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感与文学情怀的积淀
——论林继宗的文学创作

2015-01-28段平山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史感潮人文学创作

⊙段平山[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历史感与文学情怀的积淀
——论林继宗的文学创作

⊙段平山[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林继宗的系列长篇小说《魂系潮人》是在真实的叙述中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历史的面貌和活力,使生活、工作在那个时代的人和事鲜活地闪动在读者面前,可以说,这部小说借助潮人的发展史,给当代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价值取向。林继宗的创作是从历史感出发的,就思想感情的产生而言,其逻辑基础是那个时代,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在《魂系潮人》这几部小说里,作者并没有针对生活中的事物景象进行精雕细琢,基本上没有刻意的加工与挑选,他的写作是从大处着眼,宏观地审视着“时代的进行曲”。作者用豪放雄健、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大范围的勾勒。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展现了那个岁月中人物的性格、气质与心态,从而使自己所具有的文学情怀沉淀出一些具有历史感的真谛。

林继宗 《魂系潮人》 历史感 文学情怀

近几年来,林继宗的文学创作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从报告文学集《魂系胶林》、戏剧集《魂系椰风》、短篇小说集《魂系海角》、中篇小说集《魂系人生》,到长篇叙事诗《魂系知青》三部曲,针对这一系列文学作品所取得的成就,评论家们的主要论点是:作品通过散文化的结构以及诗化的语言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进而使作品的基本内容转换成为文学的整体意象。例如,有评论家这样写道:“他的创作热情与激昂,使他对曾经的乡土与阅历,投注一种近乎痴迷孽恋的情怀,他几乎是用他所能体验与想象的文字化成诗与散文,不遗余力地去讴歌书写他曾经的一切。”①当然,这些特点无疑是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综观林继宗的文学创作,最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文学价值并非是这些散文化的结构以及诗化的语言,而是隐匿在文学情怀背后的历史感。林继宗的小说从故事结构方面来看既不精彩也不紧凑,然而,他的小说本来就不是为了给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也不是为了给读者“描绘一种热闹的生活”,而是为了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超乎个人生命、情感和事业之上的无形而坚实的东西,一种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感觉,实际上,这就是历史感。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学的基本材料,问题在于,如果只是迷恋于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且把生活的丰富多彩视为审美对象的话,那么,文学的历史感就必然会走向空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是很多的,所以,需要用自己的理性精神或价值取向进行必要的选择、分析、思考、提炼等,由此而来的文学创作才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文学创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应当从社会生活中提取什么?怎样提取?这并非只是一个创作个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学观念的问题。

另外,如果文学作品仅仅是一些针对时代的印记或生活事象的展示,那么,由此而来的“历史”不过就是一些生活的“碎片”或是一些言说的“材料”。尽管在当今的社会里,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已经有意无意地削弱了绝大多数人对于文学的“历史感”的需求,但是,如果所有的作家都在这个逐步淡化“历史感”的潮流中随波逐流的话,那么,对于文学意义的认识以及对于文学价值的评论也必然性地将“随波逐流”。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作家不仅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杯水风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从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而形成一定的针对历史进步的判断力。因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歌唱,然而,真正值得用文学的手段进行歌唱的并非是那些抽象的“诗意”或纯粹的“才情”,而是那些立足于历史感的经过价值判断之后的思想感情。

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于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培养人们的历史感,进而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林继宗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历史感,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生活并非只是一些“个人的”酸甜苦辣,并非只是一些“有趣的”人生旅途,而是值得人们进行留恋、遐想、反思、判断的一段历史。具体地说,林继宗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号角,是人民的心声。正义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崇高的精神需要伟大的政策来激励。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激情岁月。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共和国初期的建设,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锻炼,他们不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需要”,而且能够体会出思想改造以及劳动改造的“必要性”。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一个苦不堪言的“恶梦”。为什么呢?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本身已经从客观上削弱了那种根深蒂固的“名利意识”。于是,很多的人以“摧残人性之美”为由,对六七十年代的那段历史以及知青生活进行恶意地弯曲与抹黑。从林继宗的小说以及长篇叙事诗的基本主题来看,对于六七十年代的那段历史的反映是客观的,也是全面的。作者并没有以情绪化的色彩来“点评”当时的政策以及生活方式,而是以认识历史、尊重历史的态度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进行理性的思考。虽然作品中没有结论性的是非功过的评判,但是,应当看到,作者能够以文学的情怀去拥抱那个时代,能够用真诚的感知来抒写那个时代的生活,实际上,这就是具有“历史感”的创作。

真正具有历史感的作家并不是那种对“历史”指手画脚的作家,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作家在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渲染生活的某种氛围以及衬托自己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应当要有诚恳的“学习者”的态度。这一点,在林继宗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作者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探讨,对火红年代的反思,对人生真谛的求索,都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塑造出某个特别的、非同一般的“主人公”形象,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这样的写作意图,他所要抒写的正是一些生活在“时代”里的并且能够融入到“历史感”之中的普通人,即一代勇于献身的平凡劳动者的群体形象。因此,与其说作者特意描写了潮汕人的生活,倒不如说是以“潮人”为缩影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其说是赞美了一部分独特的知识青年,倒不如说是歌唱了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天真无邪、淳朴无伪的善良的国民。

在小说《沉默的远山》中,哑兵是兵团战士中的普通一员,父母的离异导致了家庭的不幸,他宁可跟上父亲承受生活的苦难,也不愿意随母亲另攀高枝。虽然给别人的外在印象是冷漠和孤僻,但他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他助人为乐、正直善良,他扎根在土地上,不为名利,过着一种既普通又伟大的生活。为什么他能够拥有这样一颗火热的心呢?因为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这样的人物并不独特,因为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够如此乐于奉献、甘于艰苦。对于小说的作者林继宗来说,描写这样的形象并不是为了突出小说的“意象世界”,更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所谓的“意象化”的风格特征,而是以“历史感”的创作态度来说明了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在《魂系知青》中所说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知识青年的时代理念,留下了知识青年的时代价值,留下了知识青年的时代精神,这是无怨无悔的知识青年,留给下一代的鲜活的、绿色的、永恒的精神、价值和理念。”②面对这样一个值得人们赞美歌唱的时代主题,不同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愤恨,有的人仇视,有的人思念,有的人向往。当然也有人好奇并不知所云,因为人各有志,认识水平不一样,价值观念不一样,情感态度不一样。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评论者要把那个只讲奉献、不谋私利的时代定性为是“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被压抑的灵魂的痛苦”的时代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私自利的人、心地狭隘的人往往就是一些缺乏历史感的人。在这些人看来,林继宗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情怀”是一种“自恋情结”,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满足”,如果“对自己当年的愚忠、盲从、狂热、激进的言行仍津津乐道,那就真的是执迷不悟了”。④事实上,真正具有愚忠、盲从、狂热的情结的人正是拿这种简单而又粗暴的评判来恐吓别人的人。他们这种人的评判不仅仅缺乏历史感,而且也在不经意中露出了自己狭隘思想的“马脚”。

2.正如许多评论所说的那样,林继宗的文学作品不仅充满了诗歌与散文的语言,而且隐含了更多的诗歌与散文的意境和情韵。然而,这些“意境”和“情韵”难道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触景生情”吗?假如一个作家仅仅由于多情善感而致力于诗情画意的文学的话,那么,这样的文学很容易沦落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墙角的花”。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被蓄意描画出来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牧歌”。然而,应当看到的是,在林继宗的作品中,乡民、村落、田野、工地、劳动的场景等都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绝不是那种挖空心思的“艺术的营造”。虽不精彩,但很实在。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家园》中,作者所抒发出来的针对“乡土”的情感与心声并非是由于那种抽象的“故乡情”,而是来自于对于整个社会风尚以及整个时代精神的感知,来自于针对人生意义的借助于历史感的思考。因而,他的作品绝不是那种小资题材的低吟浅唱,更不可能成为那种为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放纵出来的“趣味生活的铺陈与展示”的文学。换言之,尽管林继宗的作品中有很明显的意象化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是他作品的要旨,评论者也没有必要为此而大加赞赏。

主情的文学往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为什么林继宗的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现实主义”的特征呢?只有看得出这个原因才能真正理解林继宗的文学创作。原因很明显,因为林继宗的创作是从历史感出发的,就思想感情的产生而言,其逻辑基础是那个时代,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如果将个人的生活感受放在时代的潮流当中,那么,无论有怎样的思想或感情,它们都是社会的思想或社会的感情,因此,并非所有的“主情”文学都是一个类型,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将思想感情放在“社会”这个大视野中进行逻辑演绎。换句话说,思想感情人人都有,问题在于,如果把思想感情局限在个人的天地里进行“折腾”,那么,就不可能是现实主义的,而如果将思想感情放在社会与时代中进行逻辑演绎,那么,就必然是现实主义的。

在《魂系知青》这本书中,林继宗这样写道:“世间并不缺少美好的东西,只是缺少人眼对美的发现。”⑤因为能够善于发现美的东西,所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尽管也可能是主情的文学,但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乐观的、积极的、饱满的,而不是感伤的、低沉的、颓废的,究竟怎样才能够发现美的东西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涉及一个有关“美”的哲学问题,如果作家沉醉于个人天地,那么,美就是主观的。而如果能够从社会性或历史感出发,那么,美就是客观的。虽然林继宗的文学创作并没有有意识地提出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但是,他通过文学这个手段已经说明了这个基本的美学原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具有同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情感都能够与“历史感”拉扯上某种关系。比如说,空虚无聊也可以产生情感,也能够经过升华之后成为某种“诗意”。而且这种“情感”或“诗意”很有可能更能打动无聊的读者的心。林继宗的文学作品中当然有情感,也有诗意,然而,绝对不是由于空虚无聊,而是感悟历史、认知社会之后的文学情怀的积淀,这个积淀就是:“那段屯垦戍边的经历,在我们知识青年一生中,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弥足珍贵的!那段人生难得的经历,对于强化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⑥究竟《魂系潮人》以及《魂系知青》中的情感和诗意能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并领会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和诗意的实质。

3.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造就出了活泼多样的文学形式,反过来说,文学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思想感情的丰富多彩。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来看,林继宗的文学创作所反映出来的那段热血沸腾、情感激越的知青生活体现出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但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以及时代特色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作品在形式结构方面的不甚完整以及主题表达方面的不甚集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评论家指出:“顾及到多样、活泼、变化的一面,就难免要失之凝练和集中。”⑦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或时代,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文学性的存在,然而,并非所有的生活都具有意义,并非所有的文学性都能集中地体现出文学的主题。因为很多的生活事象本身是琐碎的,是乏味的,所以,生活事象需要适当的提炼,提炼的基本原则当然是为文学的主题服务。在《魂系潮人》等这几部小说里,作者并没有针对生活中的事物景象进行精雕细琢,基本上没有刻意的加工与挑选,他的写作是从大处着眼,宏观地审视着“时代的进行曲”。用豪放雄健、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大范围的勾勒。由于人物多,场面大,也没有某些特别的“细节描写”,从而使作品在结构上有点松散。当然,这可以说是作品的“不足”之处,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作者林继宗本来就没有这个“刻意描画”的写作意图,林继宗本来就不是一个风格主义的作家,更不是一个技巧主义的作家。

对于作家来说,追求风格或技巧不是不可以,但切不可让风格与技巧的东西遮蔽了文学的主题表达。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凡是具有历史感的作家作品都没有把风格或技巧放在第一位。感悟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理性,认识并领会社会生活中的时代精神,如果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完成这项任务,那么,这样的作品必然是伟大的。尽管我们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将林继宗的作品列入“伟大的作品”之列,但是,林继宗的创作已经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创作意识或者说是使命感,而这一点,正是广大的读者和所有的评论者所应当关注的。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可以决定他的创作思路。但是,创作思路并不等于就是创作观念。创作思路只是一种处理文学题材的方法或技术,而创作观念则是对待文学、对待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所以,创作思路的选择与变化并不等于文学观念的选择与变化。五年多的知青生涯,给林继宗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反映到作品中,他笔下流淌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有战士,有知青,有农民,有工人,有干部,有知识分子,甚至还有当年的红卫兵和地痞流氓,正是这些普通人复杂的人生境遇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一个复杂社会的多层次与多面体。林继宗运用对历史、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展现了那个岁月中人物的性格、气质与心态。

当代的文学评论如同当代的文学创作那样,在追求丰富多样的道路上可以说有点漫无边际,只要能够有一点“特色”,似乎就是“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成就”终究就像过眼烟云一样消失在那些并不可靠的时尚般的记忆当中,由于这样的原因,在当今文坛上,无论是创作领域还是批评领域,一方面是热热闹闹的繁荣,另一方面却是冷冷清清的凋零。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虽然这是一个最朴素、最基本的问题,但正是这样的基本问题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永远思考的。事实上,林继宗的文学创作并不以“特色”见长,评论家们也没有必要为了某些“特色”而津津乐道,因为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新”,也不在于“奇”,而在于帮助人们对人生观与世界观进行不断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历史感的林继宗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正确的创作观念。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作家在描写生活的过程中必然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然而,无论有怎样的感悟或情感态度,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即针对社会或时代的理性判断。因此,作家虽然借助于“自己”来书写生活,但这个被书写出来的“生活”所具有的意义不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还是属于“历史”的。《魂系潮人》是在真实的叙述中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历史的面貌和活力,使生活、工作在那个时代的人和事鲜活地闪动在读者面前,可以说,这部小说借助于潮人的发展史,给当代的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价值取向。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作家将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得到的情感熏陶传递给了广大读者,并且从对过程的叙述和点评中给读者以哲理性的启发,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或可从中汲取智慧,或可从中汲取精神。作家回首潮人风雨人生中的故事,是要让自己所具有的文学情怀沉淀出一些具有历史感的真谛。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热衷于历史题材的作家作品似乎更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但是,“历史题材”并不等于就有“历史感”。如果一个作家专注于文学的“题材”,那么,求新、求异就是这种文学所谓的“生命力”,实际上,这样的生命力无非就是一种趣味性以及猎奇心理的自我满足而已。因为沿着追寻“题材”的道路走下去,任何新鲜、别样、花俏、奇异的题材最终将必然性地沦落为一些有印象却无意义、有情节却无感觉的“戏说”。这就是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创作只能够以“闹剧”收场的缘故。与当代的趣味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相比,林继宗的文学创作确实少了很多的趣味性,但是,读者究竟应当从中寻求什么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任务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广大的文学评论者,更在于这个“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创作观念”的健康的社会氛围和奋发有为的文学界。

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文学在“尊重个体”的诱导下虽然确实产生了一些很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书写方式,但是,并没有形成任何一种能够趋向于稳定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说当代的作家不存在自我表达的诚意与自信心,因为许多作家已经把针对社会生活的(个人的)混沌化了的“体验”视为文学的真谛,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不过是一些供人嬉戏的材料,历史感似乎就是一个握在自己手里的“万花筒”,有关时代精神、历史理性以及社会生活中共同的价值取向等都被无情地视为文学的累赘。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文学现状,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并研究具有“历史感”的文学创作。

文学是时代的,而“时代的”就是“历史的”。尽管有很多的作家以及很多的文学理论家都以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姿态来审视文学的发展,实际上,这样的创作态度、这样的文学观念最终只不过是思想虚无、感情空虚的自我表白。如果说林继宗的文学创作需要人们认真研究的话,那么,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并非是那些外在的文体特征,而是一种能够立足于历史感的文学情怀的积淀。

① 宣文:《关于诗化散文式系列长篇小说〈魂系潮人〉》,林继宗:《魂系知青》,作家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464页。

② 林继宗:《魂系知青》,作家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407页。

③ 郑适然:《从生活的海洋深处走来》,林继宗:《魂系潮人》,作家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73页。

④ 王亚洲:《永久的激情与深情》,林继宗:《魂系潮人》,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496页。

⑤⑥ 林继宗:《魂系知青》,作家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408页,第401页。

⑦ 翁奕波:《一曲当年知青生活的激越而悲凉之歌》,林继宗:《魂系知青》,作家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420页。

作 者:段平山,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历史感潮人文学创作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长春花蓝+中国红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聚力文学创作 服务武功大局
初冬新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潮人
各界潮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