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勾勒江南世家的曲学网络

2015-01-26周锡山

上海戏剧 2014年2期
关键词:世家江南戏曲

周锡山

用昆曲演唱的戏曲作品称为昆剧(明清称为“传奇”),昆剧的音乐,在元末明初产生时因创始于昆山而称为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经过晚明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水磨调”(以做成无限美妙的糕团的水磨糯米粉这样的柔软甜美清香做比喻),流丽悠远,动人至深,引出文学家的无限创作激情。

为了规范唱腔,使写戏的、唱戏的都能字正腔圆地准确表达;又为了防止万一因战火、灾害摧残而人毁曲亡,像“霓裳羽衣曲”那样彻底失传,在清兵于顺治二年(1645)南下后,忧虑江南文化的毁灭,于是江南曲家齐心合力,在几代人的接力的基础上,继续精心研究和写作,于十年后的顺治十二年(1655),昆曲的音乐曲谱经典《南词新谱》完成刻印、出版。北曲(元杂剧的音乐)因没有这样完整的曲谱经典,失传了:昆曲——南词,有曲谱,就永生了。昆山腔中的北曲,吸收了北杂剧音乐的精华,于是昆山腔——昆曲,融南北戏曲音乐之优长;而元杂剧刚劲杀伐的北曲的部分精华,也依附于昆曲而部分地延续了生命。当时多少家破人亡、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凝聚成满腔怒火,而无穷的悲愤竟然由如此登峰造极的高雅优美的艺术手段予以表达、给以抚慰、给予宣泄,于是劫后余生者能够舔干血迹、擦干眼泪,开始新的文化创造和经济建设。这是民族不亡、乐观向上的力量之一,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南词新谱》这个昆曲艺术的登峰造极的研究成果,则是这个奇迹的一种理论表现!

或许有人认为,血泪相伴中创造的这个成果,是为轻歌曼舞、低吟浅唱服务的,于现实何用?于保护江山、捍卫生命何用?完全“无用”。但“无用”的伟大著作有着深远意义。帝王将相无能无用,因此中原板荡,江山沦落,百姓跌入血泊之中;而“无用”的文人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有用。文人的生命是文化,失去文化,文人就没有了生命;文化是民族东山再起的根本,失去了文化,民族必亡。昆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罕有与其伦比的瑰宝。江南文人创造、发展了这个瑰宝。江南文人在烽火未息之时,即集思广益、自觉而无私投入《南词新谱》的整理和研究。当成果完成时,参与的众人自感完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重任,他们珍惜这个成果,珍惜创造这个成果过程中一起度过废寝忘食十年血泪岁月和稀世友谊,于是郑重地在全书卷首的序后,特地附录了《重定南词新谱参阅姓氏》,开列了作者95人的名单。这么庞大的一个作者阵容,形成了这份令人肃然起敬的毫无功利、只有牺牲,但又自珍自重的名单。名单上还郑重列出每一位的家乡籍贯。分属江南的二十六个佳胜之地、四十三个姓氏的九十五位文士的英名,将与昆剧共存!

上海艺术研究所资深专家周巩平先生,从这份光辉的名单着手,以三十年的功夫,研究这个群体的历史和发展,在梳理、考证了他们所属的明清两代江南曲学世家概况的基础上,于近20个望族中重点剖析曲坛盟主吴江的沈氏家族、吴中叶氏家族、顾氏家族,嘉兴卜氏家族、太仓两大王氏家族,共六个名门世家;并兼及与吴江沈氏有婚姻关系的吴江澜溪周氏家族、吴门袁氏家族、吴江吴氏家族和赵氏家族;还有山阴祁氏家族、绍兴孟氏家族、上海范氏家族,以及冯梦龙、冯熵父子等八个家族。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文化世家对地域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演变发展都有很深远的影响。但过去的家族史研究,多注重于家族制度、世系传承、血缘关系等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问题。而戏曲史的研究,多关注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家生平事迹,缺乏对艺术家家庭家族环境的整体关照。周巩平此书首次打破学科分类的界线,将研究的眼光注视到戏曲家的家世研究。此书指出:“曲学世家”,是指一个家族中有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参与戏曲与散曲创作、曲评曲论撰写、曲律曲谱制定、组织戏班演出等活动,对地域文化乃之整个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类文化世家。而“江南”则取其本义,乃指文化和经济最为发达、昆剧最为兴盛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太仓,苏南六府一州,加上浙东的绍兴府,也即今日的苏锡常杭嘉湖、上海和绍兴地区。立论的创新性,这是本书的第一个成就。

周巩平为了写作此书,将京沪和江浙各家图书馆收藏的有关几百种家谱,以“张羽煮海”的精神,做了大海捞针式的穷尽性打捞,从家谱中抄摘戏曲家生平活动的资料,与各种戏曲文献的相关记载进行比勘对照,弄清曲家的曲作情况和戏曲活动情况;将每个家族所有的曲家根据家谱世系、世考、世表的文字记载,把其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的血缘辈分世系关系梳理清楚,再根据家谱的记载,厘清各个曲学世家之间的各代婚姻状况,画出其联姻而成的血缘关系网。周巩平同时又大面积地广泛查阅郡邑文献、方志、杂史、笔记、碑乘和诗文集,补充材料。资料的详尽和全面,是本书的第二个成就。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是揭示江南出现曲学世家的宏阔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本书指出叶氏家族由宋至明清的数百年中,对“乐”的文化观念一以贯之:习乐可以荡涤心胸,修身养性,可以治理家风,进而移风易俗。叶氏的这个认识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孔子传授的六经即有《乐经》,可惜失传,故今存四书五经。五经中的《礼记·乐记·乐施》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将音乐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揭示无余,故而中国古代教育极其重视音乐和艺术素养(琴棋书画)的培养,文人和民众历来极其重视戏曲、曲艺之类的艺术享受。

本书又指出江南地域文化氛围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指出江南一带文人士子自古就有喜好音乐的传统。三国东吴的杰出军事家周瑜就是一位知音擅律的名家,“曲有误,周郎顾”即成为流行千古的美言。近的来说,元末明初江南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多喜好唱曲。客居松江的浙人、文坛领袖、诗人兼书法家杨维桢善吹铁笛,也作曲,晚自号铁笛。大画家倪瓒善琴操,精音律,留传北曲小令,迷恋戏曲,《青楼集》也有他的记载。另有定居华亭的南朝的文化大家顾野王的后裔顾瑛(1310—1369),别名阿瑛,为元末昆山巨富,是昆山腔著名的创始人之一。他“轻财结客”,“卜筑玉山草堂,园池亭榭,饩馆声妓之盛,甲于天下。日夜与高人俊流,置酒赋诗,觞咏倡和”。顾瑛在自己名园中举行的玉山雅集,形成了当时江南著名文人、画家相聚唱曲、吟诗的文化中心。倪瓒和杨维桢皆是他的诗友、曲友。《琵琶记》的作者高明,也是闻名而来的座上客。

与此相关联,本书追本溯源地揭示戏曲世家的悠远历史和煊赫祖先。如顾氏是三国名臣顾雍的后裔,王氏的祖先则为东晋开国名臣王导。这些世家在晚明时出现了多位高官,仍以王氏为例,这一累世簪缨,历代仕宦的望族,有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有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一代名臣王锡爵等。位高威高的权臣,在家乡倡导戏曲创作、评论和演出活动,具有“上有好者,下必从之”的社会引导效应,而世代积累,更具高雅艺术推广和发展的强大威势。例如两代曲坛领袖沈璟、沈自晋的沈氏家族,此书列出12世43人的世系名单,尤详于第九世至十二世之27人,另制表说明他们三个支族的配偶情况,配偶中的女曲家及其娘家情况等等。

周巩平此书齐全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清晰整理各家族内部和各家族之间的人员关系的联姻状况和亲族血缘、文化血缘的网络。人们津津乐道于有重大实惠的政治联姻,经济利益的联姻,而本书则赞美志同道合的文化联姻、艺术联姻,美妙的爱情和同样美妙的艺术和文化相结合的硕果有三:一、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特有的“知音互赏”式夫妇的美妙爱情模式;二、夫妇合作或互相激励而产生了丰硕的文化、艺术成果,例如诗歌、戏曲和共同的欣赏实践等;三、养育了继承和发展文化艺术爱好的子女,哺育子女成为新一代出色的戏曲作家、专家和鉴赏家、艺术活动的组织者等等。而且各个有亲戚关系的家族之间,互相合作、促进了戏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发展网络和声势。本书着重揭示的这个显著特色,是独特的,也是领先的一个重大成果。

周巩平在此书中还突出介绍江南戏曲世家中的众多杰出人才具有多学科贡献的特点。不少戏曲家,同时又是著名诗人、小说家、书画家。例如冯梦龙是戏曲家兼小说家,叶氏家族有叶绍袁与沈氏家族沈宜修夫妇的第六子叶燮是清初著名诗人,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诗学大家,其《原诗》一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一流著作。而王氏家族中的王时敏,则是清初大画家“四王”之一。因此此书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显示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动人风采。

晚明清初的江南知识女性为戏曲发展也作了出色的贡献。书中论及的有沈氏家族的沈静专、沈惠端、沈少君等,叶绍袁与沈宜修夫妇的次女叶小纨、三女叶小鸾等。

本书深入分析江南世家将曲学成为家学的历史原因,用理论语言正确描绘和评论其创作、研究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和贡献,出色完成了他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最终成果《江南曲学世家研究》。这部研究戏曲(实则是昆剧)世家的首部重要著作,作为“上海艺术研究所学术文库”出版的首本专著,研究的层次高,难度大,资料丰富,理论性强,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口的一个优秀成果,更为沉寂多年的上海艺术研究所的重新崛起做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猜你喜欢

世家江南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萧相国世家1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