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锡纯冲气上冲证理论的临证经验

2015-01-25琦,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赭石冲脉张锡纯

王 琦,李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张锡纯冲气上冲证理论的临证经验

王 琦,李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医学衷中参西录》;冲气上冲证;辨证治疗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1]。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气机升降理论进一步提升,使其理法方药兼备,更加贴合临床,尤其对“大气下陷证”和“冲气上冲证”的深入探讨,发前人所未发,别开生面,足以垂范和启迪后学。本文着重对“冲气上冲证”的理论、病证、治则、方药等做一些概括总结,以利于前贤的经验在当今中医临床之应用。

1 冲气上冲证根于冲脉的循行与生理

1.1 冲脉的理论渊源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关于其循行古代文献有多处记载。《灵枢·逆顺肥瘦》[2]中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素问·骨空论》说:“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可见,冲脉的循行与生理渊源于《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详述,对冲气上冲证的辨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冲脉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3]中指出:“冲者,奇经八脉之一,其脉在胞室两旁,与任脉相连,为肾脏之辅弼,气化相通。”《医学衷中参西录·温冲汤》中有“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由此可见,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名。

2 冲气上冲证的临床表现

《素问·骨空论》记载:“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难经·二十九难》说“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冲脉》中认为:“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中说:“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冲者,奇经八脉之一,其脉在胞室之两旁,与任脉相连,为肾脏之辅弼,气化相通。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胃气以息息下行为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闷、哕气、呃逆连连不止,甚则两胁疼胀、头目眩晕。其脉则弦硬而长,乃肝脉之现象也。盖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故脉之现象如此。”

以上论述可见,冲气上冲可致胃气上逆,表现为饮食不下进而化为痰涎,因而腹中膨闷、哕气、呃逆不止,甚至两肋痛胀、头目眩晕,脉则弦硬而长。病位在冲脉,与肾肝胃有关。此病证临床多见,可引申于吐衄、呃逆、咳嗽、噎嗝、痰饮、不寐、眩晕等证的治疗,不可小视。

3 张锡纯辨治冲气上冲证的临证经验

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所致之病,大凡先有脏腑之虚,后有冲气相乘,因此针对冲气上冲证的病机,提出了降气平冲为总的治疗原则,并佐以健脾、补肾、平肝等治法,其常用方剂包括镇摄汤、参赭镇气汤、镇冲降胃汤、参赭培气汤、清降汤、保元清降汤、薯蓣半夏粥、薯蓣纳气汤等。

镇摄汤主治“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之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膈满闷,时觉有气自下上冲,脉象则大而弦。张锡纯谆谆告诫此证属本虚之证:“慎勿作实证治之”,其脉象“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乃肝木横恣,侵侮脾土之象,故知其脾胃虚也。冲脉上隶阳明,故冲气与胃气原相贯通。今因胃气虚而不降,冲气即易于上干。此时脾胃气化不固,既有外越之势,冲气复上干而排挤之,而其势愈外越,故其脉又兼大也”。可见此证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补益脾胃、平冲降逆,方用镇摄汤。方药:野台参五钱,生赭石五钱(轧细),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萸肉五钱(去净核),清半夏二钱,茯苓二钱。方中台参、芡实、山药、茯苓诸味皆补脾胃而益中气,赭石、半夏降冲气、胃气之逆,而山萸肉善敛肝气,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降冲逆之功。

参赭镇气汤由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萸肉六钱(去净核)、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杭芍四钱、苏子二钱(炒捣)组成,可用于治疗“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镇冲降胃汤由生赭石一两(轧细)、生山药一两、生龙骨八钱(捣细)、生牡蛎八钱(捣细)、生杭芍三钱、广三七细末二钱(分两次用头煎二煎之汤送服)、甘草二钱组成,用于治疗“吐衄证右脉弦长有力,时觉有气起在下焦,上冲胃腑,饮食停滞不下,或频作呃逆,此冲气上冲,以致胃不降而吐衄也”。参赭培气汤由潞党参六钱、天门冬四钱、生赭石八钱(轧细)、清半夏三钱、淡苁蓉四钱、知母五钱、当归身三钱、柿霜饼五钱(服药后含化徐徐咽之)组成,用于治疗膈食之证,是由于“中气衰惫……胃气不能息息下降,而冲气转因胃气不降,而乘虚上干,致痰涎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所致。清降汤是由生山药一两、清半夏三钱、净萸肉五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牛蒡子二钱(炒捣)、生杭芍四钱、甘草钱半组成,可用于治疗“冲气因虚上干,为呃逆、为眩晕”等症。

由张锡纯的论述以及所用药物来看,本病虽属气机上逆之证,但本质上来讲属于脾胃或肾脏虚证或者中气不足,治疗上应以补虚为主治本,同时辅以镇冲降逆的药物治标,方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张锡纯治疗此证最擅长应用的药物是生赭石,认为本药能够“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4],且常与人参或党参同用,认为“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元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赭并用以治之”。临床诸多病证往往多有上盛下虚之候,不妨参照此法以治之。

[1]刘瑞,鲍艳举,花宝金.“金元四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4,41(2):241-242.

[2]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4.

[3]河北新医大学《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小组.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576-577.

[4]王开成,安国辉.浅析张锡纯运用赭石的特色[J].四川中医,2011,29(12):28-30.

R222.15

A

1006-3250(2015) 02-0230-02

2014-12-17

王 琦(1983-),黑龙江哈尔滨人,女,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李 浩(1965-),男,河南开封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Tel: 010-72835089,E-mail:xyhplihao1965@126.com。

猜你喜欢

赭石冲脉张锡纯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之奇妙
给人生染一抹赭石
鸡内金的故事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尝药尝出来的神医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