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番茄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015-01-27植爽,吴钰祥,王玉杰,王辉,黄作喜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组织培养

植爽,吴钰祥,王玉杰,王辉,黄作喜

摘要:以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6-BA、NAA、IAA及IBA对树番茄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以建立一套最适的高频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MS+0.20 mg/L 6-BA +30 g/L蔗糖;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是MS+2.0 mg/L 6-BA +0.1 mg/L NAA +30 g/L蔗糖;不定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1/2MS + 0.1 mg/L IBA +30 g/L蔗糖。

关键词: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高频再生体系;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S6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88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3.066

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又叫洋酸茄、木本番茄等,为茄科茄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是一种集观花、观果、食用于一体的植物。原产南美洲的秘鲁,我国云南省的腾冲、西双版纳、德宏、文山等地均有栽培[1-3]。树番茄的果肉比普通番茄的果肉厚,含有丰富的果胶质,是制罐头、果酱、果胶的优良材料;同时其味美,甜而酸味小,富含矿物质及维生素C等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1],对树番茄进行深加工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2],且树番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性、抗病虫害能力,定向培育前景广阔。利用组培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可以降低成本,有效地保证后代的优良性状,并且能在短期内向市场提供大量种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4]。目前,国内关于树番茄组织培养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树番茄种子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6-BA、NAA、IAA及IBA对树番茄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以建立一套树番茄最适的高频再生体系,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树番茄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饱满的健康种子,置于无菌小烧杯中,0.1%氯化汞浸泡3~4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播种于MS培养基表面上,先暗培养2 d,然后再置于25 ℃的培养室中培养,以培养健壮的无菌苗。

1.2  方法

1.2.1  不定芽的诱导  经过5 d的培养,种子萌发长出幼嫩子叶,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取出无菌苗,去掉顶芽及树番茄子叶的1/2和茎段,同时保留1/4的下胚轴,接种于MS附加不同浓度6-BA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表1),使子叶恰好平铺于培养基上。每个处理另加8 g/L的琼脂和30 g/L蔗糖,确保培养基pH为5.8左右。培养条件为:白天24 ℃、夜间20 ℃左右,光照时间为13.5 h/d,光照度2 000 lx,室内的通气条件良好。接种后每7 天观察其产生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情况,统计有愈伤组织形成的外植体数,计算出愈率和出芽率。

出愈率=■×100%

出芽率=■×100%

1.2.2  不定芽的增殖  选取生长健壮,大小一致的不定芽,去掉上部叶片,留取0.6~0.8 cm茎基部,接种于表2的①~⑤号增殖培养基中,每个配方接种56块外植体,接种后每7天观察不定芽的分化情况,20 d后统计增殖后芽数。

增殖倍数=■×100%

1.2.3  不定根的诱导  将获得的无菌苗切取3 cm的茎段,转接于表3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每个配方接种8瓶,每瓶接种4株无菌苗,接种后每6天观察其根长势,统计生根率。

生根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对树番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①号培养基的不定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为理想,出芽率为96%,出愈率达到86%,且愈伤组织呈深绿色,不定芽长势好,随6-BA浓度的升高,不定芽和愈伤组织个数均下降,说明高浓度的6-BA不利于树番茄不定芽的诱导,反而对试管苗有毒害作用,表现为苗长势下降,愈伤组织颜色变浅。适宜树番茄不定芽诱导的最佳配方为MS+0.20 mg/L 6-BA。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树番茄植株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⑤号培养基的不定芽增殖效果最为理想,增殖后总芽数、增殖倍数与平均株高均达到最大值,其最适增殖培养基配方是MS+2.0 mg/L 6-BA+0.10 mg/L NAA+蔗糖30 g/L,增殖后总芽数为117个,增殖倍数达2.09,叶色浓绿,植株生长健壮,长势强。增殖芽的多少与6-BA和NAA的浓度配比关系密切,较高浓度6-BA与低浓度NAA配比有利于树番茄不定芽的增殖,当NAA浓度为0.10 mg/L时,植株长势较好,叶色浓绿。在此过程中有愈伤组织出现,颜色为深褐色,并且在进行树番茄不定芽增殖时也有根长出,特别是在②号培养基中,树番茄根生长良好且较长,最长8~10 cm,可能与NAA浓度较低(0.05 mg/L)有关系。

2.3  不同激素对树番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用1/2MS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时,有效生根率均较高,其中⑦号培养基即1/2 MS+0.10 mg/L IBA的生根效果最好,其有效生根率达100%,根生长健壮,株高合适,适于下一步移栽。随着IBA浓度的降低,根细长势差,试管苗高度下降。添加NAA后试管苗表现为根短、粗,不利于移栽;未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试管苗表现为根长、细,生根效果也不错,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可酌情选择。因此,⑦号培养基的不定根诱导效果最为理想,即1/2 MS+0.10 mg/L IBA+30 g/L蔗糖。图1为树番茄不定芽的再生过程。endprint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通过在MS或1/2MS培养基上添加一定比例的6-BA、NAA和IBA,能有效地促进树番茄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及不定根的诱导,MS+0.20 mg/L 6-BA较适合树番茄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在MS+2.0 mg/L 6-BA+0.1 mg/L NAA培养基上不定芽增殖效果较好;关于树番茄的生根培养,本试验主要采用1/2MS培养基(不加任何激素)与1/2MS培养基添加NAA、IBA两种激素进行比较,综合考虑认为,在1/2MS+0.10 mg/L IBA培养基上不定根诱导效果最好。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配比是外植体分化方向的重要决定因素[5]。研究表明,6-BA不仅有利于促进番茄不定芽诱导,而且在番茄不定芽增殖作用下效果显著,单独采用激素6-BA可诱导出优良的不定芽,不需要与其他激素配合使用。这与秦改花等[6]研究樱桃番茄的不定芽诱导最适配方(MS+0.5 mg/L 6-BA)得出的结论一致。同样,宗宪春等[7]运用6-BA、ZT进行诱导愈伤组织,结果2种细胞分裂素相比,6-BA明显优于ZT,随着6-BA浓度的升高,其相应处理的下胚轴不定芽发生率呈上升趋势,6-BA浓度为2.0 mg/L时不定芽发生率最高,为88.5%。细胞分裂素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生长激素不同的培养基其诱导、增殖等的效果均不相同。其中,增殖芽的多少与6-BA的浓度关系密切,适宜浓度的6-BA可以诱导再生芽的不断分化及愈伤组织的形成。

生根壮苗是植物组织培养中重要的环节。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是再生苗移栽成活的基础[5]。本试验采用1/2MS培养基诱导生根,其生根效果较好。与曾培洋等[8]、孙靖棣等[9]、黄刚等[10]、马杰等[11]、孙同虎等[12]的研究结果相同,发现采用1/2MS培养基时,诱导生根快,诱导出的不定根数目多,侧根数目多,且根粗壮,幼苗生长快。在进行生根培养时,添加生长素对不定芽生根有一定的作用,如NAA、IAA、IBA。本试验结果表明,IBA比NAA更适合树番茄生根。若在1/2MS培养基中不添加任何生长素也极易生根,如孙同虎等[12]以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番茄的组织培养时,1/2MS+30 g/L蔗糖是其诱导不定芽生根的理想培养基。

参考文献:

[1] 郭碧瑜,周伟华,叶青莲,等.树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02.

[2] 张东华,汪庆平,马晓芳.具有开发前景的热带果蔬植物——树番茄[J].生物资源,1998,14(5):209-210.

[3] 张庆良,张凤霞,丰宗新,等.树番茄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山东林业科技,2005(3):25.

[4] 董衍奎,李亚贤.以色列番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中国林副特产,2002(2):12.

[5] 赵明珠,张美萍.不同番茄品种再生体系的比较[J].北方园艺,2011(9):127-129.

[6] 秦改花,孟  丽.樱桃番茄“情人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2):1-3.

[7] 宗宪春,许向阳,王傲雪,等.不同激素配比对番茄下胚轴诱导与分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27-1928.

[8] 曾培洋,杨宗岐.番茄下胚轴和子叶离体诱导成株的激素调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41-3342.

[9] 孙靖棣,未晓巍,蔡  蕊,等.激素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番茄再生体系的调控[J].北方园艺,2012(5):115-118.

[10] 黄  刚,孙光英,郑晓峰,等.番茄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24):149-151.

[11] 马  杰,邱栋梁.番茄组培再生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185-189.

[12] 孙同虎,孙秀玲,薄鹏飞,等.番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67,6487.endprint

猜你喜欢

组织培养
扁桃斑鸠菊组织培养技术初探
我国北美红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文心兰切花无病毒种苗组培快繁生产技术
东方百合“甜梦”花器官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迷你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