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讷”的追梦人

2015-01-27代鹏飞

延河·绿色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魏碑拓片书法家

代鹏飞

有人说,一辈子并不长,只够好好爱一个人,只够认真做好一件事。一生未取得成就者,大多不是因为笨,而是耽于聪明。王江恰恰避开了这无用的聪明,由木讷而扎根,用刚毅来培育,直到长成一棵大树,广博的学识和饱满的思想,是大树丰茂的枝枝叶叶,而书法艺术,是大树开出的花儿。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此一论或也正适合于王江先生。他的字相和心相,的确氤氲着温和仁厚之气。于稚拙中寄寓着真淳,于平淡中蕴藏着深刻。那是天地的大爱,是自然的气度,来自大千世界,再回归于大千世界。

近日,我们聆听了王江的书法写意人生,感受属于他的“笔意通达自如,心界淳厚圆融”。

自古秦州多俊才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而俊杰就好似凤凰一般,必然栖息于梧桐之地。

西安,这座文化底蕴深厚大街小巷几乎触手可及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的城市。它的雍容儒雅,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了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在这块隐龙藏凤的沃土上,有过“龙颜四目”的文圣人仓颉,有过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的钟繇,有过“颜筋柳骨”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等等的书法大家。今天,在这片土地上,能被唤作青年才俊,在整个三秦大地,乃至整个中国颇有声气的,现在是不多的,而王江,便是之一。

认识王江的人都知道,他那是一张憨厚朴实的脸,斯文而儒雅之极。虽言语不多,可身上却弥漫着一种文人雅士的书卷之气,一看就是一个艺术的“痴儿”。然而,就是在欲望横生、酒醉灯谜的大都市里,褪掉了都市人的浮躁之后,这个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年轻人,却与书法艺术结缘已久,青春的岁月里,他临池不辍,如痴如醉,挥洒泼毫着一片属于自已的人生风景。有道是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负,他的书法艺术,正声誉鹊起,渐入佳境,在各类赛事中屡屡获奖,也在陕西书法界中为大家所熟悉。

木讷非讷冷非冷

讷,王江说自己是个木讷之人。木讷是什么,就是愚就是笨就是拙么。二是冷,对人总是不热不燥,冷冷的样子。

与他浅交的人,自是不能理解于他,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与他相处久的人,对他的这种解释,却是会心一笑,其实也不尽然也。

关于木讷与冷。木讷,在宋黄庭坚《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有这么一句“木讷赤子心,百巧令人老”;在《明史?傅珪传》也有这么一句“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冷,在李中《徐司徒池亭》曾说道“扶疏皆竹柏,冷淡似潇湘”。想来,也许 “恒,德之固也”的“赤子之心”,疏花淡月,浅笔风轻的幽静之态,一种静气,这才是王江木讷与冷的根由。

很小的时候,木讷就伴随着王江,这种讷使他总是独自落寞。一个人坐在老屋门前的石礅上几个小时,也不与人说一句话。母亲担心他会变得痴呆,于是常常到村里的古庙里祈些神药(烧过的纸灰)来让他和水喝下,终不见反映,时间长了,也便失去了信心。

王江的父亲那时还是民办教师,因毛笔字写得好,每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就有村民拿着红纸来家里让他父亲写春联。比他机灵的哥哥被叫去帮忙裁纸、折纸,而王江连看都不能看,就被母亲拉去捡柴、烧锅了。

家人担心王江无心上学,九岁才将他送到学校,小同学都以王江“痴呆”而不与他玩,他就一个人呆坐在教室。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过多次,最终用叹息声和失望的眼神掩盖了一切。

初三毕业那一年,王江遇到了改变生命轨迹的第一个人。那是给他们代课的一位性格怪异的老师,因为他的字在全校老师中写得最好,所以学生的作业常常因写得乱而被责令反复重写。他在课堂上还有提不完的问题直到把你难倒。那节课上,他一连问了王江2 0个问题仍不甘心,就问他为什么大冬天在他的课堂上要穿一件大棉袄,王江哑然,而那位老师则就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了惩罚,把他请到讲台上,让他抄一段课文。王江用冻得发抖的手刚写了几个字,他便大发雷霆:“你这叫人写的字吗?”那年十六岁的王江,因为懦弱、木讷常被人欺负却没有反映,但那一次他却有一种被羞辱而无地自容的伤痛,那种伤痛在他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就会跳出来使劲地讥讽与嘲笑。

于是上了师范之后。王江开始临帖写毛笔字,因为学校开了那门课,也因为久藏心中的那一点自尊,他整天不停地写,心无旁念地写。王江从习“颜筋柳骨”开始,待有了一定基础后,他又向前追溯,从篆到隶,再到真草行。王江回忆说,当他看到魏碑的帖子时,他被震惊了。不管是《龙门二十品》还是《张猛龙贴》,这种倔强于庄实,阚拙中透秀峻,跌宕奇伟,秀而不媚,直而不板,灵动稳正,严谨中透潇洒的字体一下子让他找到了一种感觉,宿命的回归。

魏碑中的讷拙不就是自己本来的性格么。

也许是为了证实自己并非天生愚钝,也许是天意所至。总之,从此王江潜心苦习,不管工作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他总不停顿的手,白天黑夜,冬雪夏阳,摹习不缀。

然而,习魏碑有坏处,易拘泥而不前,无所适从,乃至走火入魔。这是一条险途,然而王江置自己于险地,险中求生,硬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三年后,王江在全市教师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市青年教师三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寂寞的心,因此有了一丝胜利后的惬意。只是后来,他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师。

自号曰漏砚斋主

1 9 9 4年,这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王江被调入长安县(区)委宣传部,一次工作之余,他与同事到终南山净业寺整理资料,意外地发现了在众多的残垣断壁下,散放着许多古代的碑石,有古老的文字、有悠远的图案。王江被那些碑石沉重的历史内涵所深深吸引,挚爱之情骤然剧增。此后王江常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寺庙,搜集碑石资料。但凡他所知有碑石的地方,必前去搜索观赏。朋友知道他的喜好,也常以碑拓相赠,更有以碑拓前来换钱者,尽管囊中羞涩,衣食难保,却不愿与碑拓失之交臂。每获佳拓,必辗转把玩,细品文字,详辨书法,游历在古老文化的沃土上,心驰神旷,情不自禁间,常临习挥毫,泼墨抒情。endprint

由于王江广集拓片,写字之余,逐渐喜欢上了收藏。关于书法类拓片有千张之多。据说,有朋友得一墓志,令他欣喜若狂,竟为唐大诗人韦应物及夫人儿子儿媳之墓志。韦应物,史志关于他的介绍不详。如今得之让世人重新确立他的生卒年代,其行世状况,可见珍贵非同一般。此后他写出了《大唐诗豪亦书家,千年始得丹志传——新出土韦应物撰并书<故夫人墓志铭>考释》一篇论文,没想到玩着玩着还玩出了名堂,他之所以玩拓片,实际是从其中吸收不一样之处,哪怕一字,都让他欣喜万分,如醉如痴。接下又写出了《新出土唐<冯承素墓志>考释》一篇论文,惹起广泛关注。

王江收藏的拓片,主要是历代墓志拓片、秦汉砖瓦拓片、汉画像石拓片等,在对这些拓片的研习整理过程中,拓片题跋成了王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陕西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即将为王江出版《王江题记秦汉瓦当经典2 0 0品》,之后还要出版系列丛书《王江题记汉画像石经典2 0 0品》、《王江题记汉砖经典2 0 0品》等。

王江喜砚,他有一砚,据说为韦应物的,喜爱之甚。因而他的书房名曰漏砚斋,而他也一身“夫子气”的别出匠心,给自己以心灵的自勉与寄托,起了一个自号——漏砚斋主。漏,捡漏拾漏也,拾捡古人之漏,他人之漏,为己所得,别人之漏,他之宝贝。也表明了他磨穿铁砚,终身侍书的决心。古人云,玩物丧志,王江徜徉在先贤的文化里,其乐无穷,反而志更弥坚,增益颇丰。

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燮有首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画来夜间思,冗繁除去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寒暑,四十年不算短,用四十年画一枝竹,岂有不“熟”之理?

1 9 9 8年王江认识了书法大家傅嘉义老师,傅嘉义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帮助较大,后来又结识了书法家王蒙先生,他把王蒙的书法创作理念和用笔的技法揉进了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而自成一体,风格迥异。十几年之中,王江的书法四年一变,四年上一台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0 0 2年5月,在陕西省内著名书画艺术家“三秦采风”的活动中,发生了一见非常有趣的事情。著名书法家、时任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王蒙先生,遇到一位长安区的记者,第一句话便问记者“认识王江吗?”谁知那记者不但认识,还同在长安的宣传文化口共过事呢。王蒙先生便对记者讲道:“你们长安的王江,在书法事业上堪称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不了几年,王江在陕西书坛必成大气候,不信你就走着瞧!”

王蒙先生的一席话,也让王江的那位同事记者意识到,那位“不爱说话,光知道闷着头练字”的王江在长安区乃至陕西书法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2 0 0 5年是收获的一年。王江在这一年创下一个“大满贯”的记录。

2 0 0 5年,是中国书坛的展览之年,中国书协主办和联办的大大小小的展览有九项之多,其中有规格很高的三个单项展及电视书法大赛(“五届新人展”,“四届正书展”,“二届扇面展”,“杏花村杯”)。对王江来说,这一年是幸运的一年,所有的书法类展览王江几乎一个不落的都入选了,还有两次荣获(“公务员杯”三等奖,“冼夫人杯”优秀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得不让人们对王江刮目相看,如今的陕西书法界在刮着一股“王江旋风”,王江成为陕西书法界内人议论的一个热点人物。

十年磨一剑,从2 0 0 3年开始,至2 0 1 3年,王江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中获奖入展3 2次,创下了陕西青年书法家入展的最高记录,十年间三次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两次入展国展、1 5次入展专项届展、1 2次入展单项展,成绩可谓辉煌。另外,王江也迎来了自己书法生涯的飞跃,由于成绩好、热心书法事业,2 0 1 1年,王江当选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 0 1 2年王江当选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 0 1 3年被组织借调到陕西省书协从事书法组织工作。

这也正如王蒙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王江几年的磨砺,使他看似平静的内心,在书法创作中涌动了滔滔不绝的激情。他在书法创作中的执著,以及这两年来在书艺上的突飞猛进,作品在全国各大型书法展事几乎每投必中,时有获奖。是继陕西省书坛6 0年代一批黑马之后,7 0年代的又一匹黑马代表人物,实在是可喜可贺……”

潜心研艺自无量

王江有些许腼腆,不喝酒,不抽烟,似乎有些不近世俗。不近世俗必无媚无毒,因而具备精气神,看他的字如看身负长剑之侠客,行于江湖,笑傲其中。这也许就是他字体中刚中有秀的体现。

回顾王江在书法艺术钻研探索之路。是勤能补拙,功到自然成。“勤奋、扎实、埋头、低调”是王江走过的艰辛道路。

“任何人的风格都是从古人那里嬗变而来。学先贤书艺不能光学外在的东西,更需采其神韵,探其轨迹,取其成艺之道。”中国传统的书法创作要求书法家们不断的临帖,汲取书法先贤大家和前辈的“营养”。王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他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临帖,广博知识,不断的临写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石门颂等诸多不同笔法和风格的精品字帖,王江从欧体入手,再写魏碑。写魏碑的同时,他还兼写行书,隶书。在他看来,临帖对于书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学书法的人必须要临摹。人常说,成就一名画家要二十年,成就一名书法家则要三十年。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瑰宝,并且书法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学习前人书法,临摹古人字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只有很好的继承和坚持下去,才可以成为书法家。“有些爱好者或者很有造诣,但是没有对传统书法的学习和继承,是必定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的。”对于先贤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王江坚持自己的观点。

王江告诉说,自己的书法创作这么些年来不断的获奖、入展,与他的书法创作“半魏、半隶、半行、半楷”的与众不同有很大关系。中国书协所办的展览,请的评委总在不断的变换,各个评委也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对书法家来说,入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都可以,但次次都能入,这就说明王江的书法风格都能被众多书法名家所认同。endprint

“险峻跌宕,坚挺雄健,秀丽圆静,凝重端庄,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变化万千,至臻至极”。这是行家对王江书法的评价。

当然,王江的作品曾引起一些争议,有的人认为王江的作品过于现代派,他们认为只有单纯的临摹才是书法。但是王江认为单纯的临摹只是在模仿,只有注入思考,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他起初在写魏碑的时候不得要领,后来自己观察到在魏碑大气的风格中还有些特有的率性、随意的风格,尤其喜欢,就特别的挑出来,坚持练习临摹,后来形成自己在魏碑中独特的天真烂漫的风格。

“潜心研艺事,前程当无量”。王江依然理性地努力着,他没有盲目地去追求潮流,而是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冷静地不断前行。也相信,王江凭借着他的天赋和勤奋,凭借他的书品和人品,在书法艺术的圣殿里,会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境由心造意孤行

当我们以冷静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中国书坛,我们也许会无奈地感到:书法艺术仍在浮躁中沉浮。当然,也不仅是书法如此。其它门类以致整个社会也都如此。面对纷繁喧闹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代书法家对书法作品内涵的追求已经远远不像古人那样执着了。那么,如何在繁纷的世界里找到一片艺术的净土?如何让心灵更能沉下去,在书法圣地里留下一点自己的印痕?这些思考,对于一个至真至情的书法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做到潜心临帖钻研技艺的书法家并不多,许多成了名的书法家,整天忙于各种社会应酬,却很少有人能埋下心来继续钻研。可王江不同,他虽然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众友同道竞相祝贺赞扬,而他却淡然应对。王江说,前几年跟他一起参加各种书法赛事活动的同道,有的成绩甚至比他还好,但就是没能坚持下来,有的选择了放弃,而他却以强烈的书写欲望,激情创作,终于走到今天。

如今的王江已然是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但他还是谦虚地说自己对于升任副主席感到很意外,因为还有很多优秀的人。王江还在西安市成立了一个城南书社,这是一个专门的书法艺术家交流讨论的地方。每两周一次,王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聚集一群书法爱好者,通过彼此交流学习,提高各自水平。王江说,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优秀社员可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大家都在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着。

王江说他有一个一生都要追寻的梦想,是书法梦。他要跟大家一起把书法变成自己的一生为之追求的梦。是啊,一个人没有梦想的生活是枯燥的。只有梦想的生活,又是虚无的。

“境由心造”,“梦”亦由心造。王江的木讷与迟钝,让他在不经意间,用倔强的心将一件自己开始并不喜欢的事,变成了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梦”,一意孤行,追梦到底。endprint

猜你喜欢

魏碑拓片书法家
杨陵区文化馆“熔古铸今·金石遗韵”杨陵区高浮雕拓片展开幕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拓片
你读过历史,有没有见过历史的影子
小小书法家
打铁老太
魏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