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科技融合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2015-01-27左和平徐敏燕杨建仁

中国陶瓷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科技

左和平,徐敏燕,杨建仁

文化与科技融合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左和平,徐敏燕,杨建仁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在界定文化与科技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涵义、目标及特征。基于中国陶瓷产业中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历程,从融合基础、融合层次、融合机制以及融合方向四个相关联方面构建了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架构,以揭示文化科技融合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路径和作用。

文化;科技;融合;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

0 引 言

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技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专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论断,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现在,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的融合思想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也逐渐得到验证,成为继“科技创新”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国做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力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但是,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研究,多属概念讨论和描述分析,实证研究主要是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或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然而,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在具体产业层面如何实现?这两者的融合究竟如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将以景德镇陶瓷产业作实证研究。

1 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基础

1.1 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总体上经历了从最早的“对立论”到“包含论”、“互动论”再到现在的“融合论”。 (1)对立论。以1956年斯诺发表的文章《两种文化》为标志,对立论得到广泛关注。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和科技是相互对立的,科技属于理性和应用范畴,而文化属于感性范畴,人文学家和科学家之间存在文化割裂,即所谓的“斯诺命题”。 (2)包含论。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或者文化也是一种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对人的异化、技术奴役性的形成以及技术负作用的产生,人类逐渐认识到文化与科技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对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思考。(3)互动论。这种论断认为文化与科技两个系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和包含论不同,互动论认为文化和科技是两个独立系统,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主要关注一方对另一方发生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影响效应等。(4)融合论。主要研究文化与科技如何融入对方的体系中,甚至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它在互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仅分析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如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催生新兴产品业态的出现。

1.2 文化与科技融合涵义、目标及特征

文化与科技融合涵义。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对文化与科技两者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结果,是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通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服务)文化、科技含量或者优化产品(服务)传播途径,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服务)附加值并催生新兴产品业态,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过程或过程状态。在这个涵义里,要注意几点:(1)文化与科技融合是随着认识逐步深化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对文化软实力作用重新认识的结果。(2)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通过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得以体现。(3)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作用,表现为产品或者服务的物理和心理附加值提高,同时通过产品或服务传播途径的优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和质量。(4)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创新效率,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并且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

文化与科技融合特征。(1)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是两个开放系统,相互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可以进行能量交换,是一种耗散结构,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能够进行融合,并保证系统有序的重要条件。(2)文化和科技融合过程存在间断均衡性。文化和科技融合进程持续进行量的累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进行突变,形成间断平衡点,然后又进行下一阶段的累积发展,形成新的间断平衡点。(3)文化与科技互为因果,共同演进,科技引领文化发展,文化支撑科技进步,两者形成超循环系统。

2 中国陶瓷产业中文化与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每一时期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里就我国近现代陶瓷产业文化与科技发展历程做一简要归纳:

(1)陶瓷技术传统的传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陶瓷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传承方式包括师徒传统、家族传承等,而且制瓷技艺是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经验总结,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化研究。因此,技艺传承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制瓷技艺的发展存在神秘色彩。

(2)陶瓷科学技术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和政府对陶瓷传统产业的重视,使得近代陶瓷科学技术有了广泛传播的条件。以景德镇为例,1953 年陶瓷研究所成立,首先请进了东欧国家的陶瓷科技工作者,对景德镇陶瓷技术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合作,同时派出一批青年学者赴东欧国家学习。陶瓷科研与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工作开展,为陶瓷从技术传统转向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陶瓷产业创新体系(改革开放至90年代)。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C.Freeman)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全新的概念,自此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各个国家及产业领域如火如荼的展开。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在陶瓷产业领域,我国陶瓷产区都在纷纷建立陶瓷产业创新系统,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三重螺旋创新的作用,为陶瓷产区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持。

(4)陶瓷产业集群及工业园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自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产业集群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动力。陶瓷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各相关主体及资源在地域上集中,发挥集聚效应;陶瓷工业园的建设,主要由各地政府倾力打造,通过政策驱动以实现资源整合。

(5)陶瓷文化创意园建设(近几年)。随着文化资本化的发展,文化资源在陶瓷产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被重新挖掘和发扬,成为提升陶瓷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各大陶瓷产区通过打造陶瓷文化创意园区,实现传统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的几个发展过程,体现了科技要素和文化资源对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或者侧重科技创新的作用,或者重视文化要素的意义,科技和文化的结合没并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新形势下,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

3 文化科技融合下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3.1 景德镇陶瓷产业技术演进与文化传承

陶瓷产业技术演进。在景德镇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有三个技术突破:原料的选择与精制;釉料的发明与使用;窑型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1)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存在的优质高岭土,而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发明,大大改进了景德镇陶瓷的品质。五代、宋代以前,瓷胎基本上由瓷石一元配方制得,到了元代、清代,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并减少了烧制过程中的变形。(2)釉料配方中釉灰的比例逐渐减少,而釉果的用量比例不断提高,釉料由早期的石灰釉变为石灰—碱釉,制釉技艺达到很高水平。(3)景德镇瓷窑经历了数代变迁,在烧成工艺和烧成温度上有了极大的提高,是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五代、宋代时期的龙窑,到元朝的马蹄窑,明代的葫芦窑,再到清代、民国时期的镇窑,建国后的煤窑直到现代梭式窑的发明,窑型不断改进,不但提高了烧成技艺,而且也在不断地适应生态环境演化的要求。

陶瓷文化资源的传承。经过千年的发展,景德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形态,也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建筑遗址、历史以及陶瓷文献;制度形态主要指陶瓷制作工艺、行业规则以及语言习俗;精神形态主要指陶瓷民俗文化、城市品牌、装饰文化、民间传统以及陶瓷名人等。在景德镇陶瓷产业早期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资源都呈散落状,没有充分地资本化。随着对文化认识的逐渐深化,景德镇通过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使文化资源资本化发展。

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科技演进和文化传承过程中,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德镇历代陶瓷产业的发展显著地印证了这一点。新世纪里,在国家及江西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景德镇在《景德镇市策应鄱阳湖经济区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建立陶瓷创意产业,以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览馆、中国陶瓷城、中国瓷园、景德镇陶瓷学院、省部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雕塑瓷厂、江西盛都置业有限公司、景德镇法蓝瓷陶瓷实业有限公司、景德镇御窑瓷业有限公司、景德镇群艺瓷厂和乐天陶社等一大批陶瓷创意企业为主体,发展陶瓷创意产业,力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2 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

(1)创新驱动。2004年,景德镇建立了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园区建设始终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着力引进知名陶瓷品牌项目,积极打造高附加值陶瓷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传统日用瓷、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建卫陶瓷及相关的陶瓷配套产业为补充的生产基地,着力于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国陶瓷科技创新核心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传统陶瓷产业改造提升集聚区,陶瓷科技园区的打造,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为促进陶瓷新型业态的出现提供创新驱动。

(2)需求驱动。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2900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形成了创意产业作坊群、创意作品展示厅及创意艺术交流厅、创意作品游客自助服务坊、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等;依托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景德镇旅游和会展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把保护开发陶瓷文化资源作为壮大旅游业的突破口,突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陶瓷创意等特色,打造“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旅游城市新形象。并通过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加强旅游线路对接,推出面向国际国内精品线路,促进旅游区域合作,着力打造以景德镇为内核的精品旅游圈。截止2013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4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2.05%,旅游总收入152.29亿元,同比增长21.6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210.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05%,创收145.38亿元,同比增长22.16%;接待境外游客3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2.07%,旅游创汇11326.20万美元,同比增长15.26%。到2013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我国陶瓷行业国际化、专业化的品牌展会。自举办以来,瓷博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前来参展,参会的专业采购商达到4万多名,前来旅游、观光人员达到100多万人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各项配套制度也得到了推进。(1)人才培养制度。景德镇市具有丰富陶瓷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集聚了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现有陶瓷人才达3万人,国家级艺术大师80人,省级艺术大师208人,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75人,高级以上职称的陶瓷人才1950人,陶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骨干队伍,景德镇依然在新世纪作为当今世界的陶瓷艺术创作圣地,不仅对国内的画家、艺术家,而且对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唯一的陶瓷行业最高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御窑陶瓷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的院、所、馆、机构等都集中在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并在产业实践发展中培养了层出不穷的陶瓷产业人才。(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保护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进一步推进陶瓷产业全面、健康、有序发展,景德镇制订了《陶瓷知识产权保护法》,通过建立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对陶瓷制作技艺、陶瓷历史文化、商标权、著作权、原产地、名人作品进行保护,鼓励发明创新,对国内外展销进行严格管理,并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反对和制裁。(3)投资环境。景德镇市提出了“跳出陶瓷抓陶瓷,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园区为主战场、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高标准建设陶瓷科技园和陶瓷工业园,引进增量,做大总量,实现陶瓷业由政府投入向民资、外资投入的转变”发展思路。从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进出口服务和银行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已建成的两个陶瓷园区树立了良好的投资示范和带头作用。

3.3 文化科技融合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理论架构,结合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行业特征和发展现状,文化与科技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融合方向如下。

(1)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产业形态。鉴于传统陶瓷产业发展进入模仿重复生产、恶性竞争、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以及创意勃发、消费需求个性化时代的激励,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势在必行。而且,就目前来看,景德镇已经形成规模初具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省陶研所、市陶研所、雕塑瓷厂、东风瓷厂、三宝陶艺村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热爱陶瓷文化的人士参与投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已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发育较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为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景德镇通过充分的挖掘和整合,将蕴藏在各种载体和民间的创意文化基因、元素和优势资源整合建立共同的发展平台,将景德镇打造成以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创意之都”,是时代与历史造就的新的机遇。目前景德镇“一个基地、三个园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构想日趋成形: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以御窑为核心的老城旅游区和商贸区;以古窑为中心的陶瓷历史文化展示区;以法蓝瓷为重点的创意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国有瓷厂工业遗存的旧厂房、老坯房、老窑房和遗存的瓷行等,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园区。

(2)现代陶瓷服务业。未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应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线,拉动世界性的会展广告、旅游餐饮、影视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咨询与中介服务、包装物流、艺术收藏等服务业的发展,为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支撑。这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如把旅游、会展与信息化结合的智慧旅游、智慧会展等都将会是陶瓷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陶瓷遗产保护。景德镇市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据调查统计,目前景德镇拥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文物遗迹达1,5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98个(其中有30个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市区每平方公里就有5处文物古迹。仅南河流域就有136处古代窑业堆积,仅市区就有200多处陶瓷文物遗迹,馆藏和单位收藏陶瓷文物达20余万件,是世界任何产瓷地和窑口无法比拟的,是世界上惟一保存完整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这些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今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体现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平衡发展,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存续,而且会产生重大的经济价值,成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AOYAMA Y, IZUSHI H. Hardware gimmick or cultur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e Japanese video game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2003(32): 423-44.

[2] CARCOFA R.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ustrial research a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and the technological needs of U.S. industr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1(3): 397-410.

[3] 李海舰, 王松.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9): 1-11.

[4] 闻科.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J]. 艺术百家,2011 (1):239-243.

[5] 王宏伟. 传统文化隐喻: 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6] 马凯. 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 宏观经济管理, 2006(2): 4-5.

[7] 蔡旺春, 李光明. 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58-63.

[8] 万钢.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 求是, 2011(13): 52-55.

[9] 左和平.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6.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Ceramic Industry through Culture and Technology Fusion

ZUO Heping XU Minyan YANG Jianre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 meaning, purpose and features of their fusion after defining their connotations respectively. It traces the courses of Chinese ceramic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suggests a theoretic framework to realize their fusion from the integrating basis, level,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for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y in order to present a path to update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to disclose the role of their fusion in the proces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sion;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y; upgrading

TQ174.79

A

1006-2874(2015)01-0046-05

10.13958/j.cnki.ztcg.2015.01.011

2014-09-15。

2014-09-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263028)。

左和平,男,博士,教授。

Received date: 2014-09-15 Revised date: 2014-09-18.

Correspondent author:ZUO Heping, male, Ph. D., Professor.

E-mail:hepingzuo@163.com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科技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陶瓷艺术作品
科技在线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