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薯9号’在西藏地区的种植评价及高效栽培技术

2015-01-23

中国马铃薯 2015年1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青薯9号’在西藏地区的种植评价及高效栽培技术

曾钰婷,刘正玉*,斯年,许娟妮,谭淑琼,次仁卓嘎,卫华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

摘要: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通过拉萨综合试验站引进,在西藏地区各生态区域内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了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泛、,在旱地种植抗旱性表现突出等特点,制定了与之匹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产量水平高于当地栽培品种60%左右,在西藏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关键词:青薯9号;种植评价;栽培技术

Planting Evaluation and High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Qingshu 9’in Tibet

ZENG Yuting, LIU Zhengyu*, SI Nian, XU Juanni, TAN Shuqiong, Ci Renzhuoga,WEI Hua

( Institute of Vegetable Sciences,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Tibet 850032, China )

Abstract:'Qingshu 9' was introduced via Lhas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ation, and is planted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areas in Tibe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Qingshu 9’showed great yield potential, wide adaptability, and good drought resistance when planted in dry land.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worked-out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with yield being higher by about 60%than local variety. This variety continues to expand in planting area year after year inTibet.

Key Worrddss:: Qingshu 9;planting evalua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

马铃薯是西藏地区重要的作物之一,几乎农区家家户户种植和消费马铃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改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西藏马铃薯的单产潜力很大,历史上最高达到37.5 t/hm2,南木林县平均产量可达到46.5 t/hm2,但是西藏自治区目前的平均单产仅有25.5 t/hm2。其主要限制因素有:一是良种缺乏,当地品种退化非常严重;二是良法缺失,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普及较差,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乏力;三是西藏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因此选择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良品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是一个抗旱、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它即可菜用,亦可用于加工,在一般干旱缺水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其抗旱特性,保证稳产,可有效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积极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制定与之匹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在全区进行示范推广,对增加西藏地区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多样性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品种来源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1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北京办事处引进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实生一代材料C92.140系统选择育成。该品种优良、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为‘青薯9号’。2011年正式由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为国审薯2011001。‘青薯9号’在2008年由西藏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西藏并试验种植,至2013年累计示范种植面积83.3 hm2以上,平均产量达到56.0 t/hm2。

2 特征特性

‘青薯9号’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120 d左右。株高97 cm,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分枝多,粗壮,中后期生长势强。叶较大、深绿色,茸毛较多,叶缘平展。聚伞花序,花冠浅红色,天然结实弱。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芽眼较浅,结薯集中,较整齐,商品率高。休眠期较长,耐储藏。

经青海省农作物品质测试中心测试,鲜薯干物质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含量0.235%,维生素C含量23.03 mg∕100 g。

3 产量表现

3.1品种比较试验

‘青薯9号’2008~2010年在拉萨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单株主茎数3个,单株块茎数10.5个,商品薯率60.27%,鲜薯淀粉含量19.68%,粗蛋白1.77%,还原糖0.61%,粗纤维0.9%,水分74.8%。平均产量为48.5 t/hm2,比对照‘艾玛土豆’增产32.7%。综合表现在26个参试品种中居第1位。

3.2生产示范

到2013年为止,分别在西藏地区林芝米林县、日喀则市东嘎乡、南木林县、萨迦县、吉隆县、拉萨市曲水县、拉萨市林周县和山南贡嘎县等15个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技术辐射及推广面积为2 133.3 hm2。平均产量达到56.1 t/hm2,增产19.0 t/ hm2,增效3.01万元/hm2,比当地普通栽培品种增产增效60.4%。

4 栽培技术

采取大垄双行播种技术,集成了“马铃薯抗旱拌种剂拌种+控肥增密+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高产栽培模式,以获得高产和高效益。

4.1选地整地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土地,呈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为宜。前茬作物为青稞、小麦、油菜、绿肥作物,尽量避免前茬连作,连作作物茬口不能超过2次。

在合适的土壤墒情下,统一机耕整地,做到无土坷垃,土壤颗粒均匀一致,土地平整、上虚下实。

4.2精选种薯

选用‘青薯9号’优质脱毒种薯,去除病薯、烂薯和畸形薯。切块种植。50 g左右的薯块不用切,整薯播种;60~100 g的种薯切成两块;110~150 g的种薯切成3块;160~200 g的种薯切成4块;更大的种薯切成5块。

种薯使用马铃薯抗旱防病拌种剂处理,100 kg种薯需300 g拌种剂。

4.3适期播种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播种方式:采用高垄双行播种方式进行露地垄作播种。耕翻和平整土地后,按行距和株距平行点播,小行距为20 cm,大行距100 cm,株距20~25 cm。

4.4施肥方案

施农家肥22.5~30.0 t/hm2作基肥的基础上,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2O5-K2O≥25%)750 kg/hm2。

4.5科学灌水

马铃薯出苗一个月左右开始第一次灌水,必须灌足。薯块膨大期第二次灌水,这时是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候,所以必须浇透灌足。以后根据墒情确定灌水时间,在收获前7~10 d停止浇水,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治田间积水、马铃薯腐烂。

4.6田间管理

马铃薯幼苗出土5~10 cm时,结合除草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10 cm左右。10~15 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更浅,且远离根系,以免损伤匍匐茎,影响结薯。幼苗期(齐苗后)追施氮肥,结合中耕培土用尿素75~ 120 kg/hm2兑水浇施。

4.7收获与贮藏

适时早收获,防止机械损伤;入库前遮光分拣,凉晒2~3 d,可有效防止贮藏期腐烂;贮藏温度应保持在2~4℃,以防发芽。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刘正玉,研究员,主要从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 123456709@sina.com。

作者简介:曾钰婷(1979-),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10-ES25)。

收稿日期:2014-08-18

文章编号:1672-3635(2015)01-0021-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S532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