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神农精神,升级建设华中药用植物园

2015-01-27郭汉玖,何银生,由金文,张美德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郭汉玖,何银生,由金文,张美德

摘要:神农文化与湖北省渊源深厚,作为一种传统资源、一种特定的精神力量,其文化传承将能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伊始,特别需要系统谋划、科学组织对神农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综述了传承神农精神,升级建设华中药用植物园的背景、必要性和前景,旨在为该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神农文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华中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S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90-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3.042

1  神农文化与神农精神

神农,亦称神农氏,华夏上古传说人物,与伏羲、女娲并称为“三皇”,被后世尊为“药王”、“五谷王”、“神农大帝”等。《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述异记》卷下中有:“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由此可见,神农是中华文化的先祖之一,他遍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为部落提供了生存与健康的保障,千百年来,是农业丰收与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从神农氏踏遍青山、尝百草的感人传说中看到,这位大约6 000年前的部落首领,具有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他不谋私利,以天下为己任,大胆尝试,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发明了医药业与耕种业,不仅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传承了一类极其丰富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神农文化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而神农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探索、有所创新[1-5]。今天,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弘扬传统的神农文化,领会神农精神,对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试验,大力推出创新成果,使科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显然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  华中药用植物园现状及升级建设背景

2.1  华中药用植物园现状

华中药用植物园始建于1982年,200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现名,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承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位于鄂西南的恩施市学院路,是华中地区农业科研机构中惟一的中药材研究单位,也是全省中药材育种和栽培技术的权威科研机构,现被列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九大分中心之一,是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华中药用植物园,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长岭岗,海拔1 680 m,年均降雨量为1 600 mm,年均气温为10.6 ℃,目前,植物园占地面积共112.5 hm2。建园以来,在湖北省以及地方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植物园依托于中药材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在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全所科研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现已建有草本、木本、藤本、荫生药用植物区及珍稀濒危、药食兼用植物区等8个保育研究区。园内引种保育药用植物1 50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8种。建有厚朴、黄连等13个种质资源圃,全国最大的厚朴种质资源库(37 hm2),为多种道地药材的GAP研究奠定了基础[6]。

2.2  升级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2.1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延年益寿、身心健康,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目前,天然药物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天然药物的市场在全球日渐扩大,中药的需求量开始激增。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多年来不合理的采挖、采收,导致野生中草药资源急剧减少,不少品种采挖量在产区已远远超过了其资源的再生能力,大量物种濒于枯竭,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极大的压力[6,7]。

湖北省地处中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暖温带过渡地带,又是中国东部平原与丘陵向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其生物区系具有南北交汇、东西渗透、复杂多样的特点,是中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中药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湖北省共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其中药用植物3 354种,居全国第五位。湖北省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其西南一隅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更是有着“华中药库”的美誉;稍北边的神农架林区,素有天然中药材“百草园”之称。湖北省由于拥有武陵山片区、神农架及武当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等药材基地,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第七位。境内有大宗中药材品种60余个,主要道地药材有黄连、厚朴、茯苓等品种,尤以利川鸡爪黄连、罗田九资河茯苓最为著名。

湖北省还是中医药发明者神农氏的故里以及他遍尝百草之所,也是著名医圣李时珍的故乡。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并积淀了一批地道药材品牌。其中,以恩施州区域内最多,如利川黄连、恩施紫油厚朴、板桥党参等地道药材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长阳资丘木瓜以“个大、色正、皱皮”被收录入《中国大药典》。此外,罗田九资河茯苓、麻城菊花、恩施黄连、恩施厚朴、襄阳麦冬、荆州半夏、英山桔梗、蕲春四宝、巴东玄参等已形成特色品牌。国家科技部早在2002年将湖北省列为中药材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特别是神农故里随州(农耕文明起源地),因搭架采药、遍尝百草而获名的神农架(神农架林区),因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获名的神农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等活动遗迹遗址,而神农氏被尊为“药祖”。因此,神农文化是湖北的一大财富,神农氏理应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中药文化品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巫山、武陵山与大娄山相聚处,是云贵高原植物区系向东过渡和亚热带植物区系向北过渡的交汇地,地处中国特有植物三大中心区之一的渝东-鄂西-湘西北特有植物的分布中心,境内蕴藏着水杉等中国特有植物在内的丰富植物资源,享有“北纬30度动植物基因库”、“天然植物园”、“鄂西林海”等美誉。药用植物资源尤其丰富,全州药用植物达202科881属2 258种,超过《本草纲目》上记载的种数,甚至比神农架林区更多,是名副其实的“华中药库”[8]。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誉为“生命的火种”。恩施州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拥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2011年9月恩施被国际友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9]。华中药用植物园选址于“天赐厚土,世界硒都”的恩施州,正是基于其拥有上述资源优势的考虑;植物园园区恰好处在迄今为止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之上。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药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域内药用动植物资源,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域内专业研究机构,华中药用植物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责无旁贷,必须通过升级建设,肩负起更大责任。随着植物园在业内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独特的区位和作用,引起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导的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组织者的高度关注,拟将其作为主体园纳入体系[10],其升级建设需要尤为紧迫。

2.2.2  区域发展的强劲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中药现代化取得重要进步,中国已形成以中药工业为主体包含中药农业等的“大中药产业”,预计到2015年,其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基础的中药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十二五”期间,恩施州打造“六百双五”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了对中药农业的支持;2008年起,恩施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其药材等基地建设被纳入项目扶持范围;而恩施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对域内中药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2011年,随着恩施州整体划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实验区建设对中药业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

国家农业科技(湖北)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亦明确提出华中药用植物园作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建“一流强院”的平台之一,将逐步建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收集品种最齐全的药用植物园。

目前,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正在国际上悄然崛起,日益为人们所推崇,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势。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决策,其包含神农故里随州及其主要活动区域的神农架、恩施等。在《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1]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形成“三大旅游板块、四大集散地、五条精华旅游线路、六大精品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江两山”区域为三大板块之一,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为五条精品旅游线之一,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为六个核心景区之一,恩施清江画廊景区是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州、市两级政府正在倾力打造中国健康旅游基地——土苗(族)风情园、生态恩施州;2009年,恩施市提出了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将华中药用植物园纳入八大生态走廊之一的清江画廊发展规划,正作为重要的旅游节点打造。

在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中,中医药养生旅游是极具潜力的部分。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自提出以来,虽有对神农氏的涉及,但多限于神农农耕文化的强调,对于神农中医药文化的发掘远远不够,少有对神农中医药文化的重量级打造。湖北省作为神农故里及其主要活动区域、如今的中医药大省,神农中医药文化尚未被放到足够的高度。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升级建设,将着力农业与中药文化的交叉点,特别是通过发展中药农业来传承神农文化,显然为神农中医药文化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升级华中药用植物园,不仅对所在地恩施州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推动圈内及湖北全省相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3  提档升级目标

结合恩施州药用植物资源状况和药业产业发展实际,贯彻落实2011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要将华中药用植物园建成集资源保存、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的重要指示,力争在3~5年内,对华中药用植物园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突出药用植物特色,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服务产业为根本,以溯源神农文化的中医药文化为内涵,立足鄂西药用植物资源,逐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功能最全的高山药用植物园;建成湖北省及武陵山区药业产业研发基地,建成华中地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普服务中心,建成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用植物的研发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建成武陵山和华中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3  升级建设中的神农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

3.1  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展开药用植物资源保育

3.1.1  药用植物征集与保育研究  为实现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药用植物园的目标,将充分利用参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等机会,追随神农氏足迹,在华中药用植物园影响区域内,首先就武陵山区的鄂西部分,继而对整个武陵山区和鄂西其他在省内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的区域等,全面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征集和保育;尤其要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对于未知、民间习用的种类要加强收集发掘,并筛选有效成分,组成相近的某稀有或濒危物种的替代者,着力开发新药资源。

目前,植物园正继续推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合作,加大与其合建的“武陵山野生中药资源工作站”的工作力度;其药用植物征集工作,在立足鄂西南、重点对鄂西南药用植物进行全面征集的基础上,正逐渐向神农架等华中其他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延伸;特别是加快了恩施州域内植物标本专业征集与鉴定力量的整合,与恩施冬升植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为资源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1.2  致濒机制及保育研究  将充分利用园属中心实验室,对域内头顶一颗珠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在其生物学特性系统观察的基础上,查明其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尤其是迁地仿生护存提供科学依据。

3.1.3  以加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为目标开展提档升级建设  神农氏因发明中医中草药造福于民,而被后世子孙尊奉为中华医药的鼻祖。华中药用植物园,作为湖北医药始祖神农故里和神农主要活动地域药用植物园的代表,其中药资源的保育,理应是国家层面上的一种战略资源行为,理应在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植物园正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标本数据库整合等升级建设工作,力争早日作为主体园纳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其成功纳入,还将有望带动其建设单位整体升级,发展成为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分所之一。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大力推动华中药用植物园与域内有关植物园的整合,尤其是科研联合,共同打造域内药用植物园品牌,形成鄂西药用植物研发的联合攻关格局。

3.2  站在产业化的高度推进中药农业研发

中药农业作为缓解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的主要途径,发展潜力巨大。但多年来,中药种植一直滞后于农业种植的发展,良种推广、标准化、机械化等严重不足。通过加速推动华中药用植物园的提档升级建设,特别是站在产业化的高度推进中药农业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域内中药农业产业化,引领域内现代中药农业,这将使其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植物园。作为植物园内涵建设的重头,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加强药用植物园中药农业研发工作,加强其基础、基层研究如紫油厚朴立体种植模式研发等扶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

3.2.1  加强引种、种质资源研究  优质种苗是农业的源头,目前,中药材品种选育以及种子种苗的培育,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药用植物的种源基地建设,对于中药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在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共同建立“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有“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按照省内产业实际和战略部署,通过推动该中心的运行,不断充实药用植物生理、生化、分子育种、土化分析、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大力推动各项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紧缺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同时,对道地药材品种选育以及种子种苗的培育研究、规范研究,特别加大了研发力度。

3.2.2  强化GAP研究与示范  为保证中药材或天然药物的优质安全无公害并具可控性,国际上正积极探索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并把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看成是可持续农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建有“湖北省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为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通过玄参GAP认证(全省首个通过)、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黄连GAP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其培养了一支GAP认证核心技术团队,为后续其他品种认证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中药材研究所还针对紫油厚朴这一湖北省在国内的优势道地药材品种,开展了其GAP研究与示范推广,所建“紫油厚朴百里长廊”,被国家质监局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被湖北省科技厅挂牌确定为“湖北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基地建设服务平台等建设,在服务于药业企业,特别是支持其培育具有产业价值的资源品优势方面具有了一定经验。

目前,按照省内产业实际和战略部署,通过推动该中心的运行,将重点推进其他栽培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确、栽培区域广泛、已有优良农家品种、大量使用的重点药材的GAP研究及示范工作,为其GAP认证奠定技术服务提供的基础。

3.2.3  保育与开发富硒药用植物  恩施州所产中药材天然富硒,独具特色;而恩施州新塘乡双河一带,是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核心圈所在地,植物园即位于硒矿床之上。因此,华中药用植物园又成为国内仅有的“富硒”药用植物园。利用恩施州硒资源及鄂西药用植物蕴藏丰富的独特优势,保育与开发富硒药用植物,应成为植物园发展的重点之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将重点选择域内适宜的药食兼用植物种类,以功能农业理念展开其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以推动恩施业已积累多年、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硒产业再上新台阶,为尽快将恩施州建设成为全国富硒产业发展先导示范区做出贡献,并辐射武陵山区及鄂西南乃至周边省内外适宜发展富硒生物产业的地区。

3.3  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

在升级建设中,将充分挖掘神农中医药文化内涵及富硒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以神农百草园为起始,展开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篇章,将其打造成“赏神农百草园、品药与人生五味,感药之特殊理性,养人四时之阴阳”之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目的地。

3.3.1  入口区彰显本区孑遗(药用)植物避难所的特殊地位  在植物园入口管理区,设刻有孑遗植物浮雕的花坛,种植银杏(原产中国,中药原料之一,为世界著名药用植物)配合景石,呼应本区域为多种孑遗(药用)植物避难所的特殊地位,银杏的古老,也显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镂空竹简内镌刻《植物园赋》,体现园区的历史与特色。

3.3.2  药王庙建设以神农氏为核心  植物园内,以药王庙与神农护佑园为核心人文景观,占据全园最高点。建庙处风景绝佳,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晴时远望万山来朝,近味百草呈香,仰望碧空如洗,浮云千变万化,俯视桃源如梦,曲径百转千回。后有药王湖波平如镜,前有药王谷层岩如削。庙中将奉神农氏为第一药王,并以适宜方式建成李时珍等中医药群贤塑像,以缅怀中华医药先贤。

3.3.3  植物区布局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

1)草本植物区。在植物观赏与科普区中建设神农百草园——草本植物区。本区建多个专类园,分类种植和展示临床常用、疗效显著的药材,按药用植物功效分类,如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等,并藉以展示和介绍中药传统理论知识及特点。

2)珍稀濒危植物区、民族药物植物区。收集珍稀濒危植物40种以上,体现植物园保育本色。民族药物区建7个专类园,主要以土家族、苗族等民间草医对民族药的习惯分类为依据,如七十二七、七十二还阳等。设计民族药物长廊,展示和介绍土家族、苗族医药及文化。

3)地道药材植物区。以湖北道地药材为主,包括紫油厚朴、鸡爪黄连、皱皮木瓜、马蹄大黄、贯叶连翘、石窑当归、板桥党参、五鹤续断、巴东玄参、湖北贝母、湖北麦冬、资丘独活、麻城菊花、英山桔梗、茅苍术、荆半夏、蕲艾等。藉以介绍药材地道性方面的知识等。

4)活化石植物区。本区建7个专类园,展示湖北省分布的植物活化石7种,包括珙桐、银杏、水杉、金钱松、银杉、香果树、杜仲。结合植物种植,结合阶梯的台地,模拟不同的冰川期,放置相应的植物浮雕块石,记录每种植物的历史与特色,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5)膳食植物区。中医药宝库中有大量可以药、食两用的中药。建立膳食植物区,彰显中药“药食同源”的特色,为中药食品化、发展食疗挖掘资源。设置宣传牌,分别介绍园内植物的品种名称、保健功能、食用方法及已烹调好的美食图片等。

6)香精植物区。设计玫瑰田、薰衣草田等香精植物,与膳食区相延续,形成丰富的嗅觉与视觉体验。

7)水生植物展示区。沿人工湖周边种植水生植物,设计风雨长廊与栈道、小吊桥。水边设计停留构筑,水中以荷花为主要景观元素。

8)厚朴园(紫油厚朴基地)。展示紫油厚朴生长规律、紫油厚朴套种模式、药物采集与制作工艺流程等,并充分利用植物园的特色中医药植物,在静态游览的同时加入种植与采摘、植物疗养等参与性活动,实现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的充分体验。

3.3.4  中医药文化展示,溯流探源容多元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组合,表现中医药文化元素,使整个植物园成为一座能穿越时空、感受中医药千年历史风云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1)设五味广场,品药与人生五味。神农文化的人文内涵主要表现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贵和尚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神农文化包括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和”。以景石为中心,镌刻“和”字;广场设树池,分别镌刻福、禄、寿、禧,以药理品五味人生,以“福禄寿禧”来体现“百味人生”。

2)药草广场。选取典型植物来进行浮雕展示,并介绍中医五行学说。其介绍可按药用植物功效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活血化瘀类等九类。

3)养生广场。介绍中医四时养生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将药材与养生相呼应。

4)中医药科普展示中心。一是建标本馆,并开发标本电子化管理系统;二是设多功能展厅,收藏和展示与中医药有关的传统治药工具模型或实物,如碾槽、冲钵、药炉等,向来访者介绍中药传统加工制作方法、技巧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在其间设置多媒体设施,补充宣传介绍与中医药文化题材有关的知识;三是充分利用馆内的墙面,设置医药史与文化浮雕。浮雕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伏羲制卦、神农尝草、黄帝论医、医道同源、徐福东渡、葛洪炼丹、仙姑运针、时珍归来等多个人物故事,概要展示出中医药自远古以来数千年的发展轨迹。

5)园区文化小品。一是设置中医药人物雕塑。在园区运用大量浮雕、石雕、石刻、铸铜、植物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葛洪等一批最有代表性而未奉祀入药王庙的中医药大家,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向参访者介绍中医药文化;二是在园区适当位置建设多面造型各异的文化景墙。充分利用景墙墙面,区分医理、药理、典趣、中华老字号、警言等多个主题,全面展示中医药丰富的理论与文化内涵。

6)采摘园。划分区域自然式种植中药材特别是富硒药材,教人识别药材并进行采摘体验,同时可以在休闲服务区域现场制作药膳。

7)休闲服务区。为药膳餐饮、休养避暑、会议场所。同时沿恩鹤公路两侧设计商业购物街,打造休闲兼具药材土特产售卖功能区。

3.4  开拓植物园旅游功能,反哺其资源保育与科研示范功能

着力药用植物园生态养生旅游开发,为形成产业化反哺科研的自我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成立植物园旅游开发公司,通过植物园的运营,使得单位自有收入大幅提高,为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技术成果的取得,黄连、葛、绞股蓝等产业技术体系的培育以及科研团队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良好的“反哺效应”;二是在继续争取各种公益性财政支持资金捆绑投入的基础上,“拼盘”建设、壮大自身的同时,适时加快招商步伐,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如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关注与介入,以争取其综合配套功能尽快成熟,旅游功能充分体现,使其发展进入“植物园保护药用植物,药用植物造福人类”的良性循环。

3.5  以神农精神培养胜任科研的新一代农科人

神农文化与湖北省渊源深厚,作为一种传统资源,一种特定的精神力量,其文化传承,将能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伊始,特别需要系统谋划、科学组织对神农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大力倡导以神农精神培养、塑造新一代农科人,来提升中药农业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促科研人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不断进取,有所创造,有所贡献,鼓励他们多层面地参与升级建设,从一线掌握科研数据,获得科研成果,把握升级建设的伟大契机,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有利于中药文化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域内广大农户。这种对神农精神的弘扬,不仅是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本所完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升级提档,建一流强院”的工作思路的可靠保障,对本所创造“以所为家、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所内文化极具重要作用。

4  结语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神农精神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华中药用植物园的升级建设就是伟大的事业。为顺利推进该园升级建设,亟需以神农精神为支撑,不断地知难而进,蓬勃向上,开拓创新,以更好地利用所从事的中医药事业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1.

[2] 王玉德.试析炎帝神农文化的史源[J].学习与实践,2012(4),102-109.

[3] 王星光.炎帝与中华科技文明和科学传统[A].霍彦儒.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 宝鸡:三秦出版社,2009.203-211.

[4] 徐俏俏.鄂西圈品牌形象识别与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 蒋南华.略论炎帝神农与中华文明[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0(10):133-136.

[6] 廖朝林,何银生,由金文.恩施州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81-2486.

[7] 张美德,廖朝林.武陵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89-1192.

[8] 方志先,廖朝林.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9] 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0] 李标,魏建和,王文全,等.推进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1-726.

[11]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gkml.hubei.gov.cn/,201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