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广东林业发展理念及战略重点

2015-01-25杨沅志邓鉴锋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3期
关键词:广东林业森林

杨沅志,邓鉴锋,姜 杰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广东林业发展理念及战略重点

杨沅志,邓鉴锋,姜 杰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必要和首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动机和调节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林业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从林业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回顾总结了广东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十三五及中长期广东林业发展理念、战略重点和主要措施。

林业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战略重点;建议;广东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十分深刻、十分精辟的重要论述,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和“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等[1]。上述论述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对广东林业“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林业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三个层面的总和。其中物质成果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及成果,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生态产品,以及发达的绿色经济、充裕的物质财富等。精神成果主要包括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理念、道德、意识形态和文化成果,制度成果主要包括有效调控和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法治、标准、制度体系等[2]。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人类利用林业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切文明的活动,是人们对待自然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理念,并实施保护开发及利用的过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必要和首要组成部分[3]。林业部门管辖三个生态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即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动机,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另一方面,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调节器,林业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必须勇于承担起践行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推进现代林业来改变工业文明以来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治愈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生态缺陷。

2 广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广东也是不断地摸索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造林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生态县创建、林业生态省建设等方面引领全国林业的发展。2014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096.25万hm2,森林面积达1082.79万hm2,森林覆盖率58.69%,活立木总蓄积量5.47亿m3。

2.1 全国消灭荒山第一省

198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五年种上树、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南粤大地迅速掀起了“绿色革命”的浪潮。1991年,广东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六年时间实现荒山造林330万hm2,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奇迹,成为广东林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2 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1994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森林分类经营”,逐步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全省依据生态区位重要性和脆弱性,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414.3万hm2,约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37.7%;建设90个生态公益林示范区,面积达18.4万hm2。2015年生态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达到每年360元/hm2。

2.3 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

2003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将林业定位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林业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在经济建设中赋予林业基础地位。全省共有94个县(市、区)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占全省县级单位的77.7%,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3%[4]。

2.4 推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

2009年,广东提出科学发展“生态林业” “创新林业” “民生林业” “文化林业”和“和谐林业”,努力建设现代林业强省,争当全国林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201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3 广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东林业总体上已开始进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3.1 森林资源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据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广东与邻省在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广东省森林覆盖率为51.26%,与福建省的65.95%相差14.69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49.9 m3/ hm2,仅为福建省100.2 m3/ hm2的一半;生态功能等级达到中等以上的比例为74.4%,与福建省的95.0%更是相差20.6个百分点。

3.2 生态产品供给有待增加

广东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比例为37.7%,生态公益林所占比例较低,与北京市的79.9%、四川省的71.7%、内蒙古的58.4%和云南省的49.7%存在较大差距,与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的目标要求不符。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森林、湿地、清洁空气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森林还面对火灾、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外来有害生物、滥砍滥伐等因素的威胁,导致生态产品短缺问题将更为加剧。

3.3 林业产业竞争力有待优化

虽然广东林业产业总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全省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并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林产企业数量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装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二是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完善,没能形成自身特色的森林旅游品牌;三是全省扶持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不多,促进产业发展激励机制较少。

3.4 生态文化传播载体有待提升

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湿地文化博物馆、森林文化博物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森林生态文化传播载体数量不足、覆盖面窄、形式单一,在宣传教育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和体验,缺乏互动性强的高科技手段和智能设备。

3.5 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健全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可靠的法治保障,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到位,破坏生态成本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亟需健全和完善。社会生态意识较弱,没有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变成自觉行动。

4 广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新的历史时期,广东林业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将我省建设成为生态安全体系完备、生态经济体系发达、生态文化体系繁荣、林业治理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为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实现“美丽广东”、“幸福广东”的愿景。

4.1 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

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表征[5]。根据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景观格局现状,构建广东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珠江水系等主要水源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绿地体系、道路林带与绿道网生态体系、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五大林业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4.2 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

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提升兴林富民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以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产业,优先发展以林产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4.3 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有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有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有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有维护作用,对林业事业有凝聚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

4.4 完善的林业治理体系

林业治理体系主要体现为林业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1]。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林业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林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完善的林业治理体系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5 林业发展战略重点

5.1 林业生态红线保护

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全省划定森林、林地、湿地、物种4条红线,确保到2020年,全省森林保有量不低于1087.3万hm2(含非林地中的森林),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088.0万hm2,湿地面积不低于175.3万hm2,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6.9%。

5.2 森林生态屏障带

进一步推动生态公益林提质扩面增效,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十三五”期末全省林业用地50%左右区划为生态公益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汇,加强森林经营,对全省碳汇林和中幼林进行抚育提升。对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复绿等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东江、韩江、西江、北江、鉴江、榕江、漠阳江、潭江流域的主要集水区林地,通过封、造、改等措施建设专属水源涵养林。加强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建设,构筑沿海稳定、高效、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沿海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3 人居森林环境

以创建森林城市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为切入点,以“城乡绿化一体化,城区绿地森林化、郊区森林生态化、乡野环境园林化”为核心,不断优化城市森林质量和布局,努力打造优美宜居的生态家园,“十三五”期末全省新增森林公园1000处,湿地公园168处,美丽乡村13000处。

5.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网络体系,使我省95%以上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70%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增长。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为公众提供湿地保护、科普、游览场所。实施华南虎、鳄蜥、穿山甲、苏铁、猪血木、丹霞梧桐等15种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工程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将全省469万hm2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认真做好国家公园试点单位筛选,精选2~3个作为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启动相关申报工作。

5.5 绿色产业基地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绿色富民产业基地,建设以桉树、相思类、黎蒴、南洋楹为主要树种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以松、杉和普通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速生丰产林基地,积极推进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和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

5.6 林业灾害防控能力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建设广东省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大力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使全省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省、市、县、镇四级监测预警网络,整体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控灾能力。

5.7 智慧林业建设

智慧林业是林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视角下地球村互相融合、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6]。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进一步整合建设基础空间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库四大数据库,最终形成广东“林业一张图”。监测框架建设打破现行各项监测自成体系的局面,在资金设备、基础资料共享的前提下,技术标准、监测周期、调查方法整合[7]。

5.8 林业改革创新

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配套机制完善的广东特色林业产权制度,逐步建设起符合现代林业和适合我省国有林场发展的管理体制,做好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和后续管理,完善其它生态监管、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制度。

6 建议与措施

围绕上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构建符合全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谋求在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中更多地安排林业改革发展的项目,推动林业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林业治理四大体系协调发展。

6.1 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

通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优化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噪滞尘、调节气候、生态疗养等无形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6.2 倡导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构建以第一产业发展为基础,第二产业建设为突破口,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的惠民、富民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框架。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8]。增强木材、森林食品、林化产品等林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文明发展模式。

6.3 培育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建立和保护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科普教育基地等生态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县、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强化生态文化传承创新和宣传实践,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4 推动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动力,以依法治国为引领,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适合省情、林情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保障、依法治林、科技支撑、灾害防控、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推动广东林业改革创新,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赵树丛.加快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在全国推进林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J].林业资源管理,2014(5):1-6.

[2] 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J].理论参考,2013(2):8-9.

[3] 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7):91-97.

[4] 杨沅志,吴焕忠,姜杰.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9):166-168.

[5] 邓鉴锋,战国强,姜杰.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稳定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 (5):83-87.

[6] 张扬南.智慧林业: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4):114-119.

[7] 邓鉴锋.新形势下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4):12-16.

[8] 尹伟伦.生态文明与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林业科学,2012,41(3):203-206.

声明

本期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编辑部上述声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编辑部

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GuangdongProvince

YANG Yuanzhi,DENG Jianfeng,JIANG Jie

(Guangdong Forestry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Guangzhou 510520,Guangdong,China)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necessary and primary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s an engine and regulato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ecological problem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new greater demands for the fore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trategic focus and suggestions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13th five-year and long term were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development concept;strategic focus;suggestion;Guangdong

2015—01—05

2015—04—30

广东省林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粤林办函[2014]99号)。

杨沅志(1981—),男,湖南浏阳人,硕士,林业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工作。

F 326.2

A

1003—6075(2015)03—0013—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3.004

猜你喜欢

广东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广东舆情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