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01-27杨宝贵侯运炳

中国煤炭 2015年3期
关键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本科生

杨宝贵 张 勇 侯运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杨宝贵 张 勇 侯运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针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三方面阐述了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总结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

采矿工程 人才培养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得到了行业的充分肯定。但是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努力。近年来,生产现场反映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工作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经过调查发现其他煤炭院校也存在类似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要改革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和毕业设计的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人才培养目标与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人才培养目标

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采矿工程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觉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我国现代采矿技术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 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采矿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矿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人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必要的。

1.3 改革的可行性

矿业工程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较高,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中,力求扩大专业知识面,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经过百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211建设和985建设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招生资源方面稳步发展,生源充足。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行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

2.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强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1.1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实验室,学习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兴趣;另外,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动手进行有关创新思想的实验。在这样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奖励。

2.1.2 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习效果

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对现场生产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产单位一般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一座矿井都能适合进行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的矿井必需具备必要的规范要求,才能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建设一些设备和设施齐全、制度规范的实习基地是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多年来一直努力与煤矿企业联合,建立专门为学生实习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开滦、冀中、晋城等多个现场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实践的需要。

2.2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原来作为本科生的选修科目,学生覆盖率约为20%~30%。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专门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订,增加了创新教学环节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修内容包括: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创新教学环节设置具有以下要求。

2.2.1 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

所有在校本科生全部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完成必修内容和6学分的选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安排是:第2学期学习科研导论课,第3学期完成科研选题训练,第4~7学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为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三个等级,由学生自由申请,择优安排。选修内容由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在校期间必须完成6学分以上的选修内容。

2.2.2 学院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来选择指导教师,学院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专业老师的指导为本科生取得丰富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们发表论文和获得各种奖励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3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大,经历的时间长,学生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设计中难以主动地去认真做好设计,而是把设计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我们鼓励学生要把毕业设计当作自己一件心爱的作品去大胆创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3.2 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找出各自在指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进而通过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2.3.3 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由于毕业设计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设计进度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设计进度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进度要求,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进度检查,对于进度滞后的学生限期完成,并取消其申报优秀毕业设计的资格。

2.3.4 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3.1 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由于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使1、2年级的本科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扎实,并与后续的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3、4年级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 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指派业务精湛的实习教师随学生到现场,保证实习环节的落实。在实习过程中,由生产一线人员带队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同时由现场人员开设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 创新教学环节全覆盖

所有的本科生都参加创新环节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安排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 提高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设计观念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缺陷,通过此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水平。

4 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改革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使本科教育从书本教育上升到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采矿技术和矿山生产实践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 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22)

[2] 翟新献,周英,郭文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 秦涛,康健,林井祥等.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4] 王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0(2)

(责任编辑 宋潇潇)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Yang Baogui,Zhang Yong,Hou Yunbing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Haidian,Beijing 100083,China)

For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we have put forward the target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practice ability,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from the classroom learning,practice teaching,the innovation training,graduation design are the center of m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content i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innovativ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It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mining engineering,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e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

TD80-4

A

杨宝贵(1967-),男,江苏大丰人,副教授,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本科生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采矿工程项目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和控制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分析
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