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2015-01-23刘双喜

金融博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昆明湖苏堤颐和园

刘双喜

史的舞台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人原本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1644年入关来到现在的北京,生活地域改变了,但变不了的是血液中那热爱自然山水的基因。满族统治者把心目中理想的自然以皇家园林的方式带到北京,在北京修建了五座大型皇家园林,它们是: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圆明园南边的畅春园,万寿山上的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玉泉山上的静明园和香山上的静宜园,被称为“三山五园”。也许是清朝的皇帝太喜欢自己修建的园林了,他们居住在园林里的时间甚至比在紫禁城里的时间都长,他们在园林里办公,向外发出一道道政令指挥着国家机器的运转。

提起修建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要从整修水利开始说起。当您进入颐和园,也许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昆明湖了,昆明湖的面积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四分之三。其实在乾隆皇帝整修水利之前昆明湖的面积并没有这么大,当时也不叫昆明湖,而是叫瓮山泊或是叫西湖,之所以叫它西湖也是因为这里的景色确实有点像杭州的西湖。在乾隆十四年的12月,乾隆皇帝下令开始整修瓮山泊一带的水利,引入玉泉山和西山的水扩大它的面积,这样一来,偌大的湖面就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乾隆皇帝曾经作诗道:“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疏浚命将作,内帑出余储。乘冬农务暇,受值利贫夫。蒇事未两月,居然肖具区。”一首诗既表明了挖湖的效率,又讲清没有占用老百姓的农时,而且老百姓还可以因挖湖而得到工钱。

既然挖湖就会挖出来多余的土,这些土也不能浪费。原来在瓮山泊的北边有一座山叫瓮山,这座瓮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香阁所在的那座山,只不过当时它并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么漂亮。于是,把挖湖挖出来的土用来填山,把山的形状修整得更加完美,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成蝙蝠状的山形。

《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现在是山也有了水也有了,形成了“真山真水、大山大水”的格局。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正式把这座山命名为“万寿山”,把水命名为“昆明湖”。清漪园是五座皇家园林中最后修建的,在修建清漪园之前,乾隆皇帝曾经在《圆明园后记》中声明自己从此不再修建新的御苑了,同时也告诫后世子孙应该满足于已有的这份遗产,而不要再耗费民力另建其他园林。可是等到山水的大格局形成以后,乾隆皇帝又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说“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于是又开始修建金碧辉煌的建筑,就这样又一座皇家园林修好了,乾隆十六年时这座园林被定名为“清漪园”。作为皇帝,出尔反尔总是不好的,为了弥补自己的食言,乾隆皇帝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决不在园中过夜,每次乾隆都是早上来中午走,以表明自己不会因留恋山水而废弃政务。

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有三大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整修水利。清漪园的周围是一片稻田,挖湖扩大了湖的面积,水量增多了,有利于稻田的浇灌,所以说乾隆皇帝的这项工程并没有破坏自然环境,而是有利于环境的。第二个目的我们可以从“昆明湖”这个名字中看出来。汉朝时期,汉武帝想征服云南的昆明国,于是他把上林苑中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池”,以模仿昆明国的滇池,并在其中训练水军备战。乾隆皇帝将清漪园中的湖面定名为“昆明湖”,也有训练水军的意图在里面。第三个目的就是给自己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庆祝六十岁寿辰。我们现在看到的佛香阁一带的建筑当时是大报恩延寿寺,就是乾隆为了给母亲祝贺生日修建的寺院。

可以说清漪园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皇帝。乾隆具有很高的审美水平,他把他的审美融入这座园林之中,使清漪园深深地烙上了他的印记。

大家对佛香阁比较熟悉,它的身姿比一般的塔要矮一些、胖一些,其实最开始修建的时候这座塔并不是现在这样,和一般的塔没什么两样,也是又高又瘦的。但当年就在塔快要完工时,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把塔拆除。塔都快要建好了,却要把它拆掉,这无疑浪费了大量的钱财,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的塔是石塔,可能太重了,造成地基下沉,所以把它拆掉换成木结构的塔。后世有专家猜测,乾隆皇帝之所以把塔拆掉是出于美观的考虑,清漪园的西边是玉泉山,当时在玉泉山上已经有一座又高又瘦的玉峰塔,如果在清漪园中也修建一座又高又瘦的塔,就有重复之嫌了。还有专家认为,佛香阁的基座很大,配上一座又矮又胖的塔,比例更协调。

乾隆皇帝有江南情结,他把江南的一些景色也移入清漪园中。比如清漪园中的谐趣园就是仿照江苏无锡的惠山园修建的,苏州街是仿照苏州的山塘街修建的,还有西堤六桥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修建的,这么多的景色都来源于江南地区,真可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就拿西堤六桥来说,连乾隆皇帝都觉得它模仿杭州的苏堤六桥有点儿太露骨了,一次从六桥中的玉带桥下乘船而过时,作了一首诗,其中两旬是“荡桨过来忽失笑,笑斯著相学西湖”。虽然乾隆皇帝这么说,但是清漪园的西堤和杭州西湖的苏堤还是区别很大的。首先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曲曲折折的,其次苏堤上的六桥只是桥而已,西堤上的六桥有漂亮的桥亭,下雨时可以在桥亭里观雨景。所以说,苏堤六桥的实用性比较强,西堤六桥的观赏性比较强。

去颐和园的人都会去看一看著名的石舫,如果说以上的例子代表了乾隆的审美观,那么,石舫就代表了乾隆的政治观。石舫是一艘石头做的船,船上有一座西洋式的建筑,是光绪时期修建的,在乾隆时期船的上面是一座中式建筑。其实石舫也是来自于江南的园林,在苏州的一些私家园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石舫的身影。若是在私家园林中,石舫也许就是一个点缀之景,但是一旦装饰在皇家园林中就被赋予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政治意味。

乾隆皇帝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在清漪园万寿山后山,有一座汉藏结合的佛教建筑叫“须弥灵镜”,是按照佛教的宇宙观修建而成的,须弥山、四大部洲、八个小洲、日光殿、月光殿、四智塔等建筑尽在其中。

可以说乾隆皇帝把自己的审美观、政治观和人生观都融入到了清漪园中,但是,这样一座倾乾隆才思而成的园林却有一场悲剧在等待着它。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盗毁“三山五园”,昔日秀美的皇家园林清漪园直到光绪时期依然是一片废墟。1889年光绪开始所谓的“亲政”,为了给慈禧找一个养老的场所,清政府决定在清漪园的废墟上重修这座园林,后由光绪皇帝为园林题写“颐和园”三个大字,悬挂于东宫门之上。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仍作为清室的私有财产,后来溥仪小朝廷为了增加清室的收入对外开放颐和园。当时游览颐和园非常麻烦,民国政府规定凡参观者须经外交部批准,发给门照,并通知清室内务府。后来改为外国人参观由外交部审批,中国人参观由内务府或步军统领衙门办理。当时的门票也很贵,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票价一块二,面粉一整袋,权贵随便进,穷人白瞪眼”。

时光飞逝,从颐和园1914年正式对外售票供人参观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了,这里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带我们走进历史,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将这本无字的书永远读下去。 □endprint

猜你喜欢

昆明湖苏堤颐和园
颐和园
苏堤杂花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颐和园导游词
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