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土育苗栽培技术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及机理

2015-01-27金利容,万鹏,黄民松,余隆新,黄薇,孔令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黄萎病防治

金利容,万鹏,黄民松,余隆新,黄薇,孔令甲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也一直是一个难题。4年的大田试验表明,无土育苗对棉花黄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特别在由于气候原因引起的重病年份,对早期的发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后期发病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结果表明,无土育苗或无病土育苗技术控病的机理在于一方面因苗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接触到病菌,苗期的发病率低;另一方面,无土育苗推迟了棉花生育期从而避开发病高峰期,即通过推迟生育期达到避病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38-04

关键词:无土育苗;黄萎病;防治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3.028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主要病害,是影响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湖北棉区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发病面积,且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发病程度加重,加之黄萎病病菌为易变异的多基因控制群体,缺乏抗病的棉花品种制约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黄萎病菌为土传病菌且具有抗逆性很强的微菌核休眠结构,使得黄萎病的防治较为困难,且目前还没有抗病性稳定的高抗黄萎病品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改进栽培技术达到防控目的,为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无土育苗和无载体裸苗移栽,简称“两无”栽培技术,是棉花营养钵育苗的一种接班技术[1]。无土育苗是指用无土育苗基质取代营养钵,用无土基质育苗,起苗后加促根剂和保叶剂,进行科学移栽和栽后管理,确保幼苗存活。课题组自2008-2011年连续4年在潜江试验田进行田间试验,对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进行比较,验证无土育苗方式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设计了不同的处理,试图了解有机肥、无机肥和药剂等对棉花黄萎病防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供试品种为鄂杂棉10号F1(湖北惠民种业有限公司生产),为杂交棉感病品种。

无土育苗移栽灌根药剂:3%广枯灵水剂(贵州省精细化工试验中心生产)。

供试肥料:有机肥统一使用沼渣或猪牛栅粪,用量45 000 kg/hm2,按比例折算到小区;无机氮肥统一用尿素;磷肥统一用过磷酸钙;钾肥统一用氯化钾。

种植密度22 500株/hm2左右为宜,行距100 cm,株距随密度而定,每小区株数一致。营养钵育苗和无土育苗播期统一为4月10日左右,移栽期统一为4月底5月初。移栽时结合灌定根水、施药,施药的处理每株灌3%广枯灵水剂500倍溶液250 mL,其他处理每株灌清水250 mL。

1.2  方法

1.2.1  试验内容与设计  试验分为两组,第1组设计全部为营养钵育苗移栽,设4个处理:①营养钵育苗+无机肥;②营养钵育苗+无机肥+有机肥;③营养钵育苗+无机肥+不施钾;④营养钵育苗+无机肥+施药。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6个小区。第2组设计全部为无土育苗移栽,设4个处理:⑤无土育苗+无机肥;⑥无土育苗+无机肥+有机肥;⑦无土育苗+无机肥+不施钾;⑧无土育苗+无机肥+施药,设4次重复,共16个小区。两组试验共32个小区。各处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种类、数量一致,有机肥公顷用量45 000 kg;无机肥N、P、K肥比例为1.0∶0.5∶0.9。

1.2.2  田间设计与排列  试验田间设计排列为两组,第1组全部为营养钵育苗移栽,处理号为1、2、3、4号,第2组全部为无土育苗移栽,处理号为5、6、7、8号。试验小区为4行区,行距1 m,小区宽4 m(包沟),小区长17 m,小区面积68 m2。两组试验8个走道4 m(50 cm×8),中间腰沟1 m,共5 m,两组试验区长度为136 m,总长度141 m,两头各设保护行9.5 m,横向保护行各1 m。田间种植图见图1。

1.2.3  调查测定与计产  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每年从5月下旬至9月中旬每隔10 d进行黄萎病病株率、病指调查,11月上旬进行剖杆调查。生育期和生育性状的调查,生育期:调查记载播种期、出苗期、移栽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生育性状:株高、果枝着生节位、果枝数、蕾、花、幼铃、大铃、烂铃、吐絮、脱落(个、%)、总果节、单株成桃。

1.2.4  收花计产与测产  分次分区收花,晒干称重计产。于9月15至9月20日测产,每重复每小区调查两行单株成桃数,按实收密度,计算亩成桃,用考查的单铃重(需乘以1个系数)计算子棉产量,用衣分析计算皮棉产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对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比较的同时,同时于两种栽培方式中以加入无机肥作为对照,分别以有机肥、不施钾和施药作为3个不同的处理,以验证不同处理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将4年早期发病盛期的病指进行比较,从4年的数据可知(表1),2008年无土育苗防病的效果最好,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两组病指数据的差异显著(P<0.05),其平均病指减少了72.50%,起到很好的防病效果,而2009-2011年无土育苗处理和营养钵育苗处理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发病盛期的病指差别不大。图2表明各年份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无机肥处理在不同时期调查的黄萎病病情发生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为重发病年,2009年和2010年发病较轻,2011年前期发病轻,但后期较重。重发病年早期发病早且重,而轻发病年早期发病晚。从每年早期的发病调查来看,无土育苗相对营养钵育苗来说,发病要晚些。2008年早期发病较早,从6月初就开始零星发病,到6月下旬就进入发病高峰期。我们根据历年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9和2010年为轻发病年,这两个年份6月温度较高,如2009年6月16日至6月25日日平均温度达到29.1 ℃(数据未显示),且大于28 ℃的天数有8 d(共10 d),同样2010年6月16日至6月25日和6月26日至7月5日的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7.6 ℃和29.3 ℃(数据未显示),大于28 ℃的天数分别为3 d和6 d,持续的高温抑制了病情的发展,所以早期发病轻。加入有机肥对病指的影响不大。而不施钾处理的病指均高于其他的处理,说明不施钾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抗病能力。从4个处理数据看,不管是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施药的效果均最明显,说明药剂对黄萎病的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处理的棉花的生育期调查

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的6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5日进行各项生育指标的调查以及三桃比例的汇总,由表2可知,无土育苗相对营养钵育苗而言,生育期明显滞后。从两年不同时期的数据表明两种不同育苗方式株高、主茎真叶数、果枝层数、总果节数和成桃等各项生育指标均以营养钵育苗好于无土育苗,而4个处理间各项生育指标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均以施用无机肥+有机肥为最好。以2008年和2009年7月中旬的调查为例(表3)。营养钵育苗方式各项生育指标高于无土育苗方式,无土育苗方式生育期滞后,表明营养钵育苗方式早发性优于无土育苗方式。

从产量上分析,对比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表4),2008年无土育苗方式4个处理三桃合计、成桃、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均低于营养钵育苗。2008年营养钵育苗折合667平方米子棉264.32 kg,比无土育苗高22.17 kg,无土育苗4个处理中以无机肥加施药256.11 kg最高,营养钵育苗中,以无机肥加有机肥280.27 kg处理最高。增施有机肥和施药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说明施药的控病效果和促进增产效果均较好,而增施有机肥,对产量的提高更为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自2008-2011年笔者连续4年在潜江试验田进行田间试验,调查无土育苗方式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比较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的同时,我们另外在每一组设计了4个不同的处理,试图了解有机肥、不施钾和药剂等处理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一般认为,在长江流域棉区,由于7~8月份温度较高,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会呈现2次发病高峰,即高温之前的一次发病和高温过后的一次发病。如果气候温度低于临界温度28 ℃,发病加重,而高于临界温度发病反而减轻[2-4]。从4年的数据看,无土育苗对重病年的黄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以2008年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防病效果为最好,平均病指减少72.50%,但在后期进行剖杆调查发现病指并无显著差异。2009年至2011年无土育苗的防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009年至2011年因前期持续高温使得整体发病轻,说明无土育苗技术控病的机理在于一方面因苗期用基质育苗,1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接触到土壤中的病菌,不会带病移栽,苗期的发病率低。另一方面,无土育苗推迟了棉花生育期从而避开发病高峰期,即通过推迟生育期达到避病的效果。増施有机肥能略微减轻黄萎病的发生,但效果并不显著。但增施有机肥对产量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不施钾处理的病害发生比对照严重,据报道施用钾肥能提高棉苗干鲜重,扩大单株叶面,提高棉苗生活力,从而増强棉苗的抗病性[5]。施药处理效果比较好,其病指均低于其他处理。说明药剂广枯灵对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效。

从产量的分析来看,营养钵育苗的生育指标及产量均高于无土育苗,而各处理间以增施有机肥的产量最好,其次是施药和无机肥,不施钾处理的产量最低。从两年的数据看,2008年的生育指标及产量均低于2009年,2008年为重病年,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说明黄萎病的严重发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据报道黄萎病的发病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6月中旬发病至7月中旬发病,产量损失在70.9%~88.8%,8月上旬至9月初发病,产量损失为17.5%~34.4%,9月上旬以后发病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大[6]。

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简称“两无”栽培技术,是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接班技术。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棉花生产方式,为棉花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棉花生产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无土育苗技术因具有提高苗床成苗率,节省劳动强度和便捷油菜田套栽等特点,具有推广的潜质。总结4年的大田试验结果,可见无土育苗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特别在由于气候原因引起的重病年份有明显的效果,对早期的发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树春.图说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关键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 吴霭民,夏正俊,陆郝胜,等.长江下游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J].棉花学报,1999,11(6):284-289.

[3] 姚耀文,马  存,谭永久,等.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6(3):59-64.

[4] 孔令甲,夏珍芳,陈其煐.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程度与旬气温的关系[A].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C].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5] 宋美珍,朱荷琴,毛树春,等,钾肥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效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1995(1):15-16.

[6] 李生才,周运宁.棉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黄萎病防治
中科院微生物所棉花黄萎病防治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