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7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

2015-01-24刘蔼迎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5期
关键词:伊蚊灭蚊登革热

陈 勇 刘蔼迎

(云南西双版纳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传染病院、麻风病院,云南 景洪 666100)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播传染病,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登革热重要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在云南边境地区分布广泛,而且邻国登革热流行严重,边境居民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高[1]。2013年8月中旬至12月初,景洪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我院是当地唯一的一家传染病院,共收治患者217例,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217例,男132例,女8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9岁;4~19岁22例,占10.1%;20~69岁168例,占77.4%;70~79岁15例,占6.9%,可见青壮年发病率高。住院天数7~10d,平均8d。全组病例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本院实验室及本市疾病控制中心登革热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确诊,均为临床典型登革热病例[2]。

结果

217例登革热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也未发生院内其他人员及医院临近居民被感染病例。

护理

1.病房消毒隔离与管理:登革热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患者在发病前1d和发病后5d内为病毒血症期,使吸血后及在叮咬的雌蚊受感染,人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2]。因此,省传染病专家指导每间病房立即加装纱窗、纱门,防止蚊虫进入,切断蚊媒传播途径。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我院除了做好常规消毒隔离外,还制订了医院登革热感染管理防控方案及措施:全院紧急灭蚊,喷洒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和开展以防治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场所;设专门病区收治登革热患者,并在以病区为中心,划定周围半径100m内的空间范围紧急灭蚊,室内洗脸盆、水池等不留积水过夜;根据伊蚊习性每天按时在病室内外喷洒灭蚊药2次;每张病床安置蚊帐,无论昼夜各病室持续点用灭蚊片或蚊香防蚊灭蚊;患者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隔离到发热症状完全消失。

2.开展登革热的健康教育:向进入疫点人员宣传关于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减少陪护(患者为一家人的,尽量安置在同间病房,更具人性化,降低陌生感),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蚊剂),使用纱窗纱门、衣物,防止蚊媒叮咬传染。

3.心理指导:登革热是本地区首次流行的蚊媒传染病,患者及家属对本病认识不足,担心预后,容易产生焦虑、失眠、烦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知识,告知登革热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使患者充分认识本病的特点,消除紧张及焦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施行医疗、护理措施时表现沉着、冷静,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4.发热和病毒血症的观察与护理: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登革病毒复制一定程度,再释出于血流中,引发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3]。本组217例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患者24~36h体温峰值超过39℃以上者76例(35.0%),最高40.1℃。15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眼眶痛、骨及关节、肌肉疼痛,乏力症状明显(70.5%);11例患者表现为双峰热(5.1%);35例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便秘等胃肠道症状(16.1%)。

对于该组病例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减轻体力消耗,使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得到舒缓;高热时每4h测量体温1次,应以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为主。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发生并发症,但可头部置冰袋以保护脑细胞。对有皮疹及出血症状者应禁用酒精擦浴,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加重出血。持续高热患者按医嘱慎用退热剂,因退热药物不良反应可损害肝肾功能,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4]。对病毒症状重的患者,本院均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短期静脉给地塞米松针5mg/d,疗效明显。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降至38℃时不再采取降温措施,以防虚脱。患者大量出汗后及时协助更换浸湿的床单、被褥和衣裤,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患者舒适避免受凉。发热期间因食欲不佳,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尽可能采用口服补液,对腹泻、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潜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指导协助患者在餐前、餐后、睡前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本组35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5.皮疹、出血倾向、肝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本组162例出现PLT降低(74.7%);138例出现 WBC降低(63.6%);91例出现皮疹(41.9%),先是充血性,如颜面、颈、胸及四肢皮肤潮红,1~3d后多为针尖样出血性皮疹、红斑疹、斑丘疹,多见于四肢,然后逐渐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疹多有痒感,持续3~5d逐渐消退,退后大部分不脱屑及无色素沉着;18例出现牙龈、结膜、阴 道 出 血 (8.3%);122 例 出 现 ALT 升 高(56.2%)。

本组病例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肝功能。对有皮疹患者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切勿抓破皮肤,以免引起继发感染。痒感明显者可适量使用赛庚啶等抗组胺药物。对PLT减少患者避免碰撞、跌倒。各种注射和穿刺后应长时间按压止血,嘱患者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结膜出血患者不用特殊治疗,早期可作局部冷敷,48h后再做眼部热敷,可促进吸收。牙龈出血的患者,要做好口腔护理,嘱患者用软毛牙刷或棉棒清洁口腔,勿用牙签挑剔口腔,出血时也可用冷盐水漱口。阴道出血患者要区别正常月经,注意出血量的多少。而对于绝经后又出现的阴道出血,则要排除其他疾患。同时要做好会阴护理。根据病情5例患者遵医嘱输注了血小板,其余患者选用了维生素K1、止血芳酸、止血敏,未出现出血倾向。122例ALT升高者及时护肝治疗,疗效好。出院时患者PLT、WBC、ALT均恢复正常。

小结

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与及早侦测疫情为防治登革热的首要工作。发生登革热病要及时就医,经过适当有效的对症支持疗法,病死率可低于1%[2]。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的观察,对典型和重症病例加强护理,重视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落实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治愈率。

[1]任明辉,杜克琳 .云南边境登革热防治手册[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2]肖东楼 .登革热防治手册[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

[3]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8-510.

[4]杨绍基,任红 .传染病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8-101.

猜你喜欢

伊蚊灭蚊登革热
灭蚊趣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灭蚊粉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天水市刺扰伊蚊晚秋生长发育的观察
登革热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
妈妈的“灭蚊神功”
灭蚊记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