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余人”的华丽蜕变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饥饿的女儿》中的六六

2015-01-28李淑榕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虹影本能饥饿

⊙李淑榕[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多余人”的华丽蜕变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饥饿的女儿》中的六六

⊙李淑榕[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饥饿的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的“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饥饿的女儿》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一部能真实反映作家心灵成长经验的作品,她以不隐不瞒的态度讲述了一段痛苦的灰色的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据虹影讲:这是一部按真实顺序写的自传。小说还原和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治运动背景下长江沿岸贫民窟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从一个小小的家庭折射出当时全社会大部分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本文所要研究的六六,即作者本人(作者在文中丝毫没有粉饰自己形象的做法是将六六和作者画等号的前提),是一个受人嘲讽和排挤的私生女,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压抑的家庭环境共同创造的“多余人”。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之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这将对更好地解读虹影小说创作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由先天本能和欲望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调和本能冲动与外部世界的张力,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从自我内部分化出来,压抑本能冲动,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六六正是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不断调和,才最终走出压抑的自我,不再沉迷性欲的满足,完成从“多余人”到肯定自己、到成为优秀作家的华丽蜕变。

一、处于压抑下的自我——“多余人”

(一)“身体的饥饿”

标题“饥饿的女儿”指的是“六六”,是母亲和她生命中第三个男人“非婚生”的私生女,是在1961年冬天即三年大饥荒最后一个冬天怀上的,“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子里”①。她身体的饥饿来自两方面:一是食物的匮乏和家庭的贫穷,使她满足不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二是性的饥饿,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成熟,她非常渴望性的满足,但是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白日梦就是人的幻想,它源自儿童时代的游戏……而成人的幻想由于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②。由于身体的饥饿,她幻想长大后可以天天吃肉,是对吃的渴望;她用手抚摸自己并幻想是历史老师的手,是对性的渴望。除了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每一次幻想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愿望的旅行。她时常梦见自己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这是生理的饥感反映到梦中;她多次梦见走入历史老师的家,与他的朋友一起看报纸——这是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梦中得到了实现。

(二)“精神的饥饿”

六六私生女的身份尽人皆知,唯独她自己蒙在鼓中。在举世皆醒她独醉的混沌生存状态下,由于父亲的眼疾和失业,母亲担当起父亲角色拼命赚钱养家,工作的艰辛与疾病的折磨使她无暇关照家庭太多,对六六的态度则是不亲近、不排斥,永远有距离感,有隔阂。养父承担母职细心照料家庭,但他的沉默寡言,不愿多说一句话的姿态,让六六无法亲近他更多。父母对她迥异于其他哥姐的态度,常使她感到自己是个“多余人”。母爱父爱的双重缺失,让她倍感孤独和苦闷。生活在简陋狭小黑暗潮湿的房间,却还要与四姐、姐夫共处一室,毫无个人隐私可言,使她更加压抑。生活在“文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她亲眼看过行刑,过早看到人情的寡淡和人性的丑陋。家庭的贫穷,看个电影都要在食物之间权衡。所有的这一切造成了六六精神的贫瘠,却又无力改变。

生存环境、贫穷饥饿、身世等多方面造成的压抑,使六六身和心双重饥饿,从未感到过幸福和快乐。被压抑的自我处于“失语”状态,她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愿自己待在小角落里不被人发现;她通过幻想来表达自己的愤怒,通过厌恶母亲来使自己达到心理的平衡,甚至一点也不惧怕跟踪她的陌生男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六六的无意识中她极度渴望被爱、被关注、被尊重,但长期的自我压抑,使她痛苦孤独苦闷,使她拙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她通过记日记、独处、幻想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直到与历史老师交往,她才找到宣泄自己的出口,才找到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快乐,这个时候的她开始受本能驱使,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中。

二、本我与自我的抗争——肯定自己

六六在家人眼中是个老实、不爱说话的人,却与自己的老师发生了性关系,这是她不断压抑自我后本能的爆发,是力比多促使她在无意识中寻求快乐,去满足自身的欲望。在与历史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六六一直处在自我与本我的抗争中,最后本我战胜自我,义无反顾地敲响历史老师的家门。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个人感觉不到,但能在暗中支配人的行为。在与历史老师的交往中,虽然她意识到他根本不爱自己,但无意识支配她又不断去找他,不断想念他;虽然她意识到历史老师对她的引诱,并非常愤怒,却抵制不住身体上的性欲冲动和心理上的渴望被爱。“在弗洛伊德看来,爱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性现象”“爱是一种受本能强迫的行为,一种完成一次远离童年爱的对象的情的转移”③。文中六六自白道:“我不过是想喜欢一个人,想爱一个人。现在一旦点明,我才知道这种情感与身体某个部位有奇怪的牵连,一处受到触动,另一处就会涌出黏黏的汁液。”④由此可见,六六以为的自己奋不顾身的爱情,只是自己爱的对象的转移,在苦苦追寻父爱母爱未果后,历史老师适时走入她的视线,让她疯狂地陷入对爱的再次幻想,只是这爱与父母亲的爱不同,它带着肉欲的冲动。而对历史老师而言,六六只不过是他失意生活暂且排遣精神苦闷的兴奋剂,一次胜券在握的冒险,一场风花雪月的地下情。这也是他自杀前未给六六留下只言片语的原因之一。

历史老师对六六的性启蒙、引诱加上她自己强烈的身体需求、爱的需求,使她主动投入历史老师的怀抱,完成从少女到女人的蜕变。与历史老师做爱,让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快乐,无论身和心都获得极大的满足。也正是因此,六六从惧怕、憎恨镜子转变为对镜子的迷恋,这实际上是她从否定自我、认为自己是“多余人”,转变为肯定自我、发现自己。

三、本我的爆发——追求自我

父母对六六不同于其他哥姐的态度,街上人骂她“烂货养的”“野种”之类的话,使对自己身份无知、处于无爱境地的她对自己的身世前途在潜意识中有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可能伴随她的整个未成年生活。恐惧使她意识到自身存在着秘密,并不断迫使她解开秘密,等到她终于从大姐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时,所有的恐惧转化为愤怒。生父、养父、母亲三人的恩怨纠葛,全都作用于六六一人身上,养父对她虽同情,却始终沉默,忧心忡忡;对母亲来说因为六六的存在,她必须承受一切外人包括自己子女对她的侮辱,并且低人一等,但另一方面六六又是她与小孙爱的结晶,所以母亲对六六又恨又爱;生父深爱六六,却因为法律不能见她,只能偷偷跟踪她,而对六六而言,生父的跟踪是对她生存构成威胁的行为,她根本体会不到这其中的爱意。在本该得到爱的年纪,她却只有压抑和孤独,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与生父相认时,六六不肯叫他父亲,内心无法原谅他。六六得知身世后,为了不伤养父的心,她没有向养父透露自己已明真相,是超我发挥了作用,痛苦往往使人成熟,十八岁的六六过早处于这种状态。

经历了与历史老师在一起的短暂欢愉,她随即陷入身世带来的痛苦中,这时历史老师自杀的消息突然传来,使她从之前力比多的驱使中清醒过来,此时自我战胜本我,她彻悟“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⑤。她希望把自己交付于他人以解脱自己痛苦的想法随之破灭。六六的命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充满了挫折,她的生命随意被人主宰,被送人、被收养、被送回、被丢弃等一系列事情,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十八岁之后,她还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男人早就离开现在却突然进入,另一个男人一度进入现在却突然离开,好像我的生活是他们随时随地可穿越的领地”⑥。此时只有逃离带给她心理创伤的家,才能寻找真我,释放压抑的自我。

离家后,她得知自己怀孕了,而且是名副其实的私生子。在一番痛苦与纠结中她打掉了胎儿。此后一段时间,一有机会她就去浴室洗澡;又有一段时间,她沉溺于烟和酒,始终带着安全套以感受性的存在……水的抚摸让她感受到爱的存在,烟和酒让她释放自己的痛苦,寻求性的快乐。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由于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排遣,将会引发痛苦、焦虑、冷漠等心理反应,必须采取措施取得新的平衡,而创作既能排遣焦虑,又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本能欲望得到升华。离家后六六仍处于孤苦无依、压抑痛苦的状态,烟酒虽然暂时排遣了心中的苦闷,但是得不到永久的安宁。她很久之前就有记日记的习惯,离家后又靠写诗赚取稿费,后来走上专门的写作道路,这正是她找到的一种可以排遣心中压抑情绪的正确方式。

六六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中,最终找到了调和的方式——写作,逃离了人生的某种悲剧,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或许,我的写作,早晚有一天能解救我生来就饥饿的心灵。”⑦虹影的创作颇丰,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思想早已超越了那时候的六六;六六是虹影,虹影却不再是六六。

①④⑤⑥⑦ 虹影:《饥饿的女儿》,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第133页,第237页,第230页,第249页。

②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③ 弗洛姆:《爱的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作 者:李淑榕,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王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虹影本能饥饿
爱与美食
爱与美食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阅读理解专练(三)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饥饿奏鸣曲
虹影:儿童文学的闯入者
饥饿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