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转牵拉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

2015-01-24罗宗键李晓春王孝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4期
关键词:牵拉握力肘关节

罗宗键 李晓春 王孝成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旋转牵拉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

罗宗键 李晓春 王孝成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比较旋转牵拉捺正手法与理筋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采用旋转牵拉捺正;对照组59例,采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分标准和VAS评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压痛、握力均较治疗前改善,VAS评分较治疗前两组均改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转牵拉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确实。

肱骨外上髁炎;旋转;捺正

肱骨外上髁炎也称网球肘,是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影响肘关节功能的劳损性疾病。多见于网球运动员,经过研究发现,此类疾病还可见于家庭主妇、厨师等反复屈伸肘关节的人群[1]。目前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法,笔者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应用旋转牵拉捺正的方法在临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6例,男48例,女68例;年龄43~62岁。病程1周~5个月。左侧47例,右侧69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肘关节外侧疼痛,呈持续进行性加重。检查见肘关节外侧压痛,握掌、伸腕及旋转动作可引起疼痛加重,前臂抗阻力试验(Mills试验)阳性。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变化,有时可见钙化、骨膜反应等[2]。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符合手法治疗适应证,并能配合手法治疗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颈椎病引起肘外侧疼痛者;有肱骨外上髁处手术史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肘关节骨关节病者;并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好转或近期已行封闭治疗者。

1.5方法

1.5.1试验组:以旋转牵拉捺正治疗为主。以右肘为例,患者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右前外侧方,左手托握住患者右肘后方,拇指置于患者右肱骨外上髁处,余四指放于患肘内侧;右手持患者右腕部,左手拇指的指腹点揉肘挠等痛点,使其产生酸、胀、麻感;术者左右旋转患者前臂,并逐渐屈伸患者肘关节,待患者完全放松后,右手握患肢腕部,在牵拉下旋后患肢,同时左手向前推顶肘关节,当肘关节伸直后,内翻肘关节,听到“咔嚓”声后,停止手法,并限制肘关节活动。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1.5.2对照组: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患肘皮肤,用指尖并拢食、中、无名指指端垂直而持久地弹拨治疗部位,如果因为损伤组织较深,指力量不足或范围较大,可半握拳状用除拇指外余四指指间关节背侧佐以滚动和弹拨。先理筋顺筋,然后双手拇指按压疼痛之筋,用分筋法左右分拨,细心触摸,并将触摸到之锐边复平。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1.6疗效评定方法

1.6.1参照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估判断标准。优:肱骨外上髁疼痛完全解除,握力没有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良:肱骨外上髁偶尔疼痛,用力时出现疼痛,握力有轻微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可:用力活动后肱骨外上髁感到不舒服,握力轻微或中度下降,腕关节背伸时诱发轻度或中度疼痛;差:肱骨外上髁的疼痛没有减轻,握力明显下降。

1.6.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后均进行评分。

1.7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指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疗效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治疗组57例,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59例,痊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种治疗方法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2.2治疗前后VAS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为(6.73±1.25),治疗后为(4.39±0.5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为(6.15±1.82),治疗后为(5.91±1.22)。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VAS评分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肱骨外上髁炎是常见的劳损性疾病,发病年龄通常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3]。现代研究认为前臂伸肌总腱与肱骨外上髁直接的反复摩擦挤压,导致伸肌总腱起点处微血管的撕裂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4]。

目前,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高钙药片、糖皮质激素、生物反应调节剂等内服或通过针筒药剂注射封闭疗法,在于减轻痛楚、缓解症状,减轻炎症、调节免疫系统、减缓关节的损坏。但这些药物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而且疗效不稳定,患者预后不够理想。近几年欧美国家认为将关节的持续性滑动与同时产生的关节生理活动结合在一起,即一种联合治疗者的被动活动和患者的主动活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因疾病导致的关节力量下降,并取得一定效果[5]。

近年来相对于西药不良反应大,疗效不稳定,中医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手法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大多采用理筋,弹拨等手法,虽有效果,但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因为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机制不仅仅是由伸肌总肌腱急慢性劳损造成,还涉及到肱尺、肱桡、尺桡关节的微动和尺桡侧副韧带的损伤,单纯理筋、弹拨手法无法完全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通过一定的正骨手法,矫正关节的错动,消除尺桡侧副韧带的紧张,可有效缓解疼痛,消除粘连,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治疗方法采用旋转牵拉捺正治疗手法,不同之处是不在于强调必须旋前或旋后前臂,而是在内外旋转基础上,牵拉使患者充分放松,再以捺正手法恢复肘关节正常结构关系。通过本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消除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 Walker-bone K,Palmer KT,Reading I,et al.Occupation and epicondylit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Rheumatology (Oxford),2012,51(2):305-31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肱骨外上髁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 77-78.

[3] Regan W,World L,Coonrad R,et al.Microscopic histopathology of chronic refractory lateral epicondylitis[J].Am J Sports Med,1992,26(6):746-749.

[4] 黄祁平,肖建忠,蒋桂风.基于网球训练中肘部韧带损伤机制的运动解剖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211-213.

[5] 张瑾,张顺喜,王新亮.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初步研究[J].新医学,2012,43(6):369-372.

R274

B

1671-8194(2015)24-0179-02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2-037)

猜你喜欢

牵拉握力肘关节
巧练握力益康寿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不容忽视的握力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