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感知视角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01-27王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王平

摘要:从旅游感知的视角,以吉林省某县农家乐经营者,游客及政府工作人员为调查目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游客、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作为农业旅游活动的感知主体的感知诉求。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三者间旅游感知的诉求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础针对东北地区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感知;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89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3.071

1  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旅游感知问题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文化和社区特征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不仅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征,还具有强大的扶贫功能。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大有潜力,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仍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满足日益扩张的旅游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是“授之以渔”,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解决手段。

主人与客人是旅游中最重要的两大利益主体,主人即旅游当地的居民,客人即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利益主体的感知,而正是这两大利益主体才是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最积极、最具创造力、最能够践行可持续性的基础。

旅游主体感知涉及两个问题,即作为旅游地当地居民的主人感知与作为旅游者的客体感知。从主人角度来看,“主人”的参与程度和范围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和环节。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损耗并带来了由于外部文化大量涌入导致的“地方特性”的削减。Franklin等[1]指出,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地方文化的挖掘,增强“主人”的自我文化认同意识,进而再造“地方感”。因此,保护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而另一方面,从“客人”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是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旅游者的认可和持续性推广才能有助于旅游产品的持续,甚至扩展性开发。因此,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对旅游者旅游感知的考察,有助于发现旅游产品提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便于明确旅游产品未来开发和改进的方向[3]。因此,从上述两方面来看,提高旅游产品的旅游感知水平,一方面有助于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和文化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旅游产品的推广和拓展。因此,建立双向旅游感知衡量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符合主体和客体双方感知意识的旅游目的地,才是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

从旅游感知带动的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4],我国农业旅游存在如下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不注重农业基础与旅游衍生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滞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因此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初期较为粗放,规范性较差,过分敛财,未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眼光。导致大量农业旅游资源的荒废和滥用。第二,普遍就地取材取景,但不注重后期的拓展和可持续性创造,旅游感知较为单一,同质化过强[5]。可见,对我国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地满足旅游主体双方感知的基础上。因此,本文以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双主体的旅游感知为基础,构建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探讨和评价。

2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指数构建及评价

以旅游感知和可持续性为变量构建两个模型,区域内旅游收入为Y,可持续性变量与感知变量为X。以吉林省某县农业旅游村农家乐主人、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以对特定问题答案赋值方式进行,赋值范围1-10,其中10为非常赞同,1为非常不赞同。共收集问卷132份(其中,农家乐创办者及当地居民33份,游客83份,当地政府工作人员16份),分别针对旅游感知对3组对象进行了如下考察和描述性统计(表1、表2)。

由表1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地方农业旅游带来的成果中最注重的是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其次分别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影响当前生活方式,最后为参与地方旅游管理和决策。

通过对游客的调查统计结果(表3、表4)可以看出,当地游客最看重的为自然田园风光,其次分别为地方生活方式(包括民俗特色等)以及参与程度,相对最不看重的是接待条件。

通过表5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对地方农业旅游带来的成果中最注重提高税收收入和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其次分别为提高地方形象和提供就业机会,重视程度相对最低的是丰富文化生活。

基本描述性统计结论显示,从三大主体对当地农业旅游的满意程度的平均水平上来看,地方政府对当地农业旅游发展水平的满意程度最高,其次为地方居民,最后为游客。在此基础上,以上述问卷调查为基础,建立多变量回归分析模型试图寻找平衡地方农业旅游三大主体旅游感知程度的重要变量。

其中,以不同旅游主体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满意程度为因变量y,并根据问卷设置如下自变量:x1为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和收入,即当地居民调查指标2和地方政府指标4;x2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即当地居民指标3和地方政府指标8;x3为地方生态环境提高,即当地居民调查指标4、游客调查指标9和政府指标6;x4为保持当前生活方式(包括民俗特色等),即当地居民调查指标5和游客调查指标8;x5为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即当地居民调查指标6和政府调查指标5;x6为当地居民调查指标7,参与旅游管理和决策;x7为游客调查指标2旅游地接待条件(住宿等);x8为游客调查指标3,旅游服务水平;x9为游客调查指标4,消费水平;x10为游客调查指标5,旅游地餐饮特色;x11为游客调查指标6,交通便利条件;x12为游客调查指标7,游客参与程度;x13为政府调查指标2提高地方税收收入;x14为政府调查指标3,树立当地地方形象;x15为政府调查指标7,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变量x16为受访者性别,x17为受访者年纪,x18为受访者学历,x19为受访者职业,x20受访者家庭收入水平,x21为受访者类型[6]。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endprint

Y=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15X15+β1X16+β2X17+…+β5X21+ε

通过表6回归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感知考察中,就业和收入、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高以及现有生活方式和状况原貌的维持与当地旅游满意程度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其除了更关心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带给他们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外,同时也更加注重当地原生态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保持和传承,不希望以牺牲地方可持续发展而换取当前的收入。而在参与当地旅游资源管理和决策层面上,地方居民普遍表现出了比较低的热情,这与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密切相关,受访区域居民尚未体会到旅游资源地协同性的优势,这是本文样本选择的局限性,但也代表了东北农业旅游开发当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以游客为主体的旅游感知考察中,地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持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地方接待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成为制约游客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指标。而从对比来看,地方政府仍然更加关注地方税收收入,这与地方居民对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关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树立地方品牌形象。

3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优劣势

我国东北地区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大省。其宽广辽阔的平原特征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共同决定了东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自身的优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自然景观较为齐全;山脉、草原、河流、湖泊等一应俱全,其中森林资源优势最为明显,林间野生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同时,东北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得不同时期的景色各具特点。畜牧业、渔业与耕种农业发展情况均十分良好。此外,东北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形成了多种民族风俗和习惯。其中,以满族和朝鲜族居多,其文化多样性也受到了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知识水平人士的关注。因此,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特色来看,东北地区农业旅游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同时,东北地区原有老工业基地的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因而大量劳动力从原有产业中解放出来,亟待优化配置。因此,东北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

但同时,东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也存在自身的劣势。

首先,东北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为落后。相对于江浙一带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主要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因而水平较为落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为粗放,且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的地区品牌。其次,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在以GDP为导向的地方考核评价指标下,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政府的思路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释放,仍然停留在做大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而农业旅游是“小而美”的经济发展形势,难以形成与大企业集团相媲美的规模,因此尚未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和重视。第三,从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为主,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因此难以给游客带来完整的旅游体验[7]。

4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三大参与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旅游感知要求,如居民关注就业和收入、地方政府关注地方形象建设而游客则关注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但三者也具有一致的感知诉求[8],即均要求旅游资源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和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开发。因此,惟有建立在感知诉求一致基础上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够实现三者其余感知诉求的实现。因此,结合本文的定量研究和对东北旅游资源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出未来东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朝着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发展:

首先,充分利用农业大省优势,积极挖潜资源环境,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资源的开发。基于作为农业旅游的主体的游客和当地居民都看重地方生态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挖掘东北林区特征,开发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强调人与自然亲近而不过分破坏的旅游景区。

其次,以重点旅游城市为核心建设中心城市圈,利用中心城市文化的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结合东北地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以哈尔滨(冰雪文化)、吉林乌拉(满族文化)和吉林延边(朝鲜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城市为核心,建立城市-乡镇旅游集群,以上述中心城市为基础,挖掘其浓厚底蕴中的文化内涵,并在寻找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与独特人文景观契合点的基础上,扩展文化辐射范围。利用范围的扩展,增强地方农业旅游的创新性,带动周围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最后,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的双重特点,创造农业产业链旅游新模式[10]。创新是农业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各地农业旅游项目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更要强调人无我有,在借鉴其他地区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要融合自身的特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可以积极将农业和工业产业链进行融合,引入先进理念,实现从参观到参与,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可以在收获季节组织收割-脱粒-入库的田野农家乐,以及冬季冰上捕鱼-水产处理的农工商相结合的参观活动。

参考文献:

[1] FRANKLIN A, CRANG M. The trouble with tourism and travel theory[J]. Tourist Studies, 2001, 1(1): 5-22.

[2] 尚  杰.农业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王  晶.循环经济下企业的运行机制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解运杰,王岩松,王玉玺.东北黑土区地域界定及其水土保持区划探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1):48-50.

[5] 姜国忠.关于发展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123-125.

[6] 王  威,杨丹妮,方志权.日本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对我国建设都市农业的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04(11):39-41.

[7] 王兆骞.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8] 朱启荣,闫国宏.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3(6):21-23.

[9] 张红宇,赵  革.新农村建设要充分释放农业的多重功能[J].农村经济,2006(5):3-5.

[10] 罗其友,李建平,陶  陶,等.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6):96-9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