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内容的探索

2015-01-27王明丽王明弘张填埝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19期
关键词:护患关怀人文

王明丽,王明弘,张填埝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护理人文关怀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具体化的过程[1]。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符合现代整体护理理念的要求,有助于护生在未来的职业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本文对有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1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护理专业学生因其专业学习及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文关怀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具体化的过程[1]。护理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护理技术服务,护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由于教育机构对人文知识教育的忽略,导致护生人文知识匮乏,而人文知识储备是个体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基础,人文知识匮乏导致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缺失。有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不知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临床调查发现,很多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非技术问题,多是由于护士人文知识匮乏造成。如法律观念淡漠、与病人缺少有效沟通、缺乏责任心等原因所引起。

为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学校教育是重点。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教育内容,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教育使护生将生命神圣、生命价值、法制等观念根植于心底,教育和引导护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2 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内容

2.1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人员在护理领域内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护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关心、爱护患者。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重点教育内容。

教育者可开设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有关伦理道德的相关教育课程,实施伦理道德基础教育。护理道德教育,重点在于实现护理道德的内化。道德内化是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并转化为自身的需要的过程。要实现道德内化,首先,帮助护生理掌握和接受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让自己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使道德行为实践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效应,提高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对患者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在工作中达到“慎独”,主动关怀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2 生命教育

对护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生命不仅涉及自己,还涉及患者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护理教育中,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补充加以重视。对护生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质量及价值,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有助于护生在未来职业中恪尽一名护士的职责,尊重患者生命健康权,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诚地关爱患者,减少因护方因素引起的护患纠纷,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总体上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命观教育和死亡教育。

2.2.1 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命情感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有关生命的基础知识,如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使学生树立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导护生不仅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培养护生对整个生命个体的同情和关爱情感。第二,维持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存是生命的底线,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未来直接维持生命的工作者,对护生实施维持生命的教育尤为重要,让护生自觉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增强护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尽全力去维护和保护患者的生命。第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观教育的高级层次。人的生命是社会性、有意义的生命存在,通过生命价值教育,使护生认识、肯定自我价值,领悟人生的意义,并引导护生将关爱、挽救患者的生命作为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应该三个方面循序渐进,相互渗透,使各方面协同 发挥作用,实现人们对生命的人文关怀[2]。

2.2.2 死亡观教育 由于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护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经常面临患者的出生、疾病、死亡三种状态,并且护士是接触患者及家属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医务人员,没有哪一种职业像医护人员这样频繁而又近距离地接近“死亡”。受中国传统“重生轻死”教育的影响,他们同样恐惧死亡,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的无知与困惑[3]。为了解护生死亡态度的概况,对该校12级护理专业423名大三护理专业学生发放中文版死亡态度量表(DAP-R),DAP-R量表是由Wong等于1994年编制,共32个问题,分为5个维度:死亡恐惧(对死亡有着比较强烈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死亡逃避(对死亡持逃避、否认的态度)、自然接受(对死亡不恐惧、逃避,认为死亡是人生有机组成部分)、趋近接受(相信有幸福的死后生命存在)、逃避接受(视死亡为今生痛苦的解脱之道)。每题1~5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同意这一问题的观点。结果显示护生面对死亡态度的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这与国内研究大学生的死亡态度结果相一致。虽然大部分护生的死亡态度是自然接受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死亡逃避与死亡恐惧的分值也较高,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研究显示个人的死亡态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职业、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经济状况等,护生将来走向临床工作时,受临床工作氛围、患者、患者家属的影响,很容易对死亡产生负面想法。临床调查数据也显示由于受到患者或者家属的感染,临床大多数医护人员面对死亡时同样存在着负面情绪如焦虑、失落、抑郁、恐惧的心理,使自身变得悲观、消极,进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有必要在护生阶段对他们的死亡态度进行干预,提高他们对死亡的认知,避免或减少因死亡造成负面影响。较为有效的手段即对其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将有关死亡、濒死及其与生命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人们及社会的过程,通过对死亡对象、状态和方法的客观分析,使人们科学地、正确地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4]。死亡教育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死亡基本知识教育、死亡心理知识、死亡权利教育、优死教育及死亡身后事的教育。通过死亡教育使护生了解死亡的本质,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确地认识生命的完整过程和生命的神圣,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和死亡观,坦然的面对死亡,进而认识到任何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随意侵犯和践踏他人的生命权,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对患者的人性关怀[5]。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因了解死亡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生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真正实践“医者父母心”的信条,努力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此外,通过死亡教育掌握调适处理死亡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成为临终病人和家属的教育者、指导者和照护者,担当起人类生命的守护者[6]。

2.3 护士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个体的道德素养是一种内化的约束方式,使护生自觉对患者履行道德义务,关心患者。法律是一种外在行为约束工具,一种硬性的行为准则,可作为道德的补充,对个体行为可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在当今国内护患关系高度紧张,病人维权意识逐渐增高的环境下,护士应该充分了解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双方的权益。教育内容应包含基础法律教育和护士专业法律法规教育,如《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纠纷》《侵权责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掌握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可使护生学法、知法、懂法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守法,使护生在未来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充分考虑到病人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患者的权利,了解护士的权利义务及护患纠纷后果的严重性,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所不能约束的领域,使护生在未来的职业中谨言慎行,客观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效减少护方所致的护患冲突。

2.4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内在品质”。教育者可以开设人文相关课程,对护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以下内容可做参考。

2.4.1 护理美学与礼仪 是由护理美学与护理礼仪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护生的现代交际素质,适应现代化社会及护理职业的需要,规范护士的行为礼仪,礼貌待人,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2.4.2 护理职业入门 使护生了解从一名新护士成长成一名合格的护士所必备的职业素质。

2.4.3 人际沟通与技巧 有数据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护患沟通低效是当今导致护患冲突的重要原因。掌握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沟通技巧,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能够和患者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冲突,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2.4.4 护理心理教育 临床护理工作繁杂琐碎,护士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还可能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护士工作产生倦怠,影响工作质量甚至引起护患冲突。对护生进行护理心理教育,使护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一方面可解决自己的心理困境,使护士以后工作中在面对病痛、生死、护患纠纷等负性事件时,能够有效解决悲观、纠结、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调适,避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护士可以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帮助和指导,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或家属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做到真正的关心、关爱患者,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7]。

3 结语

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精髓,是护理的本质[8]。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冲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途径[1]。在护患关系高度紧张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个体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形成,而教育的内容十分重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希望该文的实践总结能够为其他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帮助,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使护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医疗环境。

[1]王明丽.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学实践与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101-103.

[2]申晶晶.生命教育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10-12.

[3]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23-228.

[4]王明丽,傅伟韬.护理伦理学[M].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4-115.

[5]纽丽霞,尹雪如.山西高校医学生生命观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11):74-76.

[6]郭巧红,任小红,刘琳.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69-70.

[7]彭侃夫,龙藜.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之探索[J].重庆医学,2014,42(18):2395-2397.

[8]郭慧芳,丛潜,刘启贵.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3):447-449.

猜你喜欢

护患关怀人文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护患沟通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浅谈护患关系及护患冲突与处理
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