“君”,实际上仅指一人,即妾的男人,系为避免字面重复而改动。

话题内容:妾的男人离家在辽阳战地已三年,妾因思念征夫而产生难以排遣的痛苦。这痛苦的基调一直贯穿文本到底。妾的痛苦先是征夫一去到三年,自己要独自眠。狂夫一别缺三个口,根据“到三秋”。姑且填上“到三年”。黎明时分,黄鸟在窗边也也也也的啼泣声,这是个易引起人悲伤的情景,这啼泣声更增添了闺中之妾的离别之苦。新月晨昏皆见,黄鸟的啼泣声一般在黎明时分。也也也也,诗山方音为ia33ia33ia33ia33,为拟声词。黄鸟也也也也的啼泣声,加上新月,这浓重悲凉的情景是为了衬托妾因征夫离别已有三年,生活陷入困境之苦的情况。掣,诗山方言指“借”,这里“实难掣”指生活难度过。

环境越是美好,妾内心越是痛苦。三月的天气很暖和,这美好的环境并没给妾带来快乐。妾因为想到辽阳,忧愁就更加重,辽阳是个信息点,是她男人的战地,所以妾思君陷入肠欲断的痛苦地步,妾在痛苦之中埋怨她的夫君为何不走不回来。

第二大段(第四、五、六月)。每首的第一句点出时间:四月、五月、六月和环境特点:夏渐热、夏盛热、夏共同,即从渐热、盛热到夏酷热,犹如在烤房。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这炎热的环境更加重了妾的烦躁、痛苦和产生怨恨的情绪。

四月的天气虽渐热,但这气候仍较宜人,易引起人对过去的思念、回忆。“无时节”指不分时间、季节,意指无时无刻。“忽忆”句意指因为我无时无刻都在回忆和你在一起的往事,“妾今犹存”句意指你离别至今已三年了,可我仍然记挂我们过去的夫妻情意,“君何”句指可你为何不回想我心中的郁闷?黄鸟也也也也的啼泣声,这易引起人思念往事的悲伤情景,更加重了妾的愁闷。

五月的天气盛热,这盛热的环境易引起人烦躁,妾因为回忆贞夫愁更愁。她无法呆在闺房里,走出去,艰难地走一步望一眼陇山东,望所指应是个信息点,陇山东应是指她男人到达辽阳的必经之地,望的结果仿佛看见她的男人一样,妾的忧愁似扎堆的绳结打不开。

六月天气酷热,像火一样在烤着土房。“夏共同”指明这是个酷热的环境,它预示着下面会产生什么结果,第二句“愤如对秋风”是第一句酷热环境指向的结果。对着吹来的热风,妾的内心愤愤难平。第三句两个缺口,笔者统观全篇,每首都有出现对方的称呼,姑且填上“君”“对”。第四句三个缺口,参照1264页,姑且填上“只缘公”。“后园春树”这是个信息点,是个引人思念的情景点,很可能是征夫在春天种下的树,这是妾值得思念回忆的景物,写这树既是抒写妾触景生情引发内心的煎熬痛苦,也是妾寄托希望的所在。

这一段有静有动,先是写妾在闺房思念贞君,然后写妾走出去望陇山东,后又写妾回到闺房,妾的情绪由思念悲伤到愁似结,再到内心愤愤地对着吹来的热风,但后园春树仍带给她一线希望。妾的情感变化与客观情景紧密相连。

第三大段(第七、八、九月)。每首的第一句点出时间:七月、八月、九月和环境特点:秋已凉、秋已阑、秋欲末,从秋已凉到秋已深到秋欲末,随着节气的变凉,妾的情绪也随着发生变化。

妾的心情变得悲凉、痛苦。每首的第一句是承上也是启下。如“七月秋已凉”既承上“六月夏共同”,又启下“八月秋已阑”。且七月秋已凉这环境又会使人联想新的情景点“寒雁南飞”,“寒雁南飞”这情景点又会使人作新的联想,当妾走出闺房,仰望天空,看到往南飞过的寒雁前前后后共有数万行,联想自然界的动物雁都懂得飞往温暖的南方,飞回它的第二故乡,而自己的男人已离别三年却不归还,所以妾思君到肠欲断。这肠欲断是用隐喻的形式比喻痛苦难忍。

八月秋已深,妾因日日忧愁痛苦举步艰难,希望她的男人速速回来见面。

九月秋欲末,秋欲末预示着天气已很凉,这悲凉的环境更加触动妾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远方的男人。人在高兴时身上会发热,在痛苦之中会觉得身上冷如冰霜,人的感觉转移到被上,所以鸳鸯锦被也冷如水,这里用了隐喻手法。

第四大段(第十、十一、十二月)。每首的第一句点出时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环境特点(冬渐寒、冬严寒、冬极寒,随着天气变寒,妾的情绪也发生改变,妾不仅为思念君而痛苦,还为君着想,为君做战袍,忧愁君肌瘦。

十月冬渐寒,这是个环境信息点,环境新信息点“经常(今尚)纷纷雪敷山”,敷山即铺山。句二是对句一冬渐寒的具体描写。纷纷,说明雪下不停。雪敷山,说明雪覆盖面大。妾走出闺房,面对这样的雪敷山的寒冷环境,妾不仅思念、忧愁离别自己的征君,也忧愁君在异地做客的种种艰难,因忧愁缠身,所以显得无比憔悴。一二两句写环境寒冷,是为三四句写妾忧愁作铺垫。

十一月冬天严寒,面对这样严寒的环境,预示下文妾该怎么办?妾有两种态度选择,一是坐在被窝里避寒,二是为她男人做点什么?妾选择第二种:犹坐绿窗前。这个“绿”是环境的亮点,给妾带来一点希望,人有希望心就定,虽然她的男人已离家三年,但她仍满怀希望等着他回来。“犹坐”说明妾还坐得住,不仅坐得住,还为她男人做战袍。妾做的战袍为何不开领,是因为担心她男人肌瘦怕嫌宽。从“肌瘦”一词反映了她男人在战地的艰苦处境,妾撇开自己的孤独、痛苦,处处为她男人着想,我们从中可看到妾的高尚品格。

十二月的冬天极寒,在这极寒冷的环境里,妾一个人孤独地在深闺中会怎样呢?句二做了回答:昼夜愁君。愁君到何程度?回答是:卧不安。妾因昼夜思君,无法静心卧床,句三是对句二的具体说明,妾坐在床头就衔褥子,用这种亲吻褥子的狂热动作,表明因思念夫君已达到无法承受痛苦的地步。“卧不安”与上首的“犹坐”形成鲜明的对比。上首写静态,这首写动态,说明妾因思念君、忧愁君而产生的痛苦步步升级。末句缺三个口,姑且填上“肠欲断”。句一写极寒的环境,二、三、四句写妾在极寒环境的影响下,陷入极度痛苦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动作。

总之,从正月至十二月,按着节令的推移,围绕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展开铺写,语言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善于通过客观景物(黄鸟也也也也的啼泣声、寒雁南飞、后园春树、雪纷纷、鸳鸯锦被、战袍褥子等等),特定地点(辽阳、陇山东)抒发闺中之妇难以排遣的思君、愁君的离别之苦,从中折射出妇女的不幸,引起人们对妇女的关注和同情。从解析中,可看到妾的言语、情感变化是受到语境的影响,特定的语境产生特定的语篇内容。

2.话语基调。本文的话语基调将根据Martin的看法,从地位、接触和情感三个方面作分析。

妾饱受离别的痛苦这基调从开头一直贯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妾的痛苦呢?这与地位、接触、情感有关。

地位方面:妾与征夫两人地位不平等。在封建社会里,男女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现象,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子就不行。文中的女主人公不称自己为妻,而是称自己为妾,甚至称自己为“贱妾”,这说明女主人公地位低,而称她的男人为“征夫”“贞君”“君”,称呼代表身份地位,从女主人公对她男人的称呼反映了当时夫权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是造成妾痛苦的主要原因,这个女主人公在使用言辞方面很小心,不敢逾越“男尊女卑”这条鸿沟。如,当妾希望她的男人速速回来相见,在使用这种带有点祈使语气时,就把征君改用“秋胡”。又如,妾虽然也有埋怨情绪,但只是轻轻地问:你为什么不走不回来(君何无行不归还)?包办婚姻也给妾带来不幸,如第一首的“无端嫁得长征婿”的这个“无端”说明不是妾自愿的,而是带有被迫的意思。

接触方面:妾与征夫两人相隔甚远,无法接触。

情感方面:妾单方面思君愁君,单方面投入大量的感情,而对方毫无反应,连封信都没有,所以妾陷入思君肠欲断的痛苦之中。妾的感情很专注,春夏秋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忧愁她的男人,还为他做战袍。

3.话语方式。每一首都出现妾与她男人,因她的男人在战地,而她在闺房,两人相隔甚远,无法面对面对话,读者只能从文中领悟到是妾在个人独白,在向她的男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因此,话语方式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妾的个人独白,是一种口语体。细细分析,整篇都是口语体,每首都有既形象又口语化的词组,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如第一首的“春渐暄,长征,独自眠”,第二首“春未热,实难掣,到三秋,唤新月,也也也也”,第三首“春极暄,愁转添,肠欲断,不归还”……

每首的第一、二、四句句末押韵,如:第二首热(薛韵)、掣(薛韵)、月(月韵)。第四首热(薛韵)、节(屑韵)、结(屑韵),第五首热(薛韵)、发(月韵)、结(屑韵)。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薛、月、屑合并。又据诗山方音,热liat23、掣ciat4、月 uat23、节ziat4、结kiat4、发huat4,押韵和谐。

每句注意平仄,或平或仄,如:“正月孟春春渐暄平仄仄平平仄平”,“二月仲春春未热,仄仄仄平平仄仄”,押韵、平仄使语言富有韵律,和谐顺口。

本文中用了方言俗语词,采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例如:掣,诗山方音文读ciat4,白读cua4,常指“借”,如,共汝掣+箍(向你借十元)。《广韵》入声薛韵,掣,换也,昌列切又昌制切。文中“自别征夫实难掣”,此指“自别征夫,生活很困难度过”。关于“掣”可作“借”解,笔者在《敦煌文献里与借贷有关的俗语词》(《敦煌研究》2012年第1期)一文里已做了考证。

狂夫,即男人。依诗山方言,狂夫,即“家里男人”。如,恁狂个越来了(你男人回来了)。

“征贞”属同音代替。据诗山方言,征zi33与贞zi33音同可互代。

“忽”,在文中共出现六次,组成的词组“忽念、忽忆,忽见”,依文义除了第五首“忽见”之外,其余“忽”不应释为“忽然,仿佛”。诗山方言有个多义词,方音文读为h21,白读为hit4,可写为“忽”,如:忽伊去(让他去),忽拍了(被打了),伊忽苦子起小(他因为思念儿子发疯)。诗山方言的“忽”与本文中的“忽念、忽忆”的“忽”或许是同一个词,试释为“因为”。

册页1260注:原本“情如”写“愤与”,笔者以为还是用“愤与”好,一者文义连缀,二者与《使戎衣》页1264的“妾心恨如对秋风”一致。册页1270注:按《别字表》内“,如”有写“於”者,此则写“与”,可信。又敦煌变文里有日、以代用,例如:如日=与以,与以=而日。

“对秋风”的“秋”,应不是指秋天的“秋”,而是指“吹,乘”,依闽南诗山方言“,吹,乘”说成“秋ciu33”,如:来风内秋秋(来风里吹吹),来秋(来乘风凉),伊店风内秋野久,会感冒(他在风里吹很久,会感冒)。“对秋风”若释为“对吹来的热风”,则“妾心恨如”文义才可连缀。

册页1260注:“夏共同”待校。五月仲夏夏盛热,到了六月应是夏酷热。夏天酷热如在烤房。这个“共”应为动词“烤”。闽南诗山方言的“K21”为多义动词,如:汝不通共来共去(你不要弄来弄去),屋内热甲共死,一暝通勿困(房里热得要烤死,一夜都没法睡)。“共”在唐宋时应是习惯口语,在《敦煌文献》《禅宗文献》里“共”可作动词,如《敦煌歌辞总编》上册页127《天仙子》:……无人共,花满洞……这里的“共”应指“弄”。又禅宗文献《五灯会员》下册页1303:……无别共,拨不动……这里的“共”应释为“碰,拨弄”。

“房”,诗山方言也可说成“洞t21”,如:归日密洞里不出来(整天躲在房里不出来)。“房”说成洞,或许源于从前乡民住在山洞、窑洞。

又如福建华安县官畲、坪水两个畲族村,由于长期与闽南人为邻交往,他们说的话与闽南话没什么大的区别。

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华安县蓝贤先生用汉字帮他们记录的民歌里就有“垌”代表“房子”。《畲族民歌》四十五(根据网上摘录下来)。下为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洞、同、垌”为形声字,“同”即“洞”,即房子。综上,“夏共同”,即“夏烤房”。

册页1261注:“今尚”待校。笔者以为,“今尚”即“经常”。据《古今音对照手册》,“今、经”均属见母,“尚常”均属禅母,说明“今、经”声母相同,“尚常”声母相同,据闽南诗山方音,今文读zin阴平,经文读zi阴平,又据邵文一n尾和一 尾有互相代用例。综上,今、经音近应可互代。又据诗山方音,尚si 去声、常si阳平,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平上去可互押,故知“尚、常”音可通,可互代。综上,“今尚”即“经常”。

册页1262注:“枕函”原写“就咸”,“褥子”原写“禄子”。依诗山方音,函ham24与咸ham24音同,可互代。褥与禄音同可互代,问题是“枕函褥子”与“无人见”文义不缀。依诗山方音,末首第三句若作“就衔褥子无人见”,全首文理可通。诗山方音“衔ham24与咸ham24”音同可互代,又据《广韵》“衔”属平声衔韵匣母,“咸”属平声咸韵匣母,而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咸、衔”合并。

四、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入手,围绕《十二月》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妾的情绪变化展开分析,从妾的情绪变化可看到是受到情景语境的制约,而情景语境和妾使用的语言也是互相制约的。如,由于“六月季夏夏共同”这酷热的环境,所以产生“妾亦愤如对秋风”,反过来“妾亦愤如对秋风”就会使人想到必定是个酷热的环境。通篇都在抒写闺中之妇思君愁君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从中折射出妇女的不幸,引起人们对妇女的关注和同情。

用功能语境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来分析《十二月》,确实有利于充分挖掘语篇的内容含义,有利于解决难词的困扰,更好地凸显了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口语体的语言特色。用功能语境的话语基调来分析《十二月》就找准了造成妾痛苦的原因于地位不平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将《敦煌歌辞总编》里的难篇《十二月》的研究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框架之中,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诠释这有一定难度的带有方言色彩的语言现象,并从中验证功能语言学在这一领域的可应用性。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常晨光,陈瑜敏主编.功能语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全三册上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古今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7](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敦煌研究文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9]周长楫主编.闽南方言大词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1] 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编.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M].1962(8).

[12] 黄幼莲.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研究 [J].杭州师院学报, 1987(4).

[13] 黄幼莲.《吐鲁番出土文书》词释数例[J].敦煌研究,1986(4).

[14] 梅祖麟.敦煌变文里的“熠没”和(举)字[J].中国语文,1983(1).

[15] 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63(3).

作 者:黄聪聪,硕士,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方言学、英汉对比。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闽南敦煌方言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