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双增模式发布 将开启奶牛等新项目

2015-01-25本刊辑

中国乳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推广

[本刊辑]2015年2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农业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2015年,该集成模式研究还将开启马铃薯、棉花、奶牛、羊等新计划。

自2013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就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研究以促进粮食增产增效为重点,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以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农业发展综合技术体系为目标,组织院内外有关单位开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协同攻关,中国农业科学院集成了一批实用技术与成果,构建了上述几种作物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建立了一批固定试验示范基地,组建了一批研究团队。几种作物增产均超过10%,最高达44.7%,每亩最高增效500 元。在全国各主要产区和不同生态区,共建立了38 个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累计面积近35 000 亩,辐射带动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袁龙江介绍,2015年将继续推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的研究计划,并启动实施马铃薯、棉花、奶牛、羊等新计划项目。院内参加单位16 个,院外参加的仅科研单位就有52 个,还有一大批地方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合作组织加盟。参加联合攻关的科技人员达414 人,还有技术推广和生产一线的加盟人员1 000 多人。计划在各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布局试验示范基地73 个,总面积5.8万亩,示范奶牛和羊22 万头。9 个项目计划将集成技术70 多项,平均增产10%~15%,增效10%~20%。

猜你喜欢

生态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对花生新品种漯花8 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